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印痕|笔墨当随时代:郭强书法艺术的破局之道

笔墨青丹国画 2025-03-14 22:14:40

名誉社长

李刚田 童衍方

顾问

吴静初 赵 熊 孙慰祖 崔志强 徐利明

郭 强 许雄志 范正红 高庆春 王宏伟 陆元峰

指导老师

沈继良 沈鼎雍 管凌 江继甚 张炜羽 蔡毅 李砚

社长

李 早

副社长

徐凤超 翁志强 李 卓 来炜烽

秘书长

来炜烽

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正是西泠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我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印学精神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社长李早先生曾言:"不问何所至,但问耕耘否。"湖上印社的社员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相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对篆刻艺术的赤诚热爱而同行;他们以刀石对话历史,以方寸丈量文明,在传承中求索,在切磋中精进。每一方印章,不仅是技艺的凝练,更是匠心的独白,是对"金石永寿"的当代诠释。

今日,我们借网络之翼,将社员们的潜心之作呈现于方寸屏幕之间。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一方方朱白印记,能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知篆刻艺术的魅力;更愿湖上印社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印学传承之路,让千年金石之声,响彻时代长空。

刀石无界,匠心永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方寸之印,刻写文明的新章!

——湖上印社

郭强 西泠印社理事 湖上印社学术顾问

郭强

1954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理事,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郭强作品

不觉身年五十七

.............................................................................................

大研堂

.............................................................................................

不系舟

.............................................................................................

杜甫草堂

.............................................................................................

非诚勿扰

.............................................................................................

庚寅

.............................................................................................

.............................................................................................

濠梁之上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老子其犹龙耶

.........................................................................................

美意延年

.............................................................................................

壬辰

.............................................................................................

壬辰

.............................................................................................

如见道心

问梅消息

万水千山

唯心造

我与我相周旋

我与我相周旋

辛卯

闲云野鹤

玉壶买春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一钩新月天如水

正者冲和

笔墨当随时代:郭强书法艺术的破局之道

当全球化浪潮裹挟着文化趋同的隐忧,当代书坛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在这样的大语境下,郭强先生的书法实践宛如一道清流,以独特的审美自觉完成了对传统书学命题的当代阐释。他的艺术轨迹,恰似黄宾虹所言"五笔七墨"般层层皴染,在金石碑版与简牍残纸间建构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笔墨语言。

面对"二王"构建的千年法统,郭强先生既非乖张的叛逆者,亦非温顺的承袭人。他像一位游弋于文化长河的考古学家,从秦汉砖瓦的斑驳肌理中打捞出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美学基因。观其《松风蕙气联》,隶书结体突破汉碑范式,将瓦当纹样的浑朴与简帛书写的率性熔铸一炉,那看似漫不经心的飞白里,分明暗藏着对"屋漏痕""锥画沙"古法的现代转译。这种对原始艺术精神的追索,令人想起陈子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艺术主张,却又多了几分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

在行草书创作中,郭强先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辩证智慧。其《橘颂》长卷,既保有宋人尚意书风的天真烂漫,又隐约可见敦煌写经的朴拙之气。那些看似散漫的章法布局,实则暗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古典美学原则,在收放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这种"平实天真"的审美追求,恰与当下盛行的视觉奇观形成鲜明对照,仿佛在喧嚣的展厅中开辟出一方可供心灵栖居的园林。

《大研堂谈艺录》中"恐与人同"的创作宣言,道出了当代艺术家的普遍困境与突围策略。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未将个性与传统置于非此即彼的对立境地,而是效法齐白石"胆敢独造"的精神,在传统矿脉中开掘新的审美可能。其篆隶作品中的"雄强奇变",既是对《石门颂》苍茫气象的致敬,也是对当代建筑空间美学的回应;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章法构成,实则暗含"计白当黑"的古老智慧。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郭强的书法实践启示我们:传统的活化不是简单的形式拼贴,而需要艺术家以生命体验对文化基因进行重组。他的作品既保持着与古人对话的体温,又跳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脉搏,恰如他笔下的枯润线条,在飞白处见精神,于浓墨中显风骨。这种"离群而不离时"的艺术姿态,或许正是破解当代书法创新困局的密钥。当展厅中的书法创作日益沦为视觉竞技,他的探索证明:真正的艺术突破,永远来自对文化本源的深度叩问与创造性转化。

编辑:兰洪海

审核:来炜烽

0 阅读:0

笔墨青丹国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