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雪斋断言,中华文字是1.1万年以前长江下游的有虞氏创造的,只不过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才被大量刻在甲骨上并保存下来,导致很多数盲蠢货都以为中华文字只有三千多年。
事实上,文字在1.1万年前早已成熟,不仅一直在长江下游的起源地使用,而且还不断随着有虞氏的活动扩散到全中国,并远达印度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直接演变成当地文字。
地球上所有的文字,都起源于从中国长江下游的有虞氏文字。
有虞氏尚陶,所以也会把文字刻在陶器上,这些万年以上的文字流传至今,是商代甲骨文的真正源头,而且绝大多数都可以用商代甲骨文释读。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下面这个黑陶罐上的四个文字。

这只黑陶罐出土于苏州城东南约15公里处的澄湖。据当地古代方志记载,这处湖泊曾是一片人烟密集的城邑,后来因为被水淹没沉入湖底,所以又称“陈湖”或“沉湖”。
1974年,原吴县车坊公社在澄湖西岸围湖造田,抽干湖水后发现湖底有大批古井,并获得文物1200多件,涵盖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历史时期的商周、汉晋、唐宋等时代,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
这个黑色的陶罐,就是一个典型的良渚文化时期陶器,距今大约5000多年。
陶罐上的文字,不论是字形还是笔法都和甲骨文一模一样。所以很多文字学家直接是用甲骨文来释读这四个字的。其中饶宗颐则释为“冓戉五个”,视为越族的表征,这是最接近真相的解读,后面三个字形均与甲骨文一模一样,无需多言,我们只需要把前面的这个八角星符号的修改一下即可。

八角星符号,饶宗颐释为“冓”
这个八角星符号,其实应该是商代甲骨文里面常见的“贞”字。
字形如下:

甲骨文“贞”
我们把这两个“贞”字摆成十字形,就是一个八角星符号。
八角星符号早在5800年前的凌家滩遗址出现了,更早的还出现在湖南高庙,距今7800年。

凌家滩八角星“贞”字

凌家滩八角星“贞”字

高庙“贞”字

高庙“贞”字八角星
这个八角星形的“贞”字广泛出现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如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八角星符纹彩陶豆。

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北辛文化已经发现了有虞氏特有的瓮棺葬,距今7300年,实证这个八角星符号就是起源于浙江上山文化的有虞氏,商代甲骨文里的“贞”字是这个八角星符号的简写。
接下来看看陶罐上五千年前的“戉”字。和三千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甲骨文戉字

良渚文化“戉”字
这个“戉”,就是越国的越。战国时期还有直接把越国的越写成“戉”的写法。如下图所示。

越王勾践的剑上,刻的“越”字就是这个“戉”字旁边加上一个“邑”,表示越国的都邑。

越王勾践剑
接下来看看陶罐上的“五”字,这是中华文明五行文明的代表文字,是五行学说中代表黄帝的数字,意思就是阴阳五行。五行学说在中国传承至少万年以上,却被某些蠢货数盲认为起源于战国。

陶罐上这个五千年前的“五”字,与一万年前上山文化彩陶上的“五”字一模一样,同样也和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一模一样。

上山文化“五”字

看完这些字,最后再来看看这个“个”字。很明显是一个箭头样的文字,和我们今天的“个”字一模一样。

良渚文化“个”字
这个“个”字不仅仅出现在良渚,还出现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地湾文化遗址陶器上,半坡遗址中也有发现。
比如赫赫有名的“人面鱼纹盆”上,标示八方的八个符号中,四角的位置上就是四个“个”字。

“个”字表示四角
这些“个”字还出现在日晷和洛书九宫图上,同样也是表示方位的符号。

个字表示四角
甲骨文里的“方”字,依稀还能看出这个“个”字形的样子来。

所以,良渚黑陶上刻的四个字,应该释为:
“贞越五方”。
“贞”,就是正。
“越”,就是越国,是长江下游有虞氏在1.1万年以前就建立的国家,上山文化、井头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这些文化,全部无一例外百分之百都是古越国创建的,有虞氏是越人!
“五方”,就是五行学说里的东南西北四方加上中央。
直到商代的时候,禘祭四方之帝和中央黄帝,仍然是盛行的传统。
比如著名的四方风甲骨上,就是禘祭四方之帝的文字。

这片甲骨上的四方之帝,名字与《尧典》里的四方之民一模一样!《尧典》里记载的二分二至天象是1.1万年以前的实际天象,实证甲骨文使用的是1.1万年以前的文字!
1.1万年以前,尧舜生活的年代正是上山文化时期。
巧的是,尧舜禹这几位著名人物,全部无一例外都是生活在上山文化区域内!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一带!
热爱宣扬中华文化,但不能瞎胡诌
八面盆应该是辨别时间和方位的仪器
文字是文字。但这文字像昨天刚刻上去的
不是蠢就是坏
看着至少不像AI文,不是学术文,可信度就有待考证。
这些都是被华夏先民消灭的蛮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流,而且你这鬼画符也不是文字。[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浙吹
就是说,炎黄部落从长江流域远征,跟蚩尤在河北涿鹿决战?[???]
文字的出现,才是进入文明的标志
中原之根,枝叶千里!
即使一万年又有何用?
光越五方
字符、画符?如是文字要有表达完整意义的文句。要有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