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西北部的吕梁市,有一片广袤的土地 —— 兴县。这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 1002 米 ,黄河从旁蜿蜒而过。独特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夏季短暂炎热多雨,春旱风大升温较快,秋季凉爽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自然条件,成为了谷子、高粱、豆类等杂粮生长的 “天堂”。
兴县的农耕历史长达数千年,杂粮种植传统源远流长。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杂粮不仅是农作物,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曾经养活革命队伍的 “小米加步枪”,到如今成为农民增收的 “金豆子”,杂粮见证了兴县的岁月变迁。
在兴县蔡家会镇沙庄村,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与杂粮的缘分跨越了三代人。李学平的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种粮能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爷爷凭借着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精心侍弄着家里的几亩薄田,种植着谷子、高粱等杂粮。那时候,种植技术落后,完全靠天吃饭,但爷爷从不抱怨,总是想尽办法让每一粒种子都能茁壮成长 。他用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家人,也让杂粮的种植传统在这个家庭中生根发芽。
李学平的父亲,在爷爷的影响下,对杂粮种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继承了爷爷的种植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开始走进农村,父亲积极学习使用,提高了种植效率。他还尝试着引进一些新的杂粮品种,虽然过程中遭遇了不少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在他的努力下,家里的杂粮产量逐渐提高,品质也越来越好。父亲常说:“这些杂粮,是咱们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咱兴县的宝贝,一定要种好。”
到了李学平这一代,他不仅传承了祖辈和父辈对杂粮的热爱,还注入了新的活力。李学平年轻时,曾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但心中始终牵挂着那片黄土地。当他看到家乡的杂粮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时,毅然回到了沙庄村 。他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农业培训,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也开始投身于杂粮种植。李学平还尝试利用互联网,将家乡的杂粮销售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兴县杂粮的美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兴县杂粮产业也搭上了科技的 “快车”。为了进一步提升杂粮的产量和品质,兴县积极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启了一场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
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深入兴县的田间地头,针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在品种选育方面,他们成功培育出了多个适合兴县种植的杂粮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 。例如,新培育的谷子品种,不仅颗粒饱满,而且口感更加香甜,富含的营养成分也更高;新的豆类品种,在产量上比传统品种提高了 30% 以上,同时还具有更强的耐旱性和耐瘠薄性,更适应兴县的自然环境。
在种植技术上,专家们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种植方法。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兴县干旱缺水的问题;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杂粮的生长需求,精准施肥,减少了肥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了杂粮的健康生长。
此外,兴县还建立了现代化的杂粮加工生产线,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对杂粮进行深加工。通过精细加工,将杂粮制成小米锅巴、杂粮代餐粉、杂粮面条等多种产品,不仅延长了杂粮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科技的力量,让兴县杂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如今,兴县杂粮产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三代人的坚守传承,到科技赋能、品牌崛起,兴县杂粮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兴县杂粮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兴县这片黄土地,也将因为杂粮产业的蓬勃发展,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让我们共同期待兴县杂粮产业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