4月11日,就某平台发布“国内学者论文被指翻译抄袭7年前英文论文”一事,华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发布通报称,近日,该校关注到某平台发布“国内学者论文被指翻译抄袭7年前英文论文”的信息,反映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钟某某、吴某发表的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学术道德与学术仲裁专门委员会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经调查,该论文存在抄袭和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华南师范大学一纸通报,将学术不端事件推至舆论风口浪尖。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钟某某、吴某发表的论文被证实存在“抄袭和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而涉事作者中的“吴某”正是该校现任副校长吴坚。
尽管校方迅速调查并公布处理结果,但通报中隐去副校长职务的细节、署名争议中的责任模糊,以及公众对学术权力与道德的双重拷问,让这场“抄袭风波”的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再次撕开了学术圈“身份特权”的遮羞布,也暴露出学术监督体系仍存漏洞。
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伦理是“求真”,其底线是诚实与原创。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副校长,一旦触碰抄袭红线,性质并无不同。然而现实中,学术不端的处理常因涉事者身份而“区别对待”:普通学者可能面临解聘、撤稿等严厉处罚,而拥有行政头衔者却可能因“维护学校声誉”被低调处理。
此次华南师大通报仅以“钟某某、吴某”指代涉事者,对副校长职务讳莫如深,这种“去身份化”的表述,难免让公众怀疑是否存在“护短”倾向。通报文件刻意隐去“副校长”头衔,它无意间证明了:我们对学术权力的忌惮,仍然超过对学术伦理的敬畏。
事实上,高层学术权力者的不端行为危害更甚,副校长不仅是学者,更是学术规则的执行者与守护者。若规则制定者带头破坏规则,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声誉,更是整个学术生态的公信力。正如网友所言:“副校长抄袭好比法官犯法,动摇的是整个体系的根基。”
“钟燕慧-吴坚合作模式”折射出中国学术界的系统性病灶:青年学者为获取项目资源“借”领导署名,管理者为维持学术产出“挂名”下属论文,这种互惠模式催生了高校内部“署名GDP”。
通报中提及的“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将争议推向更深层。究竟是副校长利用职权强占他人成果,还是合作者为抬高论文分量“借用”领导之名?从两人多次合作的历史看,无论真相如何,都折射出学术圈“权力寻租”的顽疾:普通学者挂名领导以增加发表几率,领导则通过“学术产出”巩固权威,形成利益交换链,第二作者常以“未参与实际写作”为由推责,但根据《学术出版规范》,署名即意味着对内容负责。
若副校长吴坚确对论文毫不知情,则暴露出其学术监管失职;若知情却纵容抄袭,则属共谋。无论哪种情况,其作为学术领导者的责任都无法回避。
公众对此次事件的追问,本质是对学术公平的呼唤。要真正实现“零容忍”,需做到通报应明确涉事者职务,接受公众监督。遮遮掩掩只会加剧信任危机。彻查署名争议,公布“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具体细节,让每个参与者承担应有代价。建立独立学术监察机构,避免“自查自纠”的包庇可能;推行论文全流程追溯机制,从投稿到发表全程留痕。
哈佛大学曾因前校长学术不端启动独立调查并公开全部证据,最终涉事者辞职、论文撤稿。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正是中国学术圈亟需的。
学术不是权力的游戏,真理不应为身份折腰。此次事件不应止于对个体的处罚,而应成为重塑学术伦理的契机:剥离行政权力对学术的裹挟,让每一个署名经得起追问,让每一篇论文配得上“学术”二字。唯有如此,“零容忍”才不会沦为口号,学术共同体才能真正守住求真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