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中原硯的價值與貢獻

传统文化学者黄海涛 2024-05-31 09:15:30

黃河流域中原硯的價值與貢獻

文-黄海涛

首先对本次砚展给一个基本评估。我认为本次砚展规格之高、质量之精、影响之大,可以名垂砚文化史。

从古至今黄河流域中原砚一直是先进砚文化的代表者,先进制砚工艺的代表者,先进砚文化传承的代表者。在中华历代砚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中原方阵从未缺席、从未落后。尤其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中兴期(主要指隋唐时期),端砚、歙砚、虢州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样跑完了中华优秀传统砚文化的全过程,为中华优秀传统砚文化的赓续,同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有凤来仪展览现场

一、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看黄河流域中原的古砚

1、从文化发源角度看,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彩绘文明,我国最早的彩绘文明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这个时期就诞生了原始砚,即通常所说的研磨器。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历史年代最古老的第一方阵原始砚,都出自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主要遗址。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北首岭遗址、姜寨遗址、庙底沟遗址等都有原始砚的遗存。换句话说,中华历史第一方阵的砚有来自河南三门峡仰韶文化的遗存。

从夏代的都城阳城(今河南省登封)起,到宋代的都城开封,历经3000年,河南一直位于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这个区域出土的砚台,代表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的汉代砚,都是出土于河南的历史遗物。

2、从地理角度看,魏晋以前,长江以南被认为是欠开发的蛮荒之地。西晋末中原天下大乱,中原文化中心和文化人纷纷南渡长江逃避战乱,被称为“衣冠南渡”。即便如此,中原的砚文化基础依然坚守。产于河南三门峡的虢州石砚和澄泥砚,在唐代、宋代都被典籍记载为贡砚。明清以后,传统中国汉文化的重心完全由中原转移到江南,但是唐代韩愈推崇的济源天坛砚、唐宋官家欣赏的三门峡虢州砚石砚和澄泥砚、宋代米芾青睐的南阳黄石砚等等,依然在明清两代闪耀着文化的光芒。由此可见,河南地方砚在历史上的延续与辉煌。

3、从人文角度看,古代的文学与书画活动是社会主要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唐宋八大家之中,有六人出在北宋东京汴梁时期。除却唐宋八大家之外,还有司马光、柳永、晏殊、秦观等文学巨匠,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活跃在北宋东京汴梁时期。此外,自科举制度兴起文化学习热潮以来,唐代河南考中的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14.5%,北宋则高达34.3%,均居各省之首。因而,作为文人的主要书写工具砚台,在中原地区的繁荣就具有了广泛而又深刻的背景。

有凤来仪展览开幕式现场

4、从历年官方考古报告来看,埋葬在河南的先人,陪葬的砚台数量是最多的。特别是唐宋古墓出土的砚台,以洛阳、三门峡一带出产的澄泥砚为主。

二、从文化战略纵深看黄河流域中原砚

1、中国最大的特点是有自己的地缘战略纵深,由政治纵深、经济纵深、军事纵深、文化纵深构成。

中国的基本国情特点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维护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语言、文字是文化共同体的主要工具。而语言、文字的流传,除口口相传外,书写是重要载体。

其中,砚台的担当既是文化共同体的内涵,也是文化共同体的工具。砚台占据着中华文化矩阵的一个重要节点、支点,担当着文化共同体特殊性的重要表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打开方式。

砚台参与了中华文明的发轫,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发现,助力了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根脉。砚台陪伴了中华文明发展至今的全过程,这是解读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密码。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化圈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社会活动,都须臾不可离开对笔墨纸砚的使用。时至今日,虽然中华文化的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砚台依然活跃在中华文化的舞台。

有凤来仪展览现场

2、讲述黄河流域中原砚,就是我们讲述何以中国、何以中原的重要的载体和文化要素,这是文化战略纵深具有的弹性、韧性的标志。

黄河流域中原砚在中华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工具的价值与作用。这种文化的大一统是文化战略纵深的基础。特别是对多民族、地域广泛的华夏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化,那么这一种文化的战略纵深也就不可能实现,也将像欧洲那样割裂成很多小民族、小文化,最后被其他文化所吞没。

中华文化之所以强大,除了早期的轴心时代,我们出了一大批治国理政的思想家,以道家的老子、墨家的墨子和儒家的孔子等为代表外,到了汉代,以董仲舒的汉儒为代表。这些都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阶段重要时间节点上是故事。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兴阶段的最重要的代表,是科举制度选拔天下精英在隋代兴起,在唐代推广的,它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有了这种科举制度,那么使得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大一统,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战略纵深,得以更加扎实有力地来推进,而在这个科举制度兴盛当中,笔墨纸砚是功不可没。

有凤来仪展品欣赏-汉代双龙交颈函盖三足青石砚

再具体些说,黄河流域中原砚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应该这样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它是隋唐第一次文化伟大中兴的主要工具之一,特别是随着这个科举制度的兴起,第一次在全国选拔人才的大爆发当中,读书写字、科举考试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可以说,读书写字是隋唐时代最热门的社会潮流,这也就引发了对笔墨纸砚的消费时尚潮。由于石头砚台的不够用,瓷器砚台制作的困难,所以古人就地取材,用泥土来制作各种澄泥砚,也正是由于各类砚台的大量出现,使得当时的读书人、读书工具都有了用武之地。这是隋唐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艺术伟大复兴的一次重要时间节点上的重要的事件。

随着对这些笔墨纸砚工具的需求,尤其是对砚台这种供不应求的矛盾的解决,这就使得黄河流域河南、山西、陕西为代表的这些澄泥砚有了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发展。黄河在对吕梁山、中条山、崤山等山脉的切割下,流沙当中带有大量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它会增加泥的硬度。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做成澄泥砚的,有些地方的泥做出砚来以后,他是还没有墨的硬度高,他甚至磨两下就磨薄了,磨穿了。而黄河两岸的澄泥砚在下墨和发墨当中的优良表现,它的价值和作用就被古人发现了。甚至这个黄河的泥,尤其是陕州人马寨的泥,它的金属含量更高,所以宋代人讲澄泥砚可试金铁,就可以用这个澄泥砚试试铁的硬度,这个在宋代就发现了。历史上唐墨软、宋墨硬,因此宋人提出了砚台可试金铁的功能需求。

汉代陶砚基本上是冥器,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以前的砚多为“公器”,唐砚开始大规模转入私用。因此,唐代澄泥砚的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工艺性已开始全面表达。从官方的出土报告到民间的收藏,都提供了足以说明问题的实物资料。工艺性方面,唐宋以来的澄泥砚胎色的窑变、胎质的软硬,在河南出土的澄泥砚都有完整地展示。

元明清以后,全国制砚百花齐放,南方端砚、歙砚并蒂争秀,澄泥砚在中原独领风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承唐制的基础上,陕州澄泥砚在晚清民国依旧异彩纷呈。尤其是可试金铁的澄泥砚,我家里就藏有这么一方可试金铁的晚清民国澄泥砚。用那种水泥钢钉在砚堂上磨的时候,这个澄泥做的砚台没有任何粉尘掉落,但是在砚堂上会留下一道一道的水泥钢钉金属划痕,也就是说把这个金属都给磨下来了,但砚没有事。除了泥以外,还有它的烧结温度,这个就是控火的技术、造窑的技术问题了。所有这些的结合,这叫天人合一。

需要强调的是,陕州澄泥砚以实物的流传有序,历经唐宋元明清一路走到今天,这是唯一用实物打通澄泥砚历史的不间断的赓续,这也是我们弘扬黄河澄泥砚的价值与贡献的合理性合法性的主要依据。

有凤来仪展台一角

三、新时代对砚文化的思考

这一次河南省民间博物馆协会来肇庆参加“中原古端砚省亲展”和砚文化讨论会,用古代砚台藏品实物、当代制砚成果、砚文化衍生品和砚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向砚都肇庆致敬。

如果说隋唐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中兴的发动机,那么端砚、歙砚包括豫砚,这些都是最好的助推剂。所以我们这些砚的产地要从伟大复兴这个高度来认识我们的历史担当和我们现实的责任。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讲好何以中国,这是个巨大的宝库。

甚至到了宋代,在北宋东京皇家的大观东库存有端砚三千方,这是在国家战略储备仓库存放,那么端砚作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这更是砚必唐宋的又一宏观解读,也更是隋唐伟大文化中兴的延续。

今天全行业的领导和我们本地主管的领导都来了,可以共同谋划更高、更深、更广阔的砚文化画卷。

这一次来肇庆参加砚展和研讨会,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长时间都没有出席过类似的活动了。因为我觉得这种活动,必须有代表性、先进性、引领性,我参加活动是来学习的,不愿意听那些说着永远正确又毫无新意的废话,我们不做这样劳民伤财、反复咀嚼剩饭的蠢事,要做就做有营养的文化大餐。今天这里刚好有一顿美味。

有凤来仪展览开幕现场

大而化之地讲砚文化,空洞无物地讲砚文化,这实际上是心虚的表现。砚文化不能满足于江边漫步,要走进深水区。就像开采老坑,最好的石头都在江底。那么什么是最好的石头,怎样获取最好的石头,这次砚展和研讨会,就是一种探底的有益尝试。不怕你不会,就怕你满足于躺在岸边睡觉。

有营养的砚文化交流也要讲“先进砚文化代表”,即有观点成体系的砚文化理论研究,有规模成体系的砚台收藏矩阵,有守正有创新的制砚和以砚为载体的综合文化艺术衍生品开发成果。制砚、赏砚、藏砚,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先进砚文化要回答这五句话:哪来的,哪去的,是什么,为什么,凭什么。

对这十年砚文化的发展怎么看?这些都是需要拿出硬指标来衡量的。什么是先进砚文化的代表,具体讲先进砚文化传承的代表,首先是各路制砚达人的守正创新之作,这些年以程文、程八、阿满等为代表,端砚也出了一批好作品。而且何健宁等青年新锐的崛起,令人刮目相看。其次是上午砚展开幕式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和各位在研讨会的发言,表述了很多对砚文化认识的新格局、新高度。在这里我还要强调的是,肇庆的刘演良老师、欧忠荣老师对砚文化的理论贡献,是当代砚学的顶峰。再次,本次砚展,河南藏砚天团带来了原藏深宅的“新面孔”亮相,以及围绕砚台创作的美术作品,都是硬实力的展现。

有凤来仪展览现场

借此机会我还要爆个料,中轴线以考据和艺术赋能为特色的古砚全形拓、题跋等综合砚文化衍生品的打造,即将公开亮相。这些作品将充分展示砚拓的拓法和砚铭的章法、书法、刀法、文法、心法。不得六法,何谈先进砚文化的代表。一句话,理论上不炒剩饭,观点上不拾人牙慧,作品和藏品上不以旧充数。

关于制砚这一块,中轴线除了在工艺美术技艺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之外,我们重在思想认识上传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张得一先生是当代砚文化创作的杰出代表性人物,张老师从综合艺术修养、多技艺、多角度的艺术实践,来开拓当代砚文化的全新局面。欧忠荣先生是当代砚文化著作最多、端砚史研究最全的资深学者,是在全国砚文化领域为端砚争了光的重要学者,欧老师从守正创新的角度、艺术欣赏与古籍解读的角度,对当代新砚的创作,给予了深入的研究。我本人则从宏观叙事角度,将古代优秀砚文化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切入当代制砚文化。比如我们讲“中国古代制砚的八大原则”,让我们的学生清楚古人制砚、用砚、赏砚的价值点在哪里,今天制砚要创造的价值点在哪里。制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我们的开发是多为维的,在入古求新的基础上,要把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要用心来创意。我们不能躺在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上睡大觉,我们不能在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徘徊不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愿望、有勇气、有资格、有能力来开发先进的砚文化。因此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技术的传承,在砚的结构、纹饰、文化艺术表达等诸多方面,有很多课题,需要我们开题、破题、解题。

有凤来仪展览现场

砚文化不是过家家,守正创新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与情怀,更是我们的实力所在。

在这里,我需要引申一下,我的主业是做文化产业的,习惯于从产业生态角度切入砚文化的讨论。关于砚文化产业的开发,我曾经给有关产地领导、行业领导、企业领导做过策划或建言。这也是我们砚文化的担当和社会贡献。从现在砚文化的发展状况来看,我认为目前主要在围绕砚文化的文化担当领域多一些,那么砚文化的政治担当和经济担当上,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甚至是处女地,需要我们去开发。砚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复兴的战略资源,那么这就具有了砚文化政治担当的含义,同时砚文化的发展又要在产业化上下足功夫,为地方的税收、文旅和增加就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又是砚文化的经担当。要落实这三个担当,一定要把握好国家、资本和工具这三个要素。所谓国家是指我们党政通过政府、政治、政策来为我们的砚文化产业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保驾护航。所谓资本,既有国家资本的投入,又有民间资本的投入。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那么砚文化也就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第三个就是工具,实际上我们现在大家在现文化的开发上,都在围绕着工具端这个层面上发力,即砚的设计、制作、销售等。

肇庆又号称山水肇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同时又由于肇庆饱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特别是端砚资源,这就给我们肇庆的大文旅、大文化产业提供了先天的资源优势。那么如何把这个大的文化产业做好,我认为不是单单的就把制砚做成产业化开发,要从更高更大的范围即大文旅、大制砚产业来考虑这个事情。关于这个综合大文化格局下的大文旅、大制砚的文化大产业,我曾经提出五个目标,就是招的来、留得住、住的下、玩的好、还想来,人文引流、商业引流的结果就是财富的汇聚。要实现这五个目标,我们一定要理清落实项目的三个逻辑。第一是情怀逻辑,如果没有情怀落地,就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基础。第二是商业逻辑,就是我们的大文化产业怎么样能够整合资源,包括我们除了把制砚卖砚的商业逻辑,与全域文旅的商业逻辑结合,甚至我们的大文化产业和其他工业商业的结合,这都是商业逻辑需要清醒到位的。目前来看国内做文化产业的多数在第三个逻辑上出了问题,即运营逻辑。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很多很好的资源很好的项目都是在运营过程当中不是搁浅就是倒闭。有关情怀逻辑、商业逻辑和运行逻辑,这是另一个更大的课题,我另有策划方案在别的地市也做过探讨。时间关系今天在这里就不展开跟各位分享了。

有凤来仪展览现场

我认为当下砚文化产业定位没有高维度的产业目标、产品目标,艺术家和从业者以自我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与市场经济的逻辑不相匹配。要以砚文化推动砚文化产业,以砚文化产业带动文房文化产业,形成定位、目标、路径、流程、节点,进入产业赛道,而不是满足于非遗传承的作坊赛道。要开辟新赛道,跳出小文房,进入大市场。产业化取决于规模化,规模化取决于经济行为的常态化,常态化取决于日常消费的普及化。时间和主题关系,这部分今天就不展开讲了。

这一次在肇庆举办的砚文化交流活动,不是一般性的赏砚说砚,在探讨砚的制作与收藏的同时,我们回顾了砚文化的历史,展望了砚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尤其是对将来砚文化产业的预想。这就拉高了站位,拓宽了视野,放大了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砚文化应有的打开方式。

这些先进砚文化的代表性、权威性,在本次砚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有这次活动的亮点,也是当下砚文化的亮点,因此以其首次亮相而具有引领性。代表性、权威性、引领性这“三个代表”是我们这次豫粤两地砚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和标志。

一切的进步,都要回顾来时的路。总结一下,这么多年,我们是在原地踏步还是迈步向前。我们都是先进砚文化的追求者,努力成为先进砚文化的代表者。这次活动,我们在历代砚台的收藏上,在传承古砚的制作上,在砚文化衍生品的艺术打造上,在砚文化的理论上,都拿出了当代最有参考价值的、最新的东西。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砚文化正站在新时代,踏准新起点,迈向新征程。

有凤来仪展品欣赏-唐代端石凤池砚

【作者简介】

黄海涛文化生态学者、收藏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手机:13522377933邮箱:kwtzh@163.com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