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双方战损比1:100,伊拉克替全世界挨了一耳光!

佳霖谈历史 2023-09-15 14:50:02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

然而,就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持久战时,美军却仅用43天就将萨达姆的百万大军杀得丢盔卸甲,毙伤伊军高达10万人,俘虏约8万。

而己方死伤仅千余人,其中近一半人还是非战斗伤亡。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伊军要付出100人的代价,才能毙伤1个对手。

付出300人的代价,才能勉强干掉1个对手。

如此夸张的战损比,直接震惊了全世界。

那么,伊拉克为何输得如此之惨?而美国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还要从萨达姆侵略科威特开始说起。

1988年8月,两伊战争结束。

这场在事后看来毫无意义的战争,让伊拉克背负了700亿美元的外债。

而当时的伊拉克,因为与伊朗的战争,油田几乎全部被毁,石油产量大降,每年的石油收入仅100亿美元。

也就是说,就算不吃不喝,萨达姆也要用七年时间才能把债给还了。

两伊战争中被摧毁的伊拉克油田

为了填补窟窿,萨达姆找到了科威特王室,说我替你们挡住了伊朗的扩张,你们出钱是理所当然的。我现在手头紧,不如欠你们科威特的140亿贷款就一笔勾销吧。

140亿美元可不是小数字。

这么一大笔钱,萨达姆想赖账,科威特自然不同意。最终会谈不欢而散。

后来,萨达姆又希望欧佩克通过降低石油产量,把国际油价抬到18美元一桶,这样自己才能多赚点。

这个想法挺好,但科威特和叙利亚不配合。

科、叙两国当时不仅没有减产,反而通过扩大产能,把油价打到了10美元一桶。

这么一搞,就没人找伊拉克买石油了,萨达姆赚了个寂寞。

见科威特油盐不进,萨达姆心怀不满——你给我等着。

科威特是一个只有1.78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面积比北京稍微大一点。

1990年时,科威特人口仅167万,还不到北京的十分之一。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土地下面却全是油气,其中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

可以说,科威特就是一个浮在石油上的国家。

通过油气出口,科威特积累了1000亿美元的国外资产和800亿美元黄金储备。

如果吞并科威特,萨达姆不仅可以立即还清债务,他还有一大笔钱能用来挥霍。

既然有利可图,一个大胆的计划便在萨达姆的脑中冒了出来。

科威特油气田分布图

1990年7月,萨达姆紧急召见了美国驻伊拉克大使格拉斯皮。

在会谈中,萨达姆向格拉斯皮抱怨科威特如何不地道,损害了伊拉克的利益。

格拉斯皮当时正准备回美国休假,心不在焉。

听到萨达姆抱怨之词,格拉斯皮还以为他说的是石油减产的事,便对萨达姆说:“我们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没有看法。”

萨达姆当时一门心思想着如何修理科威特,听到格拉斯皮的答复,也产生了误会,以为美国不会插手。

于是在会谈结束不久后,萨达姆便派自己的副手,时任伊拉克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的杜里与科威特王储萨巴赫又展开了新一轮谈判。

谈判期间,杜里咄咄逼人,声称伊拉克已经准备动武,如果科威特不想挨揍,就拿出100亿美元息事宁人。

面对恫吓,萨巴赫表示可以交钱,但必须打九折,也就是给90亿。

为什么要还价10亿呢?

在萨巴赫看来,坐地起价,就地还钱,天经地义。

他萨达姆狮子大开口,科威特就得照单全收,传到国际上,岂不是让人笑死?科威特需要用这10亿美元的还价来维持最后的一丝尊严。

讨价还价这本来是很正常的行为。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萨达姆听说科威特砍了10亿美元后,居然勃然大怒,说科威特胆敢还价,是对自己的藐视。找打!

因而在谈判结束两天后,萨达姆便发动了对科威特的入侵。

1990年8月2日,10万名伊军闪击科威特。

科威特只有2万军队,所以这场战斗毫无悬念。

当天下午,科威特王室流亡沙特。伊军占领科威特全境,萨达姆高调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

8月2日中午,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消息传到美国。

美国总统老布什听后十分吃惊。

因为有情报显示,伊军正在科威特与沙特的边境线上集结,大有入侵之势。

伊拉克加上科威特的石油产量,这就已经很恐怖了。

如果再让萨达姆拿下沙特的油田,他就能掌握全球40%左右的石油出口,这是美国政府绝对不能接受的。

为此,布什紧急联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并达成共识,发表了《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

随后,布什总统又签署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派出两支航母编队和1个空降旅,前往波斯湾和沙特,威慑萨达姆。

1990年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1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

同一天,美国宣布冻结伊拉克的海外资产,并禁止美伊间的所有贸易往来。苏联则停止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和军事援助。

至此,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方面,都陷入了极端孤立的状态。

老布什(左)、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纽约世贸中心塔附近

面对美国的插手和联合国的制裁,萨达姆尽显狂人本色,毫不让步。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扩充至百万之众,

拥有5000多辆各型坦克,8000多辆装甲车,大口径火炮3500门。700多架战机,还有大量从欧洲进口的先进导弹。

更重要的是,萨达姆还花重金请法国人帮忙建设了一套极为完善的防空系统,拥有4个防空作战中心,16个对空拦截引导中心,70多个防空战线指挥部,16000多枚防空导弹,外加7000多座防空炮。

这些单位并非孤立的,而是通过作战中心用网络进行连接,其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估计是觉得自己手上有些筹码,萨达姆口放狂言,说伊拉克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真要开打,就算10换1,自己也能干掉10万美军。

到时候,美国会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伤亡而爆发大规模反战游行。最终,美国政府会因为民意而退兵言和。

美国民众集会反对出兵伊拉克

如果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萨达姆的判断一点毛病也没有。

因为就在不久前,苏联刚在阿富汗吃了亏。

而再往前推十几年,美国也在越南折了戟。

两个超级大国都栽在了小国身上,这在无形中就给了世人一个错误讯号——所谓超级大国也不过如此。

认为只要国土纵深够大,就可以让超级大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认为只要不怕牺牲,就可以打赢超级大国。

实际上,当时就连美国人也认为,一旦全面开战,伤亡必定不小。

为此,美国政府在战前准备了一万个裹尸袋和数万个伤病床位。

不过,我们从中也能看出一点。

那就是老布什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收拾萨达姆,即便战争可能会导致数万人伤亡,也在所不惜。

1991年1月9日,在经济制裁了四个多月后,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的最后一次会晤。

不出意外,谈判谈崩了。

阿齐兹(左)与贝克进行海湾战争前的最后一次会晤

1月16日,老布什签署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在这之前的四个多月,萨达姆笃定美国不敢打仗,美国人怕死,美国承受不起损失。因此毫无作为。

当时伊拉克情报部门的负责人曾向萨达姆提交了一份报告,用详细的数据说明伊拉克将无法承受美国的军事打击。并隐晦地建议萨达姆认怂。

但萨达姆看完报告后,还是坚持己见:我们死得起,而美国人不行。美国是一个很脆弱的国家,他们承受不了大量士兵的死亡。

相比萨达姆的碌碌无为,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就很忙碌了。

前面说过,美国政府在战前其实也是心里没底。

为了确保稳赢,美国凭借强大的投送能力,日夜不停向中东送去了43万大军。

为了减小民意对战争的影响,美国国会人权小组还邀请了一位15岁的科威特女孩在国会发表了声泪俱下的演讲。

根据美国媒体事后的披露,这名科威特女孩的身份并不简单,她其实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

她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讲,也是虚构的。

但那时候的人并不知道。

美国民众在电视上看到科威特女孩痛斥伊拉克士兵的暴行后,如伊军士兵残害婴儿,无不是义愤填膺,支持布什政府动武的人由37%迅速升至50%。

另外,联合国安理会还在1990年11月29日通过了第678号决议。

根据第678号决议,美国可以“以一切必要手段执行第660号决议”。

也就是可以打着联合国旗号,合法出兵伊拉克。

有安理会的授权,效果就是不一样。

一些原本主张“在阿拉伯内部解决这场冲突,反对外部干涉”的阿拉伯国家,陆续转变立场,出兵支持美国。

海湾战争期间,除美国外,还有十几个国家派兵参战。

联合国军总兵力有多种说法,但至少也有66万;

装备方面,联军共有9个航母编队,其中美国6个;英国2个,法国1个;

坦克约3700辆,其中美国2000辆;

装甲车5600辆;作战飞机1740架,包括了美国F-117A隐形战斗机59架,40架B-52轰炸机;

另有战舰247艘。

安理会的尚方宝剑拿到了,国内民意倾向于开战,前线美军也部署到位了。萨达姆还拒绝撤出科威特。

一切准备就绪。

1991年1月16日深夜,随着萨达姆再一次拒绝撤兵,海湾战争拉开序幕。

美军首先出动24架F-4G电子战机,对伊拉克边境地区进行强烈的电磁干扰。

F-4G野鼬鼠电子战飞机

受到干扰,一眨眼的功夫,萨达姆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便彻底瘫痪。

然而,这还是战前热身罢了。

随后,大量F-15、F-16战斗机进入战场,清理空域,为后续的轰炸工作扫清障碍。伊拉克人这时候才深刻感受到什么叫做绝望。

美军战斗机

2月17日凌晨,10架美军F-117隐形轰炸机利用夜色掩护,直接飞抵巴格达上空,对下方的指挥中心、发电厂等战略目标进行了轰炸。

作为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拥有极为严密的防空网。

但因为防空系统瘫痪,看不到对手,伊军的防空火炮只能对着空中乱打一气。

对着空中乱打一气的伊军防空火炮

当天,美国CNN电视台驻巴格达的记者向全世界直播了轰炸过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被实况直播的战争。

借由电视机的普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观众看到了这样一幕:

新闻发布会上,美军指挥官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栋建筑说:“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位于巴格达的伊拉克空军指挥部。我们会在这里丢下一枚炸弹。”

然后,镜头切换到电视屏幕上。

美军的F-117隐身战斗轰炸机投放的激光制导炸弹上装有摄像头,可以清楚地看到伊拉克空军指挥部被命中的瞬间。

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只不过轰炸目标由伊军指挥部变成了机场、桥梁和工厂。

除了出动F-117进行轰炸外,美军还派出700架常规战机对伊拉克境内的多个战略目标进行了轰炸。

这其中甚至还包括提前从美国本土起飞的B-52战略轰炸机。

这些B-52用15个小时从美国飞至伊拉克,完成轰炸后,又掉头飞回了美国。

来回近22000公里的路程,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距离最长的轰炸任务。

从16日深夜至17日清晨,美军战机不停歇地盘旋在伊拉克上空。

由于空域狭小,一度还出现了战机排队等候的情况。

同一时间,美军停泊在波斯湾和红海的军舰向伊拉克境内发射了122枚战斧导弹。

这种导弹在发射后,可以以超过800公里的时速做超低空飞行,躲避雷达的探测,然后精准命中1000公里外的目标。

美军高密度且精准的轰炸,让伊军茫然无措。

伊军的防空导弹防空炮面对美军的隐形战机,形同虚设。

而伊军的战机,许多还未起飞,就已经被提前摧毁。

少部分侥幸飞上天的飞机,也因为没有雷达制导,在天上成了无头苍蝇,被美军布置在沙特的防空系统一一精准击落。

美军的这套打法,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以色列空军和美国海军用于实战了。

如果萨达姆精于军事,早作准备,不至于开战之后被打得如此狼狈。

但很不凑巧,早年挨揍那的两位,老阿萨德和卡扎菲与萨达姆都有矛盾。

仇人倒霉,开香槟庆祝还来不及,萨达姆又怎会有闲心研究什么叫现代化战争呢。

2月17日的轰炸结束后,美军又持续轰炸了6周。

这30多天的轰炸,被称作“沙漠风暴”行动。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伊拉克沦为美军狂欢的修罗场。

美军摧毁完伊拉克的机场、兵工厂、水厂、发电站、水库、桥梁等重点单位后,又将目标转向了伊拉克的地面部队,用数万颗集束炸弹将地面上的伊军人员和各种车辆造成了毁灭式打击。

据统计,伊拉克在空袭期间,损失了1685辆坦克,950辆装甲车,1485门火炮。

这几乎是伊拉克陆军重火力的半壁江山。

被集束炸弹摧毁的伊拉克车队

面对美军的降维打击,伊拉克人绝望了。

在一个极端的案例中,伊拉克工人刚刚修复被摧毁的巴士拉发电站。

但没过多久,美军又将发电站摧毁。

之后的30多天里,巴士拉发电站又被反复轰炸了11次。

持续的轰炸,意味着伊拉克没有任何机会去修复那些遭到轰炸的军用及民用设施。

而受此影响,整个伊拉克断水、断电,社会陷入停摆状态。

不过,萨达姆此时依旧盲目乐观。

他认为美军最终是要与自己打陆战的。

只要打陆战,自己就有机会翻盘。

为此,萨达姆先是向科威特增兵至42个师,而后又向波斯湾倾倒了数百万桶原油,企图以整个科威特作为筹码,逼迫美军与他在陆地上决战。

然而,萨达姆想多了。即便是陆战,美军也能碾压伊军。

1991年2月24日,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

正式行动之前,联军在科威特近海进行了两栖登陆演习,以此迷惑萨达姆,让他误以为联军会从海上实施登陆作战。

但事实上,联军真正的主攻方向是沙特与伊科边境线的西侧。

联军将从这里北上,深入伊拉克境内,然后再掉头向东,从背后截断伊军退路。

这个进攻路线由于形似拳击中的左勾拳,因此行动代号便命名为“左勾拳”。

行动开始后,联军兵分多路突击:

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

美军第1陆战远征部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

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

美第七军实施主要突击,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而后与其左邻第十八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

美第十八空降军实施辅助突击,从沙伊边境突入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七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行进中的美军主战坦克

面对多路并进的联军,伊军地面部队因为此前的不间断轰炸,早已无心作战。在联军的攻势下,一触即溃。

伊军只有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对联军的攻势进行了顽强抵抗。但他们的T-72坦克,无论是火力,还是射程,都不如美军的M1A1主战坦克。

比如2月25日的一场遭遇战中,美军12辆坦克被35辆伊军坦克包围,最后却是伊军坦克全军覆没,而美军这边零损伤。

在另一场战斗中,美军第七军与伊军的精锐部队麦地那师遭遇,结果仅四十分钟,麦地那师就全面溃败,100多辆坦克被炸成破铜烂铁。

贝卡谷地战役期间,叙利亚军使用T-72曾一度压制了装备美制主战坦克的以色列军。

然而时过境迁,T-72这会儿已经落伍了。

M1A1上装备的热成像系统,使得美军可以在2公里外就能看到的敌方目标。

加上M1A1的主炮射程也比T-72远,美军可以抢在伊军开火前,抢先将其击毁。

为了抵消技术不足,伊军想出了贴身肉搏的战法。但即便是近距离开炮,伊军坦克也无法有效击穿M1A1装备的贫铀装甲。

除了用坦克碾压伊军外,美军还出动大量武装直升机,四处游弋,对伊军进行猎杀。

见白天打不过,萨达姆下令夜战。

但到了夜晚,美军的优势更大。因为美军普遍配备了夜视装置,而伊军没有。

美军日夜不休的进攻,让伊军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萨达姆万万没想到,心心念念等了那么久的陆战,竟然也被全面碾压。

不得已之下,萨达姆只好命令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

在撤出之前,按照萨达姆的指示,伊军点燃了科威特境内的700多个油井。

顿时,整个科威特都笼罩在了一片火海中。

据当时的联军飞行员回忆:从空中看去,科威特完全就是一个燃烧的地狱。

战后,人们为了扑灭了这场石油大火,花了整整八个月时间。

没有制空权,地面作战还被碾压,伊军的心理防线彻底动摇。

但萨达姆不愿承认失败,为了挽回败局,他又想到一个破局之法,那就是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

只要惹恼了以色列,出兵报复,到时候整个中东乱成一锅粥,多国联军必将分崩离析。

果然,以色列在遭到袭击后,立即开始着手准备报复。

美国政府得知此事,非常紧张。

若是阿拉伯国家因为以色列的参战而退出联盟,战力损失倒是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没有这些国家提供的军事基地和港口,美军这仗就没法打了。

为此,美国政府一面通过外交途径,阻止以色列不要对伊拉克动。一面抽调多达40%的作战飞机,在伊拉克西部的茫茫沙漠中寻找飞毛腿导弹发射车,并将他们摧毁。

在付出了一定代价后,美国人总算是保住了联盟,战争继续。

2月27日,联军对撤退中的伊拉克部队进行了猛烈攻击。

为了躲避攻击,伊军刻意选择夜间行动。

但伊拉克人似乎忘了,美军有夜视仪,而车队在夜间行动,又不敢开灯,速度慢得如同蜗牛一样。

结果,拥挤在公路上的车队成了美军的活靶子。

炸弹落下后,车辆成了烤箱,伊军官兵成了人肉烧烤,现场惨不忍睹。

等到天亮,现场的惨象把美军也吓了一跳。

公路上,挤满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各式车辆。这些车辆全部被炸成了废铁。

自从海湾战争爆发以来,美国一直强调自己是正义之师。

可在“死亡公路事件”后,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战争。

因为伊军实在不堪一击,如果继续打下去,必然会演变成屠杀。而一旦让公众看到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势必又会在美国国内,乃至全世界掀起一场反战浪潮。

2月28日,在地面行动开始100个小时后,美军政府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决定不再继续深入伊拉克,推翻萨达姆的统治。

布什总统认为,萨达姆在遭受重挫后,其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用不着美国出手,伊拉克境内的反对派就足以颠覆萨达姆政权。

事实上,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确实爆发了反对萨达姆的暴动。

不过,老布什终究还是小看了萨达姆。

伊拉克的反对派势力,根本就动摇不了萨达姆的统治根基。

由于老布什未能趁势推翻萨达姆政权,这为12年后,小布什入侵伊拉克埋下了伏笔。

海湾战争前后历时43天,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只有148人在作战中丧生,算上联军的总损失,也才千余人。而联军却消灭了近10万伊军,另俘虏了8万伊军。

如此夸张的战损比,震惊世界。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确立了自己在后冷战时代的全球霸主地位。

美军也一扫越战阴霾,再次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

美国民众热烈欢迎美军归来

关于海湾战争对我国的影响,媒体常用“打醒”来评价。

但事实上,当时中美两军的差距,我们并非不知道。

因为美军对付伊拉克的战术,很多在80年代就已经应用了,并非突然出现。

当时真正让人感觉无助的是我们看到了差距,却并不知道该怎么追赶。

因为现代卫星雷达、精确导弹、航母战斗群、绝对制空权、信息战、电子干扰,这些东西不仅需要钱,还需要技术积累。

那时候的中美关系,已经不太好了。已经没有捷径可走了,只能自力更生。

好在,我们没有迷失方向,坚定了发展经济的大方向。

2001年,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随着经济慢慢好转,军事技术的更新也有了基础。

现如今,我们在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使得我军也具备了强大的电子干扰和数据链能力。

现如今,我们在显卡制造方面的技术积累,使得我军也能制造计算能力强大的雷达。

所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纲领,在任何时候都是没有错的。

只有经济发展了,有钱了,有工业体系了,有技术储备了,包括军事在内的各方面技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