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亲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支持李治,而反对李泰做继承人?

大大怪巨怪 2025-04-24 15:07:37

抬头望向那穹苍,一片纯净的颜色映入眼帘,就像老早老早以前的天空一样。千年的轻烟仿佛在那儿悠悠飘荡,跟那柔和的月光交织在一起。这场景,就像是一位活了百岁的老爷爷,低着头,轻声细语地诉说着往事。

那双眼睛深不见底,感觉很难看透,它冷冷地往下看,就像是在瞧着地上那些忙忙碌碌的人们和世间各种事情。

夜幕降临,把这宏伟壮丽、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都遮掩了起来。

这一天,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在琢磨,到底谁能撑起这片江山呢?

正当他感到不知所措时,有个声音突然在他耳边叫唤,喊着他的名字——李治。

这句话是从自己最重要的助手,长孙无忌口中说出来的。

咱们说说,李治到底有啥特别能耐,能打败身强力壮的哥哥李泰,让长孙无忌打心底里站他那边呢?

【股肱之臣——长孙无忌】

《贞观长歌》这部讲大唐盛世的电视剧火了,大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唐朝。剧里那个英明的皇帝李世民,还有唐朝的大臣们,像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这些名字,又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里。

实际上,长孙无忌是最吸引大家眼球的那个人。

他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不只是因为他一手创立了唐朝,还因为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及那次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长孙无忌很小就没了爹,他从小就得和妹妹一起生活,互相依靠。

他们小的时候,都住在舅舅高士廉的屋子里,并且在那里接受了挺不错的文化熏陶。

高士廉这人眼光独到,他老早就看出李世民不是个普通人,将来肯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接着,他决定把长孙无忌的亲妹妹嫁给李世民。

李世民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大唐的掌权者,这事儿真就没出乎人们的预料。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立马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和发展。结果,在他的带领下,唐朝逐渐达到了鼎盛时期。

长孙无忌在其中同样立下了难以忽视的大功。

早些时候,他们几个就是心意相通的好兄弟,哪怕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也始终相互扶持,没丢下过谁。这份情谊,早就变得无可替代了。

自打李渊和他儿子起兵反抗以来,长孙无忌就一直跟着李世民四处打仗。不过呢,他并没出过什么特别亮眼的战功。

后来,长孙无忌终于盼来了他的时机。

在李世民跟李建成、李元吉的较量里,长孙无忌出力不少,最终助李世民坐上了权力的头把交椅,当上了皇帝。

因此,在那次军队叛乱里,长孙无忌可以说是立下头功,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

李世民当皇帝那会儿,长孙无忌在朝廷里头的地位可高了,就差没坐上龙椅,他手里攥着大把的权力。

这时候,虽然有人在说长孙无忌身为皇亲国戚,权力太大了点,但李世民压根儿没往心里去。他看重长孙无忌,并不是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哥哥,而是觉得他真有本事,能力出众。

长孙无忌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赢得了李世民的极大信赖。就连最后决定谁当太子的大事,他都有资格发表看法。

【皇子夺嫡,血雨腥风】

贞观盛世到了后期,唐太宗感觉身体大不如前,因此他对长孙无忌的信任与日俱增。

现在,太宗最烦恼的就是该选谁来当太子。

早些时候,唐太宗心里就已经有了太子的人选,可惜那家伙不争气,根本挑不起大梁。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亲生大儿子,很早就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他小时候的表现确实挺让人欣慰的。

但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力气使不到点上,到了贞观朝后期,各种毛病就开始陆续冒头了。

李承乾这人,看起来不太行,真的不适合当个好皇帝。

这时候,李世民明显更喜欢魏王李泰,跟李承乾比起来,李泰更得皇帝的心。

从李世民外出巡视的举动中,就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

每次李世民外出巡视,他都会让太子留在京城管理国家大事,不过,他身旁常带着的却是魏王李泰。

很明显,唐太宗对李泰这个儿子,那是打心底里喜欢和看重,根本藏不住。

因此,大家都看得出来,太宗对魏王是更加偏爱一些的。

贞观十七年,大唐帝国闹起了皇位该由谁接手的纷争。

在这场争夺皇位的较量里,李承乾和李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一门心思地想要坐上皇位。

于是,他们为了争夺太子的位置,开始明里暗里地较量起来。

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李承乾一开始就很吃亏。

由于个人品行不佳,再加上没啥真本事,没过多久就被从名单上除名了。

对比之下,李泰明显更加贴切。

李泰身为皇后亲生的嫡子,他不仅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而且背后站着大批的拥趸。

因此,在争夺皇位这事儿上,李泰的支持声浪明显盖过了李承乾。

之后,李承乾的坚定支持者魏征离世了。

魏征一走,李承乾就像是失去了支柱,心里头慌得不行。

碰到这种糟糕的情况,李承乾为了不被老爸放弃,只能硬着头皮走上绝路——起兵造反。

贞观十七年阳春三月,齐王李祐学着他大哥李承乾的样,搞起了叛乱。

结果毫无悬念,全都是老样子,很快就被摆平了。

这时候,一查齐王那档子事,李承乾的盘算就露馅了,还没动手呢,就被早早地给拦下了。

选定未来的国君,这事儿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得特别小心才行。

李承乾不在了,那谁能来挑这个大梁呢?

这时候,大臣们都瞧见了在这场争斗里拔得头筹的魏王李泰。

那时候,李承乾一败涂地之后,李泰在朝廷里的支持声就逐渐高涨起来。满朝文武,还有民间百姓,都觉得李泰肯定会是下一任的皇帝继承人。

考虑到大家在朝中的议论,要说谁能顶替李承乾的位置,那李泰肯定是个不二之选啊。

就在李泰自以为得意的时候,他弟弟李治就像个横空出世的新星,猛地跳进了大家的眼里。

那么,平时不怎么起眼的李治,到底是靠什么能和李泰争夺皇帝的位置呢?

这全靠一个人的帮忙,那就是他们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拥护李治,新皇即位】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有个身材魁梧的家伙挺身而出,稳稳地站在了李泰的身前。

从明面上瞧,好像是李治,可实际上却是长孙无忌在起作用。

长孙无忌这次的发言,真是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说到底,这些年来,长孙无忌尽管职位很高,可他从来都没插手过实际的政府工作。

唐太宗对长孙无忌依然深信不疑,到了紧要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长孙无忌为啥要跟李泰唱反调呢?

这事儿吧,主要是因为长孙无忌可不是孤军奋战,他后面还跟着个褚遂良呢。

靠的就是魏王府这些年来一连串的狡猾手段。

从李泰和李承乾争夺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泰这家伙相当有城府,心里盘算的事儿可不少。

在跟亲哥李承乾的争斗里,他一点点逼近,逼得李承乾没办法,只能走上造反那条死路。

另外,从李泰对待自己兄弟姐妹的方式上,不难看出他对家人的感情挺冷淡的。

如果他以后真的坐上了皇位,那肯定会导致兄弟们之间闹得不可开交,最后甚至反目成仇。

跟长孙无忌那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比起来,褚遂良表达意见那可就是直截了当了。

他直接说了出来,魏王之所以敢这么嚣张,全都是因为太宗太纵容他了。

还提议说,要是非得让魏王当太子,那就得把晋王李治这事儿给妥善处理好了。

褚遂良的意思其实是,如果魏王真的当了皇帝,那他肯定会想办法把李治给除掉。

是不是因为魏王行事果断且不留情面呢?

不对,其实是因为魏王早先跟李世民说过,要是他以后当了皇帝,那最终坐上皇位的一定不是他自己的儿子,而是要让李治来当皇帝。

李泰的一番话,真的打动了李世民,让他觉得李泰是个挺关心兄弟的家伙。

常言道,身在事中看不清,旁观的人却明白。

李世民没瞧出李泰的真面目,但褚遂良却一眼看穿了。

他听到这事儿后,立马就挑出了里面的不对劲儿:说到底,是父子更亲呢,还是兄弟更亲?你说,历史上有过为了让自己兄弟当皇上,亲手杀掉自己儿子的事儿吗?这也太离谱了吧。

所以,褚遂良心里明白,能编出这种谎话,背后肯定有更大的诡计在捣鬼。

最终,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点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危险:亲兄弟很可能会自相残杀,这事儿眼看就要发生了。

这意味着,如果魏王真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那兄弟间肯定会闹得不可开交,这种局面正是太宗最不想看到的,直接戳到了太宗的痛处。

说到底,李世民本人以前也碰上过类似的情况。

这么多年过去,每当李世民回想起当年的“玄武门事件”,心里总是忍不住涌起一阵悲伤。

现在,要是自己以前经历过的那些惨痛事情,又要在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儿子们身上发生一遍,李世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打从老早以前,权力就像是朵长满尖刺的鲜花,外表瞧着挺诱人,可实际上却能让人疼得要命。

它能吞噬掉所有的善良本性,因此李世民不得不挺身而出,把这凶猛如洪水般的恶势力阻挡在国门之外。

这时候,李世民心里犯起了嘀咕。

皇帝拿不定主意,这让李泰的拥趸们也开始琢磨起皇上的心思来。

最终,这场激烈的争斗落下帷幕,李泰落败,而晋王李治成功坐上了太子的宝座,紧接着,他便登基为大唐的新一任皇帝。

魏王李泰栽了个大跟头,主要原因不是他自己不行或者弟弟李治太厉害,而是长孙无忌站出来跟他唱反调。

为啥长孙无忌会站边那个看起来没啥大出息、挺普通的李治,而不选身体好又有能力的李泰呢?毕竟,他们俩可都是他的亲外甥啊。

这全都是长孙无忌个人私心在作祟导致的。

【人总是贪欲不足】

说白了,道理很简单,人们还是喜欢挑容易对付的柿子来捏。

魏王李泰在历史上是个相当有本事的人,心思深沉,还特别会盘算。

如果李泰真的坐上了皇位,手握大权,那长孙无忌这些开国的大功臣,肯定会被晾在一边。到时候,他们就只能干瞪眼,没啥机会再出来干点啥大事了。

说到底,李泰现在才二十四岁,正处在一生中最精力旺盛的时候。

再者,要是跟李治比起来,李泰在人生道路上走过的路和在政治圈里的摸爬滚打,那都是多得多。他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政治上的看法,绝不会那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被人操控。

因此,长孙无忌是绝对不会站在李泰那一边的。

长孙无忌之所以挑中了李治,主要还是因为李治跟李泰有很大的不同。

跟正值壮年的李泰相比,李治年纪还小,性子又挺软,所以管起来更容易些。

这样的话,要是李治顶替了李泰的位置,那自己就成了最大的赢家。

仔细权衡之后,长孙无忌最终决定支持看上去温顺老实的李治,而非强硬有力的李泰。

李治能从那些本事不小的兄弟们中脱颖而出,其实也离不开李世民的深思熟虑。

他突然脑海里蹦出一句话,就是说水可以托着船走,但水大了也能把船给掀翻。

治理一个国家时,国君得有颗仁爱的心,知道谦虚和礼让别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久稳定,老百姓也才能过得安稳快乐。

但李泰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所以,李泰并不适合当继承人,他做个能干的臣子挺不错,但绝对当不了一个仁慈的皇帝。

最终,在一番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之后,李世民皇帝决定选李治作为继承人,而放弃了李泰。

从这个情况来看,很明显李世民是站在长孙无忌他们那一边的。

对于这样的成果,长孙无忌感到特别高兴。

只要李治当上了皇帝,由于我是他亲舅舅,有着这层亲戚关系,那我很自然地就能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接着就能管起朝廷里的大事,让整个朝廷都听我的。

李治经历了一场紧张刺激的皇位争夺战,最终脱颖而出,被立为了太子。

最终,长孙无忌真的靠着李治,爬到了权力的最顶端。

长孙无忌终究没能保住自己的荣耀,当他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手握大权时,却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真是让人感到非常可惜。

看看这场争夺未来君主宝座的较量,很明显长孙无忌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在两个候选人面前,他直接挑中了那个更容易控制的,这事儿不难看出,长孙无忌是个心里有数的权谋家。

碰到那种抉择,长孙无忌心里头就想着要掌握大权,那他肯定会挑李治,这其实就是人的本性。

跟李泰比起来,李治明显年轻许多,而且以前没掺和过那些政治纷争,底子干净。作为舅舅,他自然就更喜欢这个没什么政治污点的外甥了。

于是,年仅十六岁的李治,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轻轻松松就当上了唐朝的皇帝,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帝王之路。他不再是那个青涩的少年,而是拥有了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子,开始描绘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 2025-04-24 18:48

    李治听话啊 还有王莽也是舅舅

大大怪巨怪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