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虞氏人的特征,就是瓮棺葬儿童。
“有虞氏瓦棺”、“有虞氏瓦棺葬无服之殇”。这是明确记载在《礼记》中的有虞氏葬俗,也是得到大量考古发现印证的事实。
仰韶文化的大量瓮棺葬表明,仰韶文化的的创造者必然属于有虞氏人。
当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衰落时,马家窑文化同时兴起。
这是一个盛行瓮棺葬的文明,也是一个盛行彩陶的文明。它的创造者毫无疑问是来自仰韶文化西迁的有虞氏。
据报道:
在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马家窑期墓葬有200多座,其中几乎一半是婴幼儿墓葬。……在目前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还未发现成人瓮棺葬,只有儿童瓮棺葬。
盛行儿童瓮棺葬这个特征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马家窑文化是有虞氏创造的。
抱雪斋已经反复证实:凡是有虞氏出现的地方,必有文字出现。
1.1万年以前,有虞氏生活在长江下游出海口,创造了上山文化,拥有地球上最早的文字。
商代盛行的甲骨文,实际上也是1.1万年以前有虞氏使用的文字。
马家窑彩陶上,同样出现了文字。比如这个著名的彩陶尊上,写的是一个“雷”字。

马家窑“雷”字
马家窑彩陶尊上这个螺旋形的花纹,并不是画着好看的图案而已,它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文字,是和商代甲骨文里一模一样的“雷”字。

甲骨文“雷”
这样的“雷”字大量出现在马家窑彩陶上。
比如这个:

马家窑“雷”字
马家窑文化的有虞氏人为什么要在彩陶上写这么多“雷”字?
因为在有虞氏1.1万年以前就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中,雷,是阴阳交合的产物。
直到汉代的时候,所有中国人都还传承着这样的理念:
阴阳合为雷。——《春秋·玄命苞》
雷者,阴中之阳也。——《白虎通》
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说文》
万物生,皆是阴阳结合而成。有虞氏的国老传授的《道德经》中就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甲骨文里的“神”,和甲骨文里的“雷”字一样,都由一个“申”字组成,这个“申”正是阴阳交合之形。

甲骨文“申”
《说文》也说:
申,神也。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有虞氏的易学中,阴阳交合的卦象被称作“泰”。易传《彖》在解释《泰》卦的阴阳交合之意时就说: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泰》的卦象,上卦为纯阴的坤卦,下卦为纯阳的乾卦,在1.1万年以前的有虞氏卦气图上,正是位于孟春正月的辟卦。


有虞氏卦气图上的《泰卦》
更巧的是,马家窑文化的这个彩陶尊,在有虞氏的文化中正好就叫做“泰”,天地交泰的“泰”。
《礼·明堂位》就说:
泰,有虞氏之尊也。
所谓尊,就是酒器,马家窑文化的这个写着“雷”字的酒器泰尊,和甲骨文“尊”字里面的酒器形状一模一样。

甲骨文“尊”
根据《礼记》的记载,和有虞氏一样禘祭黄帝的夏后氏,也会在酒器上写上“雷”字。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礼记·明堂位》。疏:“罍,犹云雷也,画有山云之形也。

这样的罍在哪里呢?
就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上。
这是1974年出土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的夏后氏的山罍,看器型和甲骨文里的“罍”字一模一样。

抱雪斋已经证明,夏后氏人群就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创造者。
大汶口山罍上的“雷”字,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雷”字一模一样,实证夏后氏和有虞氏拥有同样的文字和信仰。
中华文明的两大核心族群,远在万年以前就已经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