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湾豪宅爆炸失火的事故,又引起大家对高层住宅的一番讨论。
现在全国最高的消防云梯也就100米出头,大概对应不超过33层的住宅楼,而且这种高度的云梯,小城市还不一定有。
万一火灾一来,“烟囱效应”使得火势蔓延极快,岂不是很危险?
关于高层火灾自救,咱并不专业,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所隐忧的,可以去查看资料并做好一些应对措施,比如怎么避火避烟,应急逃生,是不是需要配备防烟面罩以及如何使用等等。
而今天小巴想说的是,火灾相对还是小概率事件。对于购买并居住在高层、超高层住宅的朋友来说,一个更关键的、并且无可回避的事情,是房子老化之后带来的一系列连锁问题:
首先就是外墙脱落,被广泛使用的涂料和真石漆,寿命也就10-15年;
然后就是因暴晒和老化导致的屋面漏水问题,15年左右就需要重新做防水;
接下来,电梯也开始摇摇晃晃,20年左右就报废,需要大修或者换新;
设备管道,包括风井、水、电、煤等,老化问题也层出不穷,寿命大概在20-30年。
就像人一样,越老问题就越多,不仅影响居住体验,还影响房屋价值。
这时候怎么办呢?
高层建筑拆是很难的,需要定向爆破,垂直倒下,和拆个几层小楼的难度不是一个级别。
而且在城市更新上有个行业共识,拆迁一个地块上原本的建筑,要新建之前3倍容积率的建筑,经济账才算得过来。
现在的高层小区容积率普遍在3以上,重建的话容积率得到9以上了,那可得多鸽子笼,多挤人?
所以一般是不拆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检修。
维修保养得好,房子也不至于很快衰败。
比如香港,寸土寸金,是全球最多超高层建筑的城市,住宅动辄40、50层,然后又因为房地产开发比咱们早,现在已经很多老旧的高层住宅。
香港市建局2019年的数据,全香港3.9万幢住宅(综合楼宇),楼龄在50年以上的超过25%,30年以上楼龄的超过一半。
但在香港,50年楼龄以上才算是“老年”,30年-49年是“中年”,30年楼龄以下还是“青年”。
因为维修保养好,不少30年楼龄的房子,看着也就像咱们内地十几年的房子那样。
(30+楼龄的香港红磡黃埔花園)
保养得这么好,是靠着高昂的物业费、政府补贴和强制检修来维持的。
在香港,就算是普通住宅,物业费也要二三十块人民币一平,几乎去到咱们内地的10倍。
香港屋宇署还规定,高于3层、楼龄1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楼,必须每5年一次强制验窗;楼龄30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必须每10年一次强制验楼。
业主作为旧楼维修主体,成立法团,集体决策,费用分摊。政府也会给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帮助这些老旧建筑去“体检”。
每年还会随机挑选2000幢和3800幢旧楼,分别进行强制验楼和强制验窗计划,不合格的短期内维修整改,否则就重罚。
(来源:东方互动)
但咱们国内是什么情况?
本来住宅建设标准就没有香港高,前几年开发商经营艰难,还可能给你降标,偷工减料交付。
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咱们向来重开发,只管卖房之前各种包装,卖得多、卖得快就行,至于业主到手之后,就是很简单的维护,更别说不少小区的物业维修基金,去处成谜,猫腻多多。
住宅建设标准不高,还欠缺维修和保养,住宅老化速度自然比人家快了。
刚开始的时候,物业费和维修基金估计还能勉强顶住。
但随着楼龄越高,外墙、电梯、设备管道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需要更多的费用来维修,业主们就要交钱了。
尤其是那种百米以上的超高层住宅,因为结构更复杂,一旦进入老化期,电梯、管道等设备的维护成本还要更高一些。
一些经济能力比较好的业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陆续离开,换到改善新居去住了。
如果剩下的都是经济能力比较弱的业主,或者外来租户,有能力出钱和愿意出钱的人越来越少,建筑就会失修,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香港也有这样的老旧楼宇。
里面的业主要么太老,没啥钱,要么就是把房子出租了,拒绝验楼给钱,维修资金根本没法收上来,不了了之后,逐渐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贫民窟”。
(来源:文汇报)
最后估计只能靠其他开发商或者政府出资动迁。
但这种烂摊子,开发商也不愿意动,成本高昂,周期漫长,至于政府出资,也得看当地政府的口袋够不够厚。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会发现,高层+楼龄老其实也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有没有钱。
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的豪宅,建造都超过百年了,依然是历久弥新。
咱们的深圳湾一号,上海汤臣一品,里面住的人不缺钱,这地段人家也愿意一直住下去,那么即便维护费用高昂,也不是问题。
但反过来,如果是一个小城市、甚至县城的高层住宅,不仅消防配套这些跟不上,人口外流之后,地方政府又没能力修缮,当房屋老龄化大潮到来之后,你说会不会荒废?
之前咱们在《继“买不起房”之后,“养不起房”的时代也要来了》里面讲过,七普的数据显示:
2022年底,城镇存量住房里面接近3成,是2000年以前的房子,现在楼龄已经在25年以上。到10年后的2035年,有6成以上的房子都将垂垂老矣。
(来源:七普年鉴)
咱们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仅在大都市里,全国各地都是批量式开发的,不断向各个层次的城市下沉。
当时大家就想着建建建,买买买,投资升值,很少有人考虑到后期维护的问题,这也是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之后,一定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来源:贝壳研究院)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今年住建部要提出“房屋养老金”的事情,并且从2022年开始就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了,这就是看到潮水褪去之后未来的隐患,还有不可避免的刚性支出。
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是刚需,小地方的高层住宅在下手之前,也得考虑到这些后期维护的问题。
即便现在是新的,但如果十几二十年后,原来的那些业主逐渐改善换房,剩下的人居住体验感,也会随着楼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差。
当然等到衰败之时,你可能也换房了,但到时接手买你二手房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
投资来说,就更不用想了,就算房价涨,也轮不到这些小地方的楼盘。
至于房屋养老金,虽然现在说公共账户出钱,但房屋老龄化加剧之后,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那到时是不是要有新的注资?谁来注资?
只能说,我们的负担可能还远不止一个房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