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文化看中华民族的文化战略纵深
作者|黄海涛(文化学者)
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战略纵深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维护,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最大的特点是有自己的地缘战略纵深,由政治纵深、经济纵深、军事纵深、文化纵深构成。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战略纵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上是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是其核心竞争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是伟大复兴的文化战略纵深所赋予的。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连续不断、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强大的文化战略纵深。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局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和能力。从硬件上看,地大物博,提供了回旋余地。从软件上看,黄河文化给我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底层逻辑和法则,这是中华民族一路连续不断地发展至今的保障。而世界上其他三大古代文明都没有以原创的状态传承、赓续至今,就是它们文化战略纵深的不够,致使其文化回旋余地不够,导致它们原生态的文化中断或者被吞灭。
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座和基础。因此,在黄河文化战略纵深赋予的文化自信基础上,我们就有了理论、道路、制度等自信。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就是当今国家领导人讲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也是黄河文化主要特点和内涵。
有这种战略纵深的国家,只要实现了大一统,尤其是形成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它的回旋余地是巨大的,将是不可战胜的。欧洲为什么建立欧盟?就是为了实现这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战略纵深。当年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就是为了获得这种战略纵深。世界格局的竞争,就是战略纵深格局的竞争,这是世界多极合作与对抗的底层逻辑和法则。
用西方专家的话说,“中国的战略纵深,是所有国家中最深不可测的”。而且,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是双向的,不仅有回头看的五千年,还有向前看的五千年。当代中国领导人自信地说:我们的文化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什么是人类历史正确?上述我是用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黄河文化战略纵深的历史特点。如果用所谓西方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看,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不同体制的样板量、连续五千多年的试错,结果是黄河文化在四大文明中一支独存。这个科学事实就是黄河文化战略纵深最好的结论,这是黄河文化战略纵深合理性、合法性的依据。
黄河文化的高度、深度、宽度、温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资借鉴的标的,黄河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因此,黄河文化战略纵深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一切的征服都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的征服,一切的胜利都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的胜利。有了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中华民族将会以独立的姿态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战略纵深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参与了中华文明的发轫,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发现,助力了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根脉。黄河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至今的全过程,这是解读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密码。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使命,习近平主席讲何以中国,我们讲何以黄河,最终汇聚成何以中国的一个个支点。
以黄帝、炎帝和蚩尤三位先祖为代表的华夏先民主流族群,主要活动区域就是在黄河流域。他们共同在这里迎接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开创了中华文明原生态的起点和标志,解决了华夏儿女维系民族命运的现实工具和历史传承这两个基本问题,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文明。
万事万物都是依赖于底层法则和结构才得以运行的,这就是文化生态。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自然策源文化。黄河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形成独特的天人合一、海纳百川、包容共济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给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修复标准和建立了修复机制,发挥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工具的价值与作用,形成了中华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国家认同,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源于血脉认同。而且这种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共同体,又是文化战略纵深的基础。特别是对多民族、地域广泛的华夏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种文化的战略纵深也就不可能实现,也将像欧洲那样割裂成很多小民族、小文化,最后被其他文化所吞没。
我们看到,黄河文化的传承,非常清楚地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特别是以其生生不息的灵魂,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可以说,黄河文化的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提供了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黄河文化的传承同样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贡献的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的重要组成。
三、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看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
中华文化之所以强大,除了早期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蜂拥而出了一大批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治国理政思想家,到了汉代,又出现了以董仲舒等为代表的治国理政权贵。这些先人都出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阶段重要的时间节点。
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兴阶段的最重要的代表,是萌芽于东汉、兴起于隋唐的科举制度,这种废除门阀传袭士族制度、选拔天下精英的文化智慧,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有了科举制度选拔天下精英治国理政,那么使得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大一统,文化的战略纵深,得以更加扎实有力地来推进,就是在科举制度推行中,中华文明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黄河文化中兴。也正是黄河文化的中兴,为后世的文化纵深、文化坚定与文化复兴奠定了可持续性的基础。
早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原的时候,以及后来随着西域各民族文化传入中原,强大的黄河文化始终没有被更替。相反,是所有的外来文化,都被黄河文化吸收消化在了中国的文化之中。所以,黄河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海纳百川,包容共济。而且,中国广阔的疆域是黄河文化华夏文明归化的结果,不是掠夺扩张的结果。正是因为我们有如此强大的黄河文化战略纵深、主体定力和文化修复机制,所以我们自从清朝以来,多次地开放学习外国的文化,而没有被外国的文化所更替。
黄河文化战略纵深造就了民族信仰的连续性、稳定性、广阔性,确立了民族文化修复的标准。黄河文化战略纵深下的民族文化修复机制,是中华文明留给华夏儿女的一笔宝贵财富。黄河文化源于先民的心理依赖和族群凝聚,源于农耕文明共同抵御天灾人祸的和合相聚。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下,许多国家的灭亡与分裂,根本原因是民族修复的失败。
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因为有了民族信仰,就有了民族修复的标准,因为有了民族文化,就有了民族修复的能力。当中国在19世纪中期遭遇到欧美列强的冲击时,已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连续历史的伟大文明,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冲击,甚至是血腥的杀戮,中华民族历史深处那种“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都不曾消失。因此,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与民族定力,不是口头上宣讲出来的,而是用不断战胜最强大敌人的反复打击证明出来的。甚至有西方的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可能是全人类最终的精神归宿。19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的未来在于东方的中国,中华文化会引领全球,中国会是全球的领导者。
四、从天人合一的认知逻辑看黄河文化的战略纵深
“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之道”是中国古代先人创造的伟大学说,是黄河文化孕育出的宇宙观、世界观。
《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个源于中国智慧的学说,贯穿于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儿女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知识与智慧,对于今天人们的生态、世态、心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之道”与中华文化主体结构对应的表述是:
黄河文化是天道,宇宙孕育生灵。《荀子·天论》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是之谓能参。”又说“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管子·形势解》亦云:“天生四时,地生万财,以养万物而无取焉。”
河洛文化是地道,乃华夏文明中心聚集区。“地道”河洛文化,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黄河文化的兴盛期是进入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位。
黄帝文化是人道,代表中华文明核心原点。“人道”黄帝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多元一体几个方面。包括了建立华夏大地各原始氏族部落第一次大一统;建立了华夏民族最初的全域信仰,即以龙为图腾;建立了华夏子孙延续了五千年的对家国的信仰;开创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模式和文化生态。可以说黄河、黄土地、黄皮肤的首席代言人就是黄帝。
“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之道”,是黄河文化共同体特殊性的重要表达,也是黄河文化的主要打开方式,它还是黄河文化共同体的工具,又是讲述何以中国的重要的载体和文化要素,更是黄河文化战略纵深的重要节点和标志。
“天地人三才具,则霸王之业兴”是中国古代政治家、谋略家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我们今天重提三才之道,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抓住了黄河文化、河洛文化、黄帝文化,也就抓住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这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发展的“中国智慧”,这种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榜样”,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文化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