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后,魏主称王,蜀主称公,为什么吴主孙皓只是侯?

佳霖谈历史 2024-11-15 22:56:56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经过三十年混战,魏蜀吴三足鼎立。

又经历一甲子,天下权归司马氏。

虽说都是亡国之君,但司马氏对魏蜀吴君主的处置并不相同,且颇为讲究。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

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汉朝灭亡。

魏国建立后,曹丕遵从“二王三恪”制,封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建都浊鹿(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

二王三恪是古代的一种宾礼制。

通常新王朝开张,会把前面两代或三代王朝的皇族后人封为公侯,以示尊敬,标明本朝的正统地位。

例如周武王就将黄帝后裔分封于祝、尧之后分封于蓟、舜之后分封于陈,夏朝后裔分封于杞,商代后裔分封于宋。

这些被加封的前朝王族,对周天子行礼时,不需要行君臣礼,而是采取宾客礼。

因此,刘协虽然只是山阳公。

但这个公爵很特殊——位在诸宗室亲王之上,对魏帝不称臣,受诏不拜。

刘协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汉朝正朔。

一个亡国之君,凭什么能有如此高的礼遇。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曹丕遵从古制?

自然不是。

我们知道,刘备当时占据益州,孙权占据江东、荆州和交州。

外有两大强敌虎视眈眈,曹丕若不能善待刘协,无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实事求是地讲,曹丕对刘协还不错。基本上能给的都给了。

曹丕还说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当与山阳公一起享受。”

公元234年,刘协薨逝,曹叡追谥其孝献皇帝,以帝王的礼仪安葬于禅陵。

刘协病死后,山阳公爵位传于嫡孙刘康。

刘康在位五十一年,期间,司马炎登基,晋朝建立。

由于晋承魏制,刘康仍为山阳公。

公元285年,刘康去世,其子刘瑾继承山阳公之位。

四年后,刘瑾去世,其子刘秋成为第四代山阳公。

八王之乱时,刘秋为胡人所杀,山阳公国除。

有刘协的例子在前,司马氏后来基本也就按照这一标准,给予魏蜀吴君主相应的待遇。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

蜀汉灭亡后,邓艾上书司马昭,建议封刘禅为扶风王,让他留在蜀中。

至于刘禅的儿子们,邓艾建议司马昭封他们为公爵或侯爵,以示朝廷恩宠。这样东吴就会畏惧威德,望风归顺。

很显然,邓艾喧宾夺主了。

怎么处理刘禅,司马昭还在斟酌,你邓艾就先表态了。到底谁是领导?

况且封刘禅为王,这让此时还只是晋公司马昭,如何自处?

所以,司马昭对邓艾的建议不置可否。

次年正月,邓艾因钟会诬告,与其子邓忠一同被捕。

二月,邓艾、钟会双双被杀。

蜀中的祸事让司马昭意识到:必须将刘禅置掌控之下。

于是,司马昭将刘禅召至洛阳。

三月,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加九锡。

同一个月,刘禅率家眷及文臣武将来到洛阳。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一万户,并赏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

这还没完,刘禅的子孙及其他皇室成员、臣子,被封侯者多达五十多人。

与刘协相比,刘禅在物质待遇上并不差。

刘协是公爵,刘禅也是。

刘协食邑万户,刘禅也是。

刘禅差就差在礼制方面。

刘协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没有。

刘协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昭并不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

既然在司马昭眼里,蜀汉只是“伪朝”。那刘禅投降后,为什么还被如此厚待呢?

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出于稳定蜀地的考虑。

晚年的刘禅,尽管昏聩,政治上缺乏建树。但他敢于主动放权,用人不疑。

据史料记载,刘禅在位41年,只杀过两个大臣:刘琰和李邈。

对臣子如此宽容的君主,打着灯笼都难找。

而刘禅前往洛阳时,很多地方仍为蜀军掌控。

因此如何处理刘禅,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若是处理不当,必生事端。

后来也正是得知司马昭善待刘禅,南中都督霍弋方才率南中六郡投降。

第二个原因,给吴主孙休打个样。

灭蜀之后,因为种种原因,魏国并不具备立刻攻打东吴的条件。

这时候司马昭只能通过善待刘禅,让东吴君臣看到,即便投降也不失公侯之位。瓦解东吴士气。

三是刘禅的态度比较“端正”。

当初邓艾兵临成都,蜀军其实仍有一战之力。

如果刘禅抵抗到底,魏军指不定要死多少人。

这些人可都是司马昭的嫡系部队。

并且刘禅自打投降伊始,就非常老实。这让司马昭感到很满意。

基于以上几点,司马昭给他公爵待遇,给他的子孙、大臣以侯爵待遇,合情合理。

公元266年,曹魏灭亡,西晋建立,刘禅继续为安乐公。

公元271年,刘禅逝世,其子刘恂继位为安乐公。

八王之乱时,刘恂及其一族死于乱世。只有刘禅之弟、刘永的孙子刘玄逃往蜀地,投靠了成汉开国皇帝李雄。

李雄封刘玄为安乐公,以奉刘禅之祀。

公元347年,桓温攻打成都,灭亡成汉。安乐公国除。

安抚刘禅不久,司马昭病死。

由于缺乏拿得出手的功绩,司马炎继位晋王仅三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威逼曹奂禅位。

曹魏就此灭亡,晋朝建立。

在如何处置曹奂的问题上,司马炎有过犹豫,但他最终选择了善待,册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给予其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驾),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等特殊待遇。

刘协有的,曹奂都有。司马炎显然是照搬了曹丕给予刘协的待遇。

唯一让人费解的是:曹奂为什么封王爵?

个人认为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晋的法统来自于魏。在刘禅已经封公爵的情况下,司马炎若不能给与曹奂比刘禅高一级的待遇,那就不合适了。

其次,曹魏江山是凭本事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

而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基业,总要给予破格待遇,才能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再者,曹奂继位后,相当老实,没有给司马氏篡位制造一丁点麻烦。

想想当初的曹髦,司马炎于情于理,都应该回报曹奂。

公元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曹奂死后,其子曹过继承陈留王爵位。

关于曹过的记载,史书语焉不详。估计是死于永嘉之乱。

但曹操的玄孙曹劢逃到了江南。

公元326年,晋成帝司马衍册封曹劢为陈留王。

之后,陈留王爵位传承三世。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

由于时任陈留王曹虔秀积极劝进,刘裕称帝建宋后,陈留国得以保存。

刘宋时期,陈留王爵位又传承了三世。

公元479年,萧道成灭刘宋,建立萧齐。

考虑到曹魏对于萧齐,过于遥远,已经超出三恪,萧道成下旨废除陈留王爵。

作为曹魏政权的延续,陈留国竟然存在214年,曹氏不仅看到司马家被刘裕灭族,还看到刘家被萧家灭族。真可谓奇迹。

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东吴。

公元280年,吴主孙皓带着家眷、宗室成员及大臣来到洛阳。

司马炎虽然亲自接见,封孙皓为归命侯。

但孙皓没有食邑,只得到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至于其他东吴宗室,待遇更差。

封侯就别想了,能捞个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就算是撞了大运。

对比刘协、刘禅、曹奂,孙皓的待遇可以说是相当差了。

都是亡国之君,司马炎为何“薄待”孙皓呢?

道理很简单,司马炎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

当初吕蒙背刺关羽,孙刘两家决裂。

为了应付刘备的报复,孙权向曹丕低头。

于是,“大魏吴王”就此诞生。

是的,和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孙家这个“吴国”的名号,并非来自汉朝,而是来自于曹魏。

从法理上来说,孙权乃是曹魏的藩王……

后来孙权称帝,曹魏一直不承认,西晋自然也不会承认。

这种不承认,与魏、晋不承认蜀汉还不同。

毕竟刘备、刘禅可没做过曹魏的藩王。

所以孙皓投降后,司马炎将其由“大魏吴王”降封为侯,一点毛病都没有。

另外,孙皓名声不佳。且东吴亡国后,海内皆降,司马炎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拉拢人心的必要了。

两晋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刘渊自称汉朝公主之后,尊刘邦为祖宗,奉刘禅为兄长,建立匈奴汉国。

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

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

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后人攀附。

这或许就是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寒门子弟的悲哀吧。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