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东北去世,我们全班都参加了,她女儿在上海一直不接电话

温雪梅聊情感 2025-02-24 02:07:42

“她走了。”老班长颤巍巍地放下电话,声音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轻飘飘的,却砸得我心口一疼。2008年的短信提示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那是老师第一次用短信通知我们补课,也是最后一次。

1

东北的冬天,滴水成冰。我们这群从五湖四海赶来的老同学,挤在县城一家破旧的招待所里,空气里弥漫着劣质香烟和廉价香皂的味道,让人想起高中宿舍里那股混合着汗味和梦想的青春气息。窗外,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像一张巨大的白色幕布,遮蔽了远方的山峦。

老师是在支教的学校里走的,突发脑溢血。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都愣住了,仿佛时间倒流,又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纪,老师站在讲台上,用她那带着浓重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讲着《背影》。

“她女儿呢?”有人问。

老班长摇摇头,叹了口气:“联系不上,上海那边一直不接电话。”

空气瞬间凝固了。我们都知道,老师唯一的牵挂就是她那个在上海工作的女儿,从小就懂事,学习也好,是老师的骄傲。可现在,老师走了,女儿却联系不上,这让我们心里堵得慌,像吞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招待所的暖气不太给力,屋里冷飕飕的。我裹紧了身上的羽绒服,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记忆像潮水般涌来,我仿佛又看到了老师站在讲台上,用她那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着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

老师的家境并不好,丈夫早年去世,她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供她上了大学。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她毅然选择了支教,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2

第二天,我们去了老师所在的学校。那是一所破旧的土坯房,教室里没有暖气,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袄,小脸冻得通红。看到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来了,孩子们都好奇地围了上来,用他们稚嫩的声音问:“老师呢?老师什么时候回来?”

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疼得说不出话来。我蹲下身子,摸了摸一个孩子的头,轻声说:“老师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她会在天上看着你们的。”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不舍。

我们在学校里帮着料理老师的后事。学校的条件很差,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我们几个同学凑钱买了一口,又找来村里的木匠,简单地装饰了一下。

老师的遗体就停放在学校的操场上,周围摆满了孩子们送来的野花。雪越下越大,很快就覆盖了老师的身体,也覆盖了我们的悲伤。

出殡那天,全村的人都来了,他们默默地站在路边,看着老师的灵车缓缓驶过。许多人都在抹眼泪,他们舍不得这位为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的好老师。

我看到一个老奶奶,颤巍巍地走到灵车前,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响头。她的嘴里念念有词,我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但我知道,她是在感谢老师,感谢她为这个村子所做的一切。

3

葬礼结束后,我们回到了招待所。屋里静悄悄的,每个人都沉默不语,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老班长打破了沉默,他说:“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定要联系上老师的女儿,让她送老师最后一程。”

我们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老班长又开始拨打老师女儿的电话,可电话那头依然是冰冷的忙音。

“不行,咱们得想别的办法。”我说。

我想起了老师曾经说过,她的女儿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是个很要强的女孩子。或许,她是因为工作太忙,才没有接到电话。

“咱们去上海找她!”我提议道。

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由我和老班长一起去上海。

我们买了最快的火车票,连夜赶往上海。火车上,我一夜没睡,脑海里一直浮现着老师的身影。她那慈祥的笑容,她那充满希望的眼神,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拿出手机,翻看着以前的照片。我找到了一张老师和女儿的合影,照片上的老师笑得很开心,她的女儿依偎在她的身边,看起来很幸福。

看着这张照片,我的心里更加难受了。我不知道,老师的女儿为什么不接电话,我只希望,她能尽快赶回来,送老师最后一程。

4

上海,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与东北的小县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快节奏的气息。

我和老班长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了老师女儿所在的公司。那是一栋气派的写字楼,门口站着几个穿着制服的保安。

我们向保安说明了来意,保安却冷冰冰地说:“没有预约,不能进去。”

我们费尽口舌,好不容易才说服保安给我们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老师的女儿依然没有接听。

我们无奈地站在写字楼门口,焦急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的希望也一点一点地破灭。

突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写字楼里走了出来。那个人,正是老师的女儿!

我连忙跑了过去,拦住了她。

“你是……?”她疑惑地看着我。

“我是你妈妈的学生!”我激动地说,“你妈妈……她……”

我的话还没说完,她的脸色就变了。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身体开始颤抖起来。

“我妈妈怎么了?”她颤声问道。

我深吸一口气,把老师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她。

她听完后,整个人都瘫软了下去,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往下流。

“不可能,这不可能!”她哭喊着,“我前几天还给她打过电话,她还好好的……”

我把老师的遗物交给了她,其中包括一张泛黄的离婚协议,上面还残留着咖啡渍。那是老师当年离婚时留下的,她一直珍藏着,或许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

她抱着老师的遗物,哭得撕心裂肺。

5

后来,我们才知道,老师的女儿一直在忙着工作,她为了能在上海站稳脚跟,付出了很多努力。她每天加班到深夜,很少有时间给家里打电话。

她也知道妈妈在支教,但她总觉得,妈妈还年轻,身体也很好,以后有的是时间陪伴她。

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老师的女儿赶回了东北,送了老师最后一程。在老师的墓前,她跪了很久,不停地忏悔着。

我知道,她心里一定充满了愧疚和遗憾。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总是在错过后,才后悔莫及。

老师走了,但她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爱。

多年以后,每当我回忆起这段往事,我的心里依然会感到一阵酸楚。我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就像阳台上那盆枯萎的茉莉花,曾经也开得那么灿烂,只是我们没有好好珍惜。

老师的女儿后来也回到了东北,在老师曾经支教的学校里,当了一名老师。她想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对妈妈的亏欠,也想把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