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谦主导下,后唐的奇葩财政|闲话残唐五代

大卫的平行宇宙 2024-04-03 22:07:29

我是大卫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同光二年(924年)。

在这个节点,史料语焉不详,后唐的租庸使【1】多半是空悬着。如果非要找一个人出来,那这个重要的岗位极有可能是由时任首相的豆卢革临时兼任着。

【1】 盛唐的组织架构是三省六部制,即: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吏、礼、民、兵、刑、工六部。在这个架构里,主管财政的是民部(后来避李世民的讳,改称户部)。 但,终有唐一代,财政方面的制度、政策,其实都是靠着打补丁延续下来的。 到了唐玄宗时期,他注意到体制内的户部好像没办法解决问题。面对困难,李隆基没想着找出问题根源、制订方案、规范流程,而是在体制外设立了租庸使这个职位,以应对当下的难题。 正是由于设置这个职位的初衷就是解决财政问题,所以在极大程度上,租庸使与户部的职责是重叠的。

万事皆有惯性。这个原本临时设置的职位因为的确好用,就顽强地存活下来——甚至当盛唐退出历史舞台,租庸使还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无论后梁还是后唐,都在保留户部的同时,沿用了租庸使。

毕竟脱胎于盛唐,后梁、后唐把打补丁这种劣习继承下来了。 而到了后唐庄宗时期,租庸使的权限已经完全压住了户部,成为帝国的财政中枢……嗯,也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成了李存勖的私人财务助理。

一.办公室政治1.踢掉豆卢革,却迎来张宪

本来,以孔谦的能力和业绩,完全可以胜任租庸使这一职位。而官迷属性点满的孔谦也一直盼着李存勖能够按功分配,让自己补上这个肥缺。

但,我后唐自有国情在此——用人首要考虑的就是人才的出身门第! 嗯……复古复到了魏晋时代【2】,李存勖还真是有才啊!

而孔谦什么都不缺,偏偏就缺这个出身,所以,李存勖宁可空着租庸使这个职位,也没有让孔谦补上。

【2】“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这就让一直对这个职位势在必得的孔谦动起了歪心思——门槛被卡死了,咱们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了,想办法卡BUG就是了。

彼时,郭崇韬绝对是后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枢型大人物。孔谦自然而然地想到要走郭崇韬的门路。 考虑到直接要官显得有辱斯文,孔谦精心准备好了一番说辞: 豆卢革身为首相,日理万机,哪里还有额外的精力放到管理租庸上!再说,他的官邸太远,好多文件都流转不畅,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运转。是时候另外想想办法了!

然而,一向精明练达的郭崇韬完全没有get到孔谦想自己上位的潜台词,还在跟孔谦打马虎眼。 不能接受自己一番做作成了无用功,孔谦也不装了,直接拿出豆卢革挪用数十万公款的证据来。

这一下,郭崇韬立马不困了。找了个机会,向豆卢革悄悄展示了他当初借用公款的签名。 豆卢革也立马不困了,直接打报告,表示租庸使这个工作专业性太强,不在自己能力圈内,建议李存勖安排郭崇韬直接管理。

对这个建议,郭崇韬同意,但又没完全同意。 说同意,是他认为这个重要的职位的确专业性强,豆卢革不适合继续担任了;说不同意,是他自己的能力圈也没覆盖住租庸使的职责。 这让李存勖很为难,只好让郭崇韬推荐一个人上来。

秉承着后唐用人首重出身的原则,郭崇韬表示: 孔谦虽然一直干着租庸使的活儿,但他的职位一直不过是支度务使,要是现在立即提拔去任要职,恐怕会被群众议论。所以,我推荐张宪。 要不怎么说郭崇韬说一不二呢——建议立即得到李存勖的首肯,迅速把张宪推到了租庸使的位子上。

2.挤走张宪,扶上王正言

张宪为人方正,远比豆卢革那样的牵线木偶难对付。 所以,这个结果完全出乎孔谦的预料。要是他能料到的话,也就不会挤走豆卢革了——毕竟,豆卢革这个首相完全是个橡皮图章,操盘不如郭崇韬、权术不如孔谦,能稳坐这个位置,仅仅因为他有一个好出身。 往事不可追,来事尤可谋!

既然张宪不好搞,那就别选他当对手。

经过认真排查,孔谦决定丢掉张宪这个七英尺栏杆,转而去挑战兴唐尹王正言这个一英尺栏杆。

你看,虽说人品差了些,但孔谦也是有优点的:遇到问题,不去抱怨而是积极想办法。 要是他能把这份心思用到正道上,岂不妙哉?

接替的人选有了,问题就变成找谁才能把刚刚走马上任的张宪换走! 按说,郭崇韬是最好的人选——毕竟人家的权力够大,但问题在于张宪就是郭崇韬推荐上去的,显然在张宪没犯错之前,郭崇韬是没有道理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安排他下课的。

如果小伙伴儿处在孔谦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办?另找一个能管事儿的人把张宪踢走呗! 答得好。那,谁是能管事儿的人呢?孔谦的答案是……豆卢革。

说实话,我是真的没猜到!你刚刚在郭崇韬面前捅了豆卢革一刀,怎么就敢/就好意思/就能找上他帮你办事儿呢?就算退一步,你脸皮厚,能够克服心理障碍,找上了豆卢革,人家豆卢革【3】怎么就会不计前嫌地帮助你呢?

【3】

豆卢革其人

……及登廊庙,事多错乱,至于官阶拟议,前后倒置,屡为省郎萧希甫骏正,革改之,无难色。

革自作相之后,不以进贤劝能为务,唯事修炼,求长生之术;尝服丹砂,呕血数日,垂死而愈。

这压根就不是一个干才。 能当上首相,走的恰好就是跟孔谦截然相反的道路;而在当上首相后,豆卢革的全部人生意义就都放到追求长生这唯一的事儿上了——至于权势?差不多就行了,要啥自行车啊!

所以,豆卢革才会在不知深浅的前提下,依然敢于行动;而被人指出错漏百出后,也不以为意,改就是了嘛! 一句话,这就是个因为奇怪国策而登上高位,但自知自己能力有限,于是决定躺平摸鱼的职场混子啊。

像孔谦这样的权术老手,对付起豆卢革这样混吃等死的家伙,甚至都用不着动脑筋拐弯抹角,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行了!

孔谦是这样建议豆卢革的:

搞钱不过是小事儿,随便哪个有经验的小吏都能搞掂的。

与之对应的,魏州兴唐府可是国之重地,不容有失!然而,兴唐尹(魏州首席长官)王正言能力有限,恐怕担不起这副重担。

与其让他这样问题多多的人独当一面,还不如把他召回来——反正他操守还是有的,把把大方向应该没问题,至于具体的操作,就让下面的幕僚去处理,想来也不至于出什么大乱子。

以豆卢革的智商,自然对这个建议举双手双脚赞成。立即去向郭崇韬建议。 论能力,张宪自然是比王正言高出一头,所以郭崇韬也就犯不上驳豆卢革的面子。于是向李存勖打了报告。 没多久,张宪和王正言的职位就对调了一下。

昏懦的王正言可比精明的张宪好糊弄多来!虽然还是没当上租庸使,但权力的确又回到了孔谦的手里。

3.诋毁王正言,以退为进求为租庸使

明明手握重权,偏偏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名望,这终究让官迷孔谦无法接受。

思前想后,孔谦决定两条腿走路:

首先,时不时向郭崇韬大吐苦水:王正言昏聩无能,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这种尸位素餐的情况可不是帝国之福啊!

其次,走伶人、宦官的门路,让他们给李存勖吹吹风,希望能把租庸使这个位置分配给自己。

还是那句话,我后唐自有国情在此!出身门第是左右一个人职场天花板的决定性因素。孔谦能力、业绩再突出,也掩盖不了微末的出身。 所以,就算两条腿走路,依然够不到租庸使的位置。 百折不挠如孔谦,也迷茫了、放弃了,直接递交了辞职报告。

本来呢,孔谦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想用这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倒逼李存勖满足自己的官瘾。 却忘记了,彼时的李存勖已经深度沉迷于享乐,正指望着自己的小金库能一直财源广进。这个时候最得力的敛财工具人突然撂挑子,那还了得!盛怒之下,差点法办了“没有担当”的孔谦。

对孔谦而言,在这个坏消息传来的同时,总算还有一个好消息——之前走的门路发挥作用了,伶人景进替孔谦说了好话。 李存勖终究还是需要这么一个敛财专家,既然宠臣递过来台阶,也就半推半就地原谅了孔谦。 如此,无论是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维持不被物理处罚,孔谦都只有使出十二成的努力这一条路了!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儿上,李存勖决对是个王者级别的PUA【4】好手!一个眼神就实现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佩服!

【4】 事实上,能在乱世里搅风搅雨的,多半都具备这个技能。 比如,一向以老好人示人的徐温,在这一点上就不遑多让!详见:【资治通鉴教你:如何PUA下属中的潜在竞争者】

下面,就让小伙伴儿见识一下孔谦为了邀宠而搞出的那些极端操作吧。

二.孔谦的极端邀宠操作1.不惜违诏1)职场杠杆——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一种说法,在职场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为有效的杠杆。 有了业绩,这个杠杆能把三分功劳强调成十分;出了问题,这个杠杆能把全责淡化到免责。

孔谦的问题就是没有这个杠杆。那,还想取得足够的关注度,就只能纯靠增加自己的筹码了。

所以,孔谦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更加激进地做业绩。 甚至,为此不惜违诏——你看,为了老板的喜好,我可是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的!你还不对我多加宠幸?

2)上演双簧:李存勖大赦天下;孔谦阳奉阴违

在后唐第一次南郊祭天大典上,为了笼络人心,李存勖循例大赦天下,减免了不少税赋。

但孔谦为了老板小金库着想,那肯放过这么好的敛财机会,压根没有执行大赦令,继续征税。 这么一来,于私: 李存勖的小金库蹭蹭见长;孔谦期盼的关注度随之水涨船高。 于公,

自是每有诏令,人皆不信,百姓愁怨。

站在李存勖的角度,此举得到的,是看得见摸到着的财务;但失去的,却是无形有质的民心。 孰轻孰重,时间会给出最终答案的: 就在不久的将来,那个双输的结局正静静地等着李存勖和孔谦的到来!

2.与民争利1)背景

任何时代,人民都有缺钱的时候——要不资本怎么能是稀缺资源呢! 面对这个问题,任何有责任心的政府必然要帮着百姓想办法。 孔谦给出的方案是向缺钱的百姓放贷【5】,并允许百姓用丝织品还贷。

2)孔谦卡BUG

事前发展到这里,并无任何问题。

但孔谦决定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向李存勖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与业绩。 当百姓还贷时,孔谦利用手握丝织品定价权的便利,刻意压低价格,人为创造出巨大的套利空间【6】,从而实现敛财的真实目的。

3)反对声音

面对这么明显的明火执仗,不可能所有人都假装看不见。

翰林学士承旨、权知汴州卢质实名反对,他指出:

现实状况:今天气候反常,农业欠产。

合理担忧:哪怕只是正常收税,都担心会有遭灾严重的百姓因为无力交税而被迫流亡!怎么能低价还贷呢?

反面典型:当初,后梁任命赵岩做租庸使,也向民间房贷以敛财,搞得天怒人怨。老板你不是想重蹈覆辙吧?

强烈建议:请陛下明令禁止吧!

卢质的报告多少让李存勖有些犯难! 道理呢,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但真要是按照卢质这么个搞法,朕的小金库怎么还能日进斗金? 在道理和私欲之间,李存勖只犹豫了一秒,就做出了决定:人总要有底线的,怎么能为了理想就牺牲私欲呢?果断选择了后者!

【5】 其实,政府向民间放贷的做法并不是孔谦首创的。

早在初唐,由于税负较低,富民的同时,国家财政难免吃紧。为了解决政府的收入问题,就授予地方政府一定量的田地与资金,允许他们收取田租和贷款利息作为办公经费,即所谓的公廨田和公廨钱。

孔谦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这种公私两便的事情极端化,完全演变成了他大肆敛财的小把戏。

【6】 总体而言,二十四史对财政是不太在意的——毕竟儒家讲究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如果突然不惜笔墨,那就意味着这个事件对当时与后世的财政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盐铁论啊、两税法啊。 而孔谦在财政治理上,并无自己独到的想法,自然也就对后世没有明显的影响了。

那,资治通鉴为什么要给孔谦安排这么多戏份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是司马光在夹带私货——用孔谦来影射自己的政敌王安石。 比如孔谦向百姓放贷一事,是不是会让读者从中看到王安石青苗法的影子——尤其是那句“屡檄州县督之”,简直直接写上了王安石的名字!

4)上梁不正下梁歪!

此时的李存勖完全将注意力投放到享乐而非统一天下上了——已经没办法自律去做那些痛并快乐的事儿了。

啥,你问什么是痛并快乐的事儿? 比如为了确保帝国健康发展,有必要规范财政制度。 所谓痛——短期影响到李存勖小金库的收入; 但,快乐——长期看,真正使国富民强。如此,李存勖自己的小金库比如也会水涨船高。

只是,彼时的李存勖已经等不及要先享受一番了! 你看,就是智障也能想明白,有这么个老板,孔官迷会怎么选择自己的生存路线了。

5)对群臣建议一视同仁

李存勖并不是只对卢质的谏言投了反对票。事实上,他对所有类似的报告都是一视同仁的。

如果说卢质只是针对孔谦的具体行为发声反对,那右谏议大夫薛昭文就是针对眼下紊乱的财政系统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先指出帝国面临的困境:

刚刚吞并的资源需要花费精力去消化;

天下可是在等着老板你去征服;

士卒已经征战多年,一直都盼着能够有所收获。 据此,薛昭文的建议是:

从附庸国上缴的贡献与南郊祭天剩余的财货中分出一定额度,犒赏三军。

好好用真金白银安抚刚刚投降的后梁部队,以免咱们那些没安好心的强邻过来挖墙角。

刚刚经历战乱,无数百姓成了盲流,应该宽傜薄赋来把他们吸引回来,好好种地。

百废待兴,花钱的地方数不胜数,不那么急迫的面子工程都应该立即下马。

京畿之地,国之根本。应该另外找地方放牧战马,免得侵扰了京畿农田,动摇国本。

这一次,李存勖连犹豫都不带犹豫了,直接选择了无视。

三.孔谦如愿当上租庸使

看到李存勖近期的种种表现,精于办公室政治的孔谦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机会就要来了。]] 孔谦原本就没少在景进那里下本钱,如今更是加大了力度。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景进自然不停地在李存勖耳边替孔谦说好话——跑这个门路果然比郭崇韬强!

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恰在此时,王正言病了,严重到“恍惚不能治事”。 这么一来,租庸使的确有必要再换换人了。

既然大家都说孔谦能胜任,而且李存勖本人也确实离不开这么一个贴心的敛财工具人,那……就先让孔谦试一下吧!

癸酉,以副使、卫尉卿孔谦为租庸使。

十天后,

癸未,赐谦号丰财赡国功臣。

算是官方认可了孔谦。

先是要依法治罪,后又法外开恩给了一个含“金”量十足的title。 这么一套胡罗卜加大棒的连招下来,孔谦感动的不要不要的,决定用更大的干劲与业绩回报老板的知遇之恩。

1.为证明自己,孔谦变本加厉

为了能够更有效率地敛财,孔谦打破常规流程,越过节度观察使,直接插手地方财政。

面对这种严重扰乱正常经济的运转的行为,天平节度使李存霸、平卢节度使符习一起打报告,希望李存勖能够纠正孔谦的错误做法。

鉴于孔谦的行为已经是明着违反帝国既有制度了,而且利益干系人也实名提出了反对意见。李存勖实在没办法继续抱着自己的小金库不放。

作为最终的仲裁人,面对汹汹民意,李存勖出面指出孔谦的做法不妥,并明诏:

支郡自非进奉,皆须本道腾奏,租庸征催亦须牒观察使【7】。

这总算拨乱反正,要求孔谦遵守制度了吧? 当然……不是啦! 诏书,不过是为了应付底下官员抱怨的权宜之计;至于最终落实的,依旧是孔谦那一套。

【7】 支郡,指的是军镇下属的诸州。 观察使,唐制:节度使掌兵事,观察使掌民事。 诏书中,李存勖明确了:

租庸使不得绕过观察使直接插手军镇的财政;

即便正常的调拨,也要与观察使协调办理。

2.逃避制度化,李存勖按下了陨落加速键

想真正解决李存霸、符习提出的问题,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即:依法治国。

后唐不是完全没有财政制度——虽然算不上多完善,毕竟这套制度脱胎于同样不完善的唐制,先天不足,就不要指望着后天逆袭了——但李存勖的问题是完全不打算制度化!

简言之,痛并快乐的事儿实在太难,彼时的李存勖已经不想继续卧薪尝胆了。

费心劳力地搞制度建设? 还是享乐比较适合我!

孔谦能最终上位,权术固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根本上,还是在于他敏锐地察觉到李存勖的真实需求。于是,孔谦开足马力地开发供给。 完美的供需循环就此搭建完毕。

只是,李存勖和孔谦都预料不到:借此循环,李存勖加速陨落;附带的,孔谦的好日子也没剩下多少了!

敲黑板,划重点了! 一味任用能人去打补丁而非制度化,不是管理的捷径而是陷阱!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

欧阳修【新五代史】

薛居正【旧五代史】

胡三省【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教你:如何PUA下属中的潜在竞争者(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42308036253975047/?log_from=372014d44daf8_1712019573808)

财政眼中的帝国兴衰(三)——隋唐(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154772)

特别声明: 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