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殉情?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重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17 11:54:19

近日,广东一男子发文称,思念亡妻无法释怀,选择随她而去,此事引发网友关注。据网传信息,4月11日,该网友发文,“当你们看到这番文字,我已选择离去”。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爱人”在医院太平间的情景。在文章最后,该网友写道,“我的确累了,我要好好休息了,我要结束的并不是生命而是痛苦”,“再见了,每一位。绝笔”。

另据网传信息,其家属在社交平台发文,男子名为谢某振,于2025年4月11日因故去世,终年33岁。4月11日,潇湘晨报记者从谢某振家属、好友及其妻子家属处获悉,其确已去世。

年纪轻轻只有33岁的谢某振在社交平台留下绝笔信后决然离世,文中对亡妻的思念如泣如诉,却让两个家庭坠入更深的深渊。

不同的人对这场被部分网友称为“当代梁祝”的悲剧,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有人大加赞赏:“看了你的故事,我流泪了。我是一个男人,我为你自豪,你是男人的楷模,你是一位英雄。‘情深不寿’这四个字在你身上体现得非常完美,你是情的化身,你是爱的天使。”

也有人认为:“无论从哪种角度,男子都不应该殉情,这是自私的表现,有些人说男子重情义,如果真的重情义,就不会抛弃家人去赴死,而且另一边的妻子也会希望他去赴死吗,这样只会给两个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真正重情义,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两边的家人,好好生活,不要让悲剧重演。”

我赞同后者,爱情被异化为生命的全部意义,深情的祭奠不能演变为对生存责任的放弃。

谢某振的绝笔信中反复出现的“结束痛苦”,但是他不知道,这种痛苦是可以修复的。医学研究显示,丧偶者前三个月死亡率是常人10倍,但随时间推移,人体会产生创伤后成长激素,促使86%的人在两年后重建生活。

谢某振殉情暴露他存在认知窄化的问题,即将爱情视为唯一生存支点,一旦爱情不复存在,整个人生的意义就坍塌,正如哲学家韩炳哲所言:“当爱变成绝对的他者依赖,便是对主体性的慢性谋杀。”

换言之,谢某振将人生的意义过多的维系在他人身上,而不是自我身上,人必须确立自我意义,建立自我意义系统,才能够承受任何打击,包括失去至亲至爱的人。

在《孔雀东南飞》的化蝶传说与罗密欧的服毒自尽中,殉情被镀上浪漫主义金边,但是文学从来不去追问,人作社会人的社会责任。我们不要忘记,谢某振的离去导致其父母成为“失独者”,妻子双亲承受双重丧亲之痛,这种痛苦传导链违背了爱情应有的滋养属性。

真正深厚的感情不应成为生命的桎梏,而应升华为存续的力量。苏轼在“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中写下《赤壁赋》,杨绛在钱锺书离世后整理出《我们仨》,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樊再轩,在妻子病逝后将对个体的思念升华为守护千年壁画的信念。这种将思念转化为回馈社会的行动,在服务他人中延续纪念,这才是正是对抗情感绝对化的解药。

谢某振手机里未发送的草稿箱,或许还藏着对父母的愧疚、对未来的设想、对未竟事业的遗憾。这些未被言说的可能,本可以成为穿越黑暗的星光。爱情最珍贵的遗产,不应是追随死亡的决绝,而是延续生命的勇气。

爱情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段激流,而两岸还有万千风景值得驻足,无数生命等待照亮。生者最庄严的承诺,或许就是替逝去的爱人,把这人世间再看顾得长久一些。

生命不是独幕剧,当爱情的幕布落下,还有星光照耀着未完成的旅程。那些真正重情之人,终会明白守护生者的责任,才是对逝去挚爱最庄重的告白。

0 阅读:2

评论员廖保平

简介: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