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博物馆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学者黄海涛 2024-05-28 16:58:37

黄河文化博物馆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者|黄海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事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专门政策,为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设定了可行的追求目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黄河文化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这不仅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我们肩负的使命。黄河文化博物馆,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必将在传承历史、启迪未来的道路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末来发展,我有以下几点深思熟虑的见解。首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博物馆文化生态的本质,将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给世人。其次,要体现黄河文化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共同推动黄河文化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再次,在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的路径与措施方面,要借助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优势,不断创新展示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下面,围绕这三点,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一、黄河文化博物馆文化生态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有经济、科技的大发展,还有文化的欣欣向荣。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大繁荣催生各地博物馆大发展,这是当下各地打造博物馆的时代背景。一个好的博物馆建设,不是靠高屋大房的建筑体量和空洞口号的虚张声势。博物馆的建筑物理硬件要有文化软件聚能赋能,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否则,盖上一堆漂亮的房子,形成了失去灵魂的卓越,没有了灵魂,它的生命力也仅仅是灵光一现。因此,一定要深挖,这里有什么样的土壤,有什么样的种子,能长出什么样的生命。首先要明确博物馆的本质不是文物遗存、文化知识的流水账本。博物馆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的政治高度、历史深度、文化宽度、人文温度如何表现,要求博物馆聚焦精气神的提炼和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展现,这是博物馆的灵魂。做博物馆建设,信仰是绕不过去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和立足点所在。信仰的缺失,会造成博物馆传递信息的迷茫与混淆。如果没有信仰,博物馆的表述将会是市场级的手段和含混的目标,而博物馆建设需要的是信仰级的目标。严格来说,全国各地许多博物馆对这种文化信仰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以近期一些博物馆的文化开发项目来看,文化项目都是把近现代艺术、科技作为落脚点,所谓的文化项目是贴着文化标签的近现代艺术与科技的“化装舞会”。典型的文化项目有“码头”,文化开发无“源头”,或者可称其为文化驿站。虽然也挂上了一个历史文化标签,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具有逻辑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轨迹。博物馆不是政治和文化的摆设。被动落实政治任务与主动实现政治信仰的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是不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动力基础。思想决定路径,态度决定起点。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不能满足于表面化的操作和宣传,要走进深水区。在当下生态跃迁、科技跃迁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跃迁必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博物馆在讲明道理的同时,还要上升到学理、原理、哲理的维度。文化提升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和落地实施的战术动作,不宜仅满足于大而化之加散点平摊。大而化之的形象工程已经做得很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文化亮点是,要聚焦突破口,抓住龙头,举旗亮相。黄河文化博物馆的定位是,黄河文化博物馆是当代对黄河儿女、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的总结和对后世的启迪。黄河文化绝不是黄河流域的地方性事务,它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全民族共同的事务,其蕴含着从文化根基到心理维度,维护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这个中国最大的政治。因此要拉高站位、拓宽视野、放大格局,要揭示其历史渊源、精神标志和当代价值。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独立身份的确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法性、合理性的历史文化底座。中华文化主要诞生地在黄河岸边,从此中华文明就有了原生态的起点和标志,这就回答了中华文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血脉基因、信仰胎记、精神底色。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黄河文化哺育了中华文明,这就构成了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黄河文化博物馆是黄河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支点,也是黄河历史文化的至高点。从纵向看,它一方面是给历史看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另一方面给后人的展示和教化。从横向上看,它是给全球华人乃至其他民族人们看的。所以它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说是非同凡响,而不是平淡无奇。因此,黄河文化博物馆要讲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这是习总书记对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黄河曙光,人文标志,河纳百川,包容共进,这四点是黄河文化博物馆灵魂的展示点。其中包含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五大特性。黄河曙光,人文标志,更是突出了中华文化的独创性。要通过对民族史、苦难史、奋斗史、辉煌史、欢乐史等主题的提炼,展示黄河流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否则就是千篇一律的物品展示,仅仅起到大众化的普及宣传与传播的作用,没有升华为教化、引导的培根铸魂作用,终究是低水平的文化循环。

二、黄河文化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黄河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为此,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的思路是,抓住一个机遇,理清两个逻辑,围绕三个担当,把握四个维度,落实五个服务。所谓抓住一个机遇,党的二十大提出伟大复兴的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以及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伟大复兴的根本就是文化复兴。在黄河文化博物馆讲中华根、民族魂,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这个高度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文化博物馆打开方式。因此黄河文化博物馆在普及性宣讲黄河文化的同时,要积极寻求与有关方面的合作,稳妥地提出“黄河精神”,创办面向党政干部和社会群体的黄河学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王牌,而且是中华根、民族魂的代表性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龙头。那么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要明确树立两个意识,即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历史血脉的“根部意识”,和凝聚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魂脉的“头部意识”。所谓理清两个逻辑,即情怀逻辑,运营逻辑。文化推广和商业推广两手都要硬。物理上建好黄河文化博物馆是打好上半场,运营好黄河文化博物馆则是打好下半场。物理建设的硬件很硬,运营的软件不能软。而且下半场要在经营中弘扬灵魂,传承文化,教化万民。其中的章法、赛道等,不是纸上谈兵。在运营上,也要把“要打胜仗”成为我们的信仰。所谓围绕三个担当,即政治担当,经济担当,文化担当。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一句话概括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的立场是什么?就是两句话,把生命照顾好,把灵魂安顿好。其核心价值观是上下同心,共筑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所谓把握四个维度,即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高度,天地人和的深度,面向全球炎黄子孙的宽度,血浓于水根亲伦理的温度。这四个维度,每个概念都可以分解展开许多故事可讲。落实五个服务,即服务于党中央、国家的文化复兴方略,服务于地方党政的振兴乡村和全域文旅,服务于文化产业企业,服务于黄河历史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宣传,服务于对外交流唱响“黄河之声”的工作,当下博物馆举什么旗、亮什么相,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博物馆的政治担当问题、分析博物馆的经济担当问题、解决博物馆的文化担当问题。博物馆在讲好文化故事的同时,如何讲好政治故事、经济故事,实现三个担当,这是博物馆结构、体系建设应该思考和协调发展绕不过去的话题。(一)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文化担当传承民族文化、打造优秀文化、活跃地方文化、推进中国特色文化,这是当下博物馆的文化担当。博物馆的文化担当本质是传承博物馆的基因、胎记、底色。黄河文化博物馆的基因来源于黄河文化的农耕文明,其特点是以实用性为主的普遍性服务社会,甚至可以说是垄断性的服务社会。这些都源于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脉、主场与主动。黄河文化博物馆的胎记是中国古代黄河先民天人合一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与“第二个结合”相统一。其特点是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价值与功能的变革,表现为选择性地服务社会。黄河文化博物馆的底色是赓续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特色文化,这也是黄河文化博物馆文化的底层逻辑和法则。其特点是服务社会的功能把垄断性和选择性发挥到极致。因此黄河文化博物馆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赓续民族文化、国家文化流脉和教化黄河儿女的主要工具。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文化担当带动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这又是政治担当和经济担当的有力补充。(二)黄河文化博物馆的经济担当黄河文化博物馆的经济担当,就是黄河文化博物馆要培育造血功能,这既是博物馆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保障,又是助力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的大显身手。黄河文化博物馆的经济担当,除了黄河文化博物馆要继承“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外,新时代的黄河文化博物馆更不能袖手旁观于经济建设大局之外,要让黄河文化博物馆从文化供给侧、从文化输出方发力,为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理论支撑、产业孵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主战场上发挥黄河文化博物馆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博物馆文化离不开博物馆经济的支撑,这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文旅经济的重要抓手、载体、发动机。那么博物馆就需要站在新时代,开立新模式,运用新科技,研发新文创,导入新文旅,打造新产业,营造新乡愁。在博物馆的情怀逻辑和运营逻辑中,也包含有商业逻辑。在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和文旅大发展的主战场中,博物馆不能袖手旁观、坐等嗟来之食。这方面不仅国外的博物馆经济有成功的案例,国内也有博物馆经济构成和全体系的开发案例,可资借鉴。(三)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政治担当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政治担当,首先是在思想舆论导向上发力,弘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立场、观点、方法,讲好中华民族的政治伦理、民族伦理、文化伦理。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为中国精神的建设、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添砖加瓦,讲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故事。其次是在教化黄河儿女的指导思想上助力。比如黄河文化哺育下的北宋文化领袖首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愿景,构成了中外历史上独特的政治面貌。范仲淹、张载的二段话,引领了北宋一代政治精英,实现了士大夫的政治担当。以“第二个结合”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充分吸取了其精华,甚至说范仲淹、张载的这两段话是我们党建、政建“不忘初心”“立党为民”“执政为民”思想在“第二个结合”中的重要传承。再次是在培养人才上协力。黄河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不只是搭建文旅平台,它还具有以下功能,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一是重建信仰(源动力),再塑治国理政骨干;其二是以文化民,以文富民,培育文化产业骨干;其三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造就薪火相传的文化骨干。

三、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的路径与措施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民族复兴,是要靠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来实现。目前文化文旅产业链状况是,都在文化文旅产业链的下游扎堆儿,它的中游涉猎较少,上游更是几乎无人涉及,这既是困境也是机会,这个空白是需要有知识、智慧和资源来填补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在文化产业的开发方、制造方、供给方分得哪一杯羹是有所不同的。黄河文化博物馆文化如何带领行业把握机遇,从文化优势寻找非对称产业优势,挺膺负责,大有文章可做,有大文章可做。从文化生态角度看文化大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当下火爆的ChatGPT和Sora虽然改变了“硅基生命体(AI)”的路径、手段和时空距离,然而碳基生命体的人类心灵感受只能由文化来改变。人的精神修炼是人工智能万万做不到的,这也就是我们人和机器的最根本的区别。幸福生活是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消费来实现的,现在便捷生活的科技产品、家电用品的消费已经走到了天花板,即便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穿戴设备,也还是在物理层面提供便捷,能够提供新的精神层面消费场景、赛道的,基本上都来自文化。黄河文化博物馆在伟大复兴中发挥作用,要抓住国家、资本、工具这三个要素。首先是国家端,国家意志通过政治、政党、政府来体现,是主导端。资本端由政府和社会投资方双重控制,是主控端。工具端是被使用端,即文化项目涉及的产品制造端、商品流通端等需要打出的行动组合拳。一句话,文化项目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和这双重属性,要具有自循环和造血功能,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下多数博物馆文化项目都在围绕“工具”端发力。问题的实质是,有了国家和资本的投入,讲故事和运营就有了根基和可持续性。搞不懂国家和资本,工具就是无依无靠的空中楼阁。在工具端的发力,又有助于国家端、资本端的促进。黄河文化博物馆在工具端发力,如何赢得国家、资本的助力,为国家意志和资本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这是这个行业必须认清的底层逻辑和法则。空谈误国误事,要让打胜仗成为信仰,那么战略谋局、战役布局、战术开局、战斗入局就必须体系完整、结构清晰、路径明确、赛道准确、流程连贯。把这几条逐一对应分解展开,就会明白黄河文化博物馆是谁,黄河文化博物馆要做什么,黄河文化博物馆应该怎么做。要认清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不是一招一式的个人情怀就可以完成得了的。站得住、立得稳、行得远的可持续性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需要在结构、体系上有基本认识。要充分利用信息差、认知差、资源差,抓好国家、资本、工具上中下三个维度的协同共进。选赛道、切品类、找定位、立目标、谋战略、研战术,一句话,开发新时代黄河文化博物馆生态。在回忆历史乡愁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新的当代乡愁,满足赓续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满足人们的经济价值和情绪价值。新时代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充分认识当下社会传承文化的分工、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赛道上建议考虑轻国学,重国艺,在文化重资产和文化轻资产两方面把握,四书五经由高校和其他国学班去讲,黄河文化博物馆在孔子六艺等国艺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术人才聚集的优势,把看似小众的国艺推广开来,成为大众传承的品牌。黄河文化博物馆的产业开发,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是躬身入局,一方面作为文化实体,做重资产投入,就是运营黄河文化博物馆(与政府合办、与企业合办);另一方面参与文化策划与实施,做轻资产投入,就是用知识和智慧,一是盘活政府和企业的重资产(参与“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策划),二是搞活自己的轻资产(比如琴、棋、书、画、诗、茶、花、香、禅、酒、曲等“国艺”和日常参与的其他文化活动)。黄河文化博物馆文化经济,形成书院经济、博物馆经济、产业园经济三级模式。黄河文化博物馆谋求新时代的聚变与突破,在“博藏、精研、教化、传承、孵化”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新兴文化产业孵化器”,即进入到文化经济平台建设赛道。比如致力于传统文化孵化器,市县文化孵化器,企业文化孵化器,科技文化孵化器等。天时地利人和,给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提供了红黄绿三原色格局的选择。红黄绿三原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与互哺。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政治、经济、文化因黄色而培根铸魂,因红色而凝神聚气,因绿色而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以红色为标志的重要生活纪念和节庆氛围打造等,是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审美信仰的主基调。从新石器时代以赤铁矿、朱砂等红色化妆的主流物使用,一直延续至今,红色主流从未更换。革命文化上,红色是代表革命运动的主旋律和象征,更是中国社会构成的标志物。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上,表现在从历史走来成为现代中国的标志性颜色——中国红。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的展示,红色革命文化的记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都要求我们高举红旗,守正创新。黄色是黄河、黄土地最早的农耕文明天然主色,黄土地上的黄色粟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轩辕得土德之瑞而称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精神皈依。因此,黄色既具有人文精神含义,也具有自然生态含义。绿色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国民经济的国策。一方面是文旅发展、振兴乡村,展示绿色环保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绿色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绿色工业、绿色农业产品,形成可良性发展的产业闭环。红色的革命文化,黄色的黄河文化,绿色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实践结果是用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来助推伟大复兴。陕西佳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厚积薄发的文化基础。其一,佳县地处陕北的黄河主道岸边,是黄河主流文化发生区,是历史上多种民族与文化的交汇地,见证了5000多年黄河文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的碰撞与变迁。充满历史沧桑的《黄河船夫曲》就诞生在佳县。其二,佳县扼守黄河陕晋大峡谷的咽喉要道,是中国革命在陕北开辟的红色文化基地,是民族独立革命、红色革命的策源地。是引领时代的颂歌《东方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重要革命著作的诞生地。其三,佳县依山傍水,是新时代绿水青山振兴乡村建设的主战场。佳县黄河岸边绿色农业中的红枣产业,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仅此一项就是“天作之合”的三原色IP。佳县人们正在用勤劳与智慧,谱写新时代乐章。

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2023年10月27日,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在榆林市佳县东方文化产业园正式开馆。黄河文化博物馆成功落地陕西佳县,起步稳健,迈步有力,落地扎实。接下来黄河文化博物馆立足佳县,立黄河文化之潮头,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新声,大显身手,仓箱可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