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小伙伴都很熟悉以下场景:
古代的谋士在提建议的时候,特别愿意献出上中下三策;
当你的同事向你咨询建议的时候,明明大家的本性都是好为人师,可是有时偏偏会对提建议产生莫名其妙的抵触心理;
当你至亲的朋友请你帮着拿主意的时候,明明你已提供了你能想到的最优解,可很多时候却并不能被朋友所接受。
二.小小疑问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如何希望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应该如何献策呢?
我是大卫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三.五代故事——面对强势后唐,割据势力积极开展外交应对?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五代,看看前人面对类似困境时,是如何应对的。 **相信能给小伙伴儿以启示!
在努力搞掂国家内政的同时,李存勖也没忘记天下还存在其他的割据势力,自己应该趁热打铁,挟灭梁之威,经略天下。 因此,他积极在外交维度发力——向天下宣示:”老大已经换人了!你们是时候要认真考虑下,自己应该如何跟新霸主相处了!“
面对百年十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割据势力不敢懈怠,纷纷积极响应。 注:以下出场顺序按实力排名。
1.杨吴在”十国“这个圈子里,杨吴的实力最强,可由于终究强不过后唐这样的版本之子,因此徐温此时心情也是最为复杂的!
于是,他找来首席智囊严可求,劈头盖脸地一通输出: 当初后唐在攻克郓州之后,向自己发出过邀约,希望杨吴能够同时出兵,配合后唐有行动,给后梁来个左右为男。自己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整装,率水军北上;进入战场后,再根据战局的发展,站队即将取胜的一方。不然,可就赶不上吃席了!
可你严可求偏偏制止了这个计划。 现在人家后唐开了大出来,你说,咱们还能怎么办?
在严可求回复自己老板诘问之前,咱们得先简单介绍下徐温提到的那次邀约。
1)连吴灭梁计划破产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五月时,李存勖的使者就已经抵达杨吴,表达了后唐希望杨吴能配合自己夹击后梁的希望。
就李存勖而言,这个决定不难理解——任谁都清楚,乱局中,最好的策略显然是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
彼时,如果想对付后梁,最需要拉拢也最容易拉拢的正是杨吴。 早在杨行密时期,吴地就已经是反对朱温力度、态度的Top3主要成员。双方可不是仅动嘴炮,而是真的下死手。基本上可以算是五代初期,梁晋之争外的第二主线了。
但,战争是个混沌系统,并不总是1+1=2,配合得不好,结果只能是1+1<1!苻坚含泪点赞! 能跟自己打配合的,可不是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的,而是要有门槛的:
实力够。美国搞繁荣卫士行动,英国派军舰过去,这才算配合。什么,你说军舰撞船了?你看,我多愿意下本钱啊,这不就是配合的最高级打开方式嘛!荷兰和挪威两国只出人不出船,合计派遣12名军人参与行动,那不叫配合,只能算是”对对对,你是大哥,我什么都听你的“。
有意愿。
与后梁接壤。远水不解近渴的道理,懂的都懂!
拿着这个筛子一筛,就会发现天下虽大,可入得了李存勖法眼的还真没几个:
割据势力
契合项
其他决策因素
是否邀请
契丹
1
搞不好人家会来一手假虢伐虞
否
杨吴
1、2、3
是
前蜀
1、3
王宗衍可不是什么正经人,仗着地利,守成还有点搞头;主动进攻,天知道会不会把自己搞成苻坚
否
马楚
3
以马楚的实力,掺和进来也难以提供正面贡献
否
荆南
3
实力还不如马楚呢
否
但是,站在杨吴的立场——至少在严可求的心中,话虽如此,可账却不能这么算。 在这个三方博弈中,杨吴的最优策略应该是观望。既然如此,那就不应该过早的介入战局,以免被迫作出选择。 所以,彼时严可求才提醒: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要是后梁请求我们登陆来援助他们,老板你是答应呢,还是不答应?
见老板不知如何作答,严可求继续自己的表演:
杨吴能力抗后梁,凭借的不是陆军而是水战之利。 可离开杨吴跑去后梁,那就是弃长用短。怎么可能在战争中发挥影响呢? 与其拉着队伍到了一线去观望,还不如直接固守在自己的基本盘里等待——反正两种做法的结果都一样:而不出兵,至少还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徐温决定依旧按兵不动。
但,彼一时此一时!当初徐温是采纳了严可求的建议,可如今形势逼人,该批评还是得批评。 抱怨完了,徐温还是虚心地向严可求讨教,面对强势的后唐,自己应当如何应对!
2)采取渣男的外交策略敷衍后唐严可求了解人性都有弱点,该发泄的肯定还是要发泄! 但他更清楚自己的老板极有城府,从内心是不会被后唐这种虚张声势吓尿的。 于是再度开始了表演。
先给定心丸咱们的立国之本依旧是水战! 在水战方面,后梁菜鸡,而后唐更菜——你看他们两个围绕黄河打得那叫一个幼稚。 这要是把战场挪到长江,你觉得李存勖突然开窍的概率能有多大? 而且,后唐也有隐忧——李存勖气骄志满,御下无法。要不了多久,后唐自己就会倒下。
也就是说,即便灭梁,后唐也没有实力一口吞下咱们杨吴。 事实上,由于天下割据,李存勖更需要担心:一旦在咱们身上跌了跟头,其他势力肯定会一拥而上,争夺他刚刚拿到手的铁王座。
次给外交原则背靠水战这个大国重器,杨吴与后唐就是平等的国家,而非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但,事实上,人家后唐就是拳头大。所以,在外交层面,咱们该伏低做小,就得伏低做小。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不承诺、不拒绝、不负责——对,就是大名鼎鼎的渣男三不!
不承诺,杨吴内外都清楚自己依旧是天下一极,任谁也不敢轻侮;
不拒绝,后唐就还有念想,不至于恼羞成怒跟自己决一死战;
不负责,要是后唐因此放过自己,自己可不保证在机会出现时也要放李存勖一马。
最后发布实操手册国书往来时,既要坚持自己的独立主权,也不排斥尊后唐为大。
拒绝接受后唐居高临下的诏书;
但在回复的时候,刻意选用臣下向君主报告、陈情的格式。
杨吴派司农卿洛阳人卢蘋出使后唐时,严可求能完全模拟出李存勖关心的问题,并且给出标准答案。你还别以为这是装逼,卢蘋回来后表示:
老严题押得可准了,一点儿都没跑偏——后唐诸臣以为我是即兴表演,只有咱们清楚一切都是事前的精心筹备!
更重要的是:李存勖的确”荒于游畋,啬财拒谏“,后唐吃枣药丸!
虽然从来没听过黄金圈法则,但严可求谏言的逻辑却完美契合该法则的要求,即:
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深刻剖析真实需求,即WHY。
依据需求确定解决途径,即HOW。
最后必然得出你想要的结果,即WHAT。
对应到严可求的谏言,
WHY:先明确咱们已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徐温最关心的权势与富贵无忧。
HOW:给出的明确的解决思路与具体的实操手册。
WHAT:将杨吴与后唐之间关系薛定谔化为敌对但又暧昧的量子态。 注意严可求献策的SOP,这是重要内容,后面要考的!
2.马楚马楚的实力可没有杨吴那么雄厚,而他的疆域又多少有那么一丢丢与曾经的后梁、如今的后唐接壤。 所以,他的姿态就必然要低于杨吴。
楚王马殷汇总好自己辖区内中高级官员的档案,连着代表权力的都统印信,一并交给儿子牙内马步都指挥使马希范。 这倒不是宋徽宗要把烫手的江山匆忙甩给宋钦宗,而是安排马希范带着这些象征意义极强的物件,觐见李存勖。
我知道小伙伴儿一定在想,当初刘邦进咸阳,萧何第一时间就收集了秦国的文书档案,为后来对抗项羽、统一天下立了大功,受封首功。 所以,马殷这种做法算是丧权辱国了……吗?
当然不是! 马殷交出去的,仅仅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用途的印信、官员档案。 至于鱼鳞图册这种拿到手就能对重要资源按图索骥的大数据,那可一毛没拔啊!
3.岐国岐王李茂贞在得知后唐灭梁后,倒是很快就遣使致书,祝贺李存勖得偿心愿。 但出乎李存勖意料的,李茂贞在信中措辞倨傲,定位居然是:叔父得知晚辈搞掂一个大项目后的嘉许。
说起来,李茂贞这么干倒也是有理有据的,并非全然胡来。
从李克用那里论,李存勖确实晚一辈;
岐国地小国贫,又不在战略要冲位置,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太担心强权的觊觎。
但是,情况很快就不同了。 没多久,李茂贞得知后唐迁都洛阳!相较之前,这里距关中可近多了。 李茂贞的心里一凉——难道,李存勖这小屁孩真的要对岐国动手了?
跟面子相比,还是里子重要。此时的李茂贞再也顾不上矜持了,赶紧学习马殷,也把自己的儿子、行军司马、彰义节度使兼侍中李继曮派去觐见后唐皇帝。 而在李继曮见识到后唐甲兵之盛以后,李茂贞也打消了一切侥幸,正式上表称臣。
此时,李存勖优招不许——表现的倒极为厚道。 其实,李茂贞最初的想法是对的,岐国这样的鸡肋,不值得后唐出兵讨伐。反倒是拿来做一个劝降其他割据势力的典范,成效可能还要好一些。
4.荆南论弱小,荆南说自己第二,那就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要命的是,与岐国的鸡肋截然相反,荆南可是处在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冲上。
所以,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一听到后唐灭梁,赶紧避唐庙讳,更名高季兴——这可完全是以人臣自居了。
啥,你不知道高季昌避的是谁的讳? 嗯,的确。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大名如雷灌耳,但咱们还真的没怎么听过他们家族有谁的名字里带”昌“字。
先查一下李氏家谱吧。 李克用的老爹原名朱邪赤心,当初为李唐立过功,被皇帝赐姓名:李国昌。 所以,高季昌避的就是李存勖爷爷的讳。
不仅避讳,荆南也得跟其他割据势力一样,派人觐见新皇帝。 根据实力相差越大,觐见礼数曰隆重的原则,高季兴本人亲自前往,也就是不情愿但必须得采纳的方案了。
众所周知,国不可一日无君! 荆南首席智囊梁震赶紧站出来反对老板的想法:
唐有吞天下之志,严兵守险,犹恐不自保,况数千里入朝乎! 且公朱氏旧将,安知彼不以仇敌相遇乎!
至于结果?高季兴毅然决然地否定了这个建议。 能否就此说明:梁震这个智囊比不过严可求?
只看史书记载,其实严可求比诸葛亮更配得上”多智而近妖“的评价,所以说梁震比不上,自然没问题。 但是,具体到各国的谋士在面对强势的后唐时,如何向其主公献策这件事儿上,梁震其实与严可求并没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首先,得判断一下梁震说的有没有道理?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所以,至少在智慧和洞察力的维度,梁震并不逊色于严可求。
其次,梁震的谏言是否契合严可求的SOP?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梁震的方法论次于严可求?
实则不然,这只是不同场景下必然迥异的选择罢了。 前面说过,由于有水战这个杀手锏存在,如果需要,杨吴是有实力与后唐刚正面的——哪怕大概率还是要跪,但后唐的损失也绝对不会小;而在其他割据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李存勖其实很难下决心对徐温发起决战的。 如此一来,徐温的核心诉求其实是:如何能在维持住眼下这个局面的前提下,用最低的成本去面对咄咄逼人的后唐。
与杨吴的处境截然不同,荆南位于五代生态链的最低端! 作为孱弱的割据势力,他的存在,与其说是靠着高季兴的个人奋斗,还不如说是其他割据势力妥协的结果。由于荆南所在的位置过于关键,任何强权获得了这一小块地方,都能很快形成对其他人的战略优势。 而鉴于大家的实力尚未形成代差,与其做被其他人围殴的出头鸟,还不如放任高季兴,让荆南成为战略缓冲区来得有利。
高季兴正是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才敢于用最柔软的身段施展最下流的手段,以至于得了”高赖子“的诨名。
所以,严可求能有底气建议老板对后唐欲拒还迎;但梁震就没有资本提出类似的计策——毕竟,再得宠的谋士也不能直接戳老板的肺管子,说:你能有今天,靠的完全是你那见不得人、拿不出手的无赖手段!
这就意味着,阐述核心需求这最关键的一步,梁震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迈得出去。 既然天生就有缺陷,那就只能说些”后唐狼子野心,此去危机重重“之类的片儿汤话喽——至少,正确的废话虽然无用,但起码不会减分嘛。 反过来,要是梁震真的说出以下这样能真实反应高季兴诉求的话来:
老板,咱们荆南的确太弱了,你不去不足以彰显咱们的诚意。 当然,你去了也不要有后顾之忧,汝妻子吾养之!
估计老高出发之前,首先要干的事儿就是先把梁震剁了!
梁震这个正职谋士的建议未被采纳。 当高季兴面对李存勖的垂询时,临时客串了一次谋士的角色。有趣的是,他的献策居然得到赞赏,并最终落实!
1)如何在献策的时候夹杂进去自己的利益诉求鉴于荆南与杨吴、前蜀均接壤,志在一统天下的李存勖自然就要向高季兴咨询一下:如何在前蜀与杨吴之间安排优先级?
面对这个”善意“的询问,高季兴大脑全力开动:
前蜀得山,易守难攻,就算后唐军力强盛,一时三刻也攻不下来;就算最后拿下来了,也得扒一层皮。到那时,李存勖理应先修生养息,然后才能经略天下。
杨吴得水,有实力与后唐正面硬刚。可后唐一旦攻势受挫,会不会另辟蹊径——比如拿下自己的荆南,然后顺流而下攻击杨吴? 这么一比较,还是让李存勖先打前蜀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有了这个核心诉求,高季兴赶紧将其翻译成如下语言:
核心诉求(WHY):前蜀地处上游,一旦拿下,就可占据长江之力,伐吴不费吹灰之力。更不用说,杨吴没什么油水,就算是拿下来,对后唐意义也不大;但前蜀可是出了名的天府之国,金帛子女所在多是。应该先打前蜀。
攻蜀方略(HOW):前蜀王宗衍荒淫无道,民心思变。陛下高举义旗,蜀民多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结果(WHAT):伐之必克!
作为志在一统天下的后唐之主,李存勖的核心需求自然不在于一城一国。所以,当高季兴说到顺流而下这句话时,他就已经心动了。
正因如此,他才对高季兴建议中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 早些年,杨吴所在之地确实不算富裕;可自盛唐起,杨(扬州)一益(成都)二就已经时尽人皆知的常识。高季兴拿这个忽悠已经深度汉化的沙陀人,实属不智。
可见,那些经常咨询建议的人,如果乐意换位思考,也能给出很有说服力的建议的! 对了,多说一句:给别人提意见——尤其是当这个意见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一定不要全盘撒谎,但不妨在中间某一个两个关键的但不起眼的小环节上了,撒上一两个小谎。 韦小宝点赞。
2)郭崇韬力劝李存勖放走高季兴在洛阳那段时间,高季兴想到最多的,一定是临走前,梁震劝他不要亲自前往的谏言——因为李存勖的确动了把高季兴永远留下的心思。 而高季兴最终能脱身,得益于郭崇韬的意见。
按照郭崇韬的想法:
核心诉求(WHY):用最低的代价统一天下。
具体手段(HOW):立一个胸怀四海的人设,让那些骑墙的割据势力乐于投靠。
结果(WHAT):反正荆南没有一战之力,放高季兴回去,也不会给将来物理统一添什么额外的负担!
李存勖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放走高季兴。虽然就此让荆南又苟下去——其实苟的时间比后唐的国祚还长得多——但在征伐前蜀时,还是得到了可观的回报。
四.沉淀规律参考答案——历史给出的干货: 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模型由三个同心圆组成:
最内圈,为什么”(Why):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动机,是内在的信念和价值观。即:解决问题的元动力。
中间圈,怎么做”(How):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策略和手段的层次。即:拟定对策的方法论。
最外圈,做什么”(What):指事情的表象,表现出来的结果或行为。即:方案落实后的呈现状态。 必须由内向外思考,先从“为什么”开始,然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是“做什么”。
所以,只有真正了解自己老板的真实想法,才能提出恰当且有效的建议。
五.平行宇宙——公孙五楼献策,慕容超拒谏
好奇心爆棚的小伙伴儿可能会有疑问:要是不按刚刚总结的干货去处理,会发生什么? 并不需要去平行宇宙寻觅,现实中就有人重蹈覆辙!
1.战前献策敌军兵强马壮、敌帅威名远播,这样的敌人倾全力来犯,我方自然是要全力以赴地应对。 为此,皇帝陛下要求诸臣头脑风暴、畅所欲言。
公孙五楼表示:鉴于敌军轻装果决,必然乐意速战速决。对付这样的敌人,犯不上与其刚正面。 随后献上三策:
上策
凭险据守,御敌于国门之外。
拖延时间,待其锐气已失,再从容地挑选精壮骑兵二千人,沿着海滨南下,断绝他们运粮草的通道;另外再派一直精锐沿着山地向东进军,绕道敌军后背,来个前后夹击。
中策
坚壁清野,凭主场优势消耗对手。
命令各地守军留足口粮,余下的粮草物资一概销毁,以确保敌军深入国境后,再也找不到任何补给。
加固城防,坚守不出。
敌军远来,求战不得、补给短缺,不出旬月,必然丧失战斗力。那时,就可以轻易剿灭。
下策
大开国门,正面鏖战。
提出这一策,与其说是希望陛下采纳,毋宁说仅仅是存在这种可能罢了。
按说,稍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这种排序毫无问题。 可向来对公孙五楼言听计从的老板却一反常态,认真地表示:公之下策,乃上策矣! 甚至,连自己的宗亲、辅国将军、广宁王苦苦相劝,让他采纳公孙五楼的上策时,这位皇帝都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于是,放任敌军深入国境。
提前剧透一下,率领这支敌军的,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 要不是后来朱元璋的出现,刘裕能一直把持着由南征北第一人的title。 可公孙五楼的老板慕容超却极有信心地认为:自己可以跟刘裕刚正面并战而胜之。 无知者无畏啊!
2.非典型佞臣只看前面这一小节的描述,应该将公孙五楼归到未遇明主的天才谋士那一群体中。 不过,要是拉长时间轴,纵观公孙五楼的一生,历史还是得给予他更为恰当的盖棺定论:佞臣!
一提到佞臣,浮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都是些脑子聪明、但把才智用到不正当地方的人。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纯粹地、长久地、不分场合地坏。 比如,
赵高建议胡亥杀掉兄弟姐妹:
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 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 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史记·里斯列传
李林甫口蜜腹剑陷害贤良:
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以至于,口蜜腹剑成了李林甫的定制成语。
像这样的佞臣,你几乎听不到他们有任何出自善意的正面举动——毕竟是反面人物嘛,留下这样的刻板印象不足为奇!
但公孙五楼偏偏是一个不合群的佞臣——一辈子都为了自己的利益阿谀奉承,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却提出了极为睿智的计策。 而尤其讽刺的是:之前仁人志士痛恨谄媚逆行均被皇帝赞赏并采纳;唯一一次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谏言却被皇帝弃之如敝履。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洪迈都在自己的容斋随笔中感叹不已:
(公孙)五楼亦可谓智士,足与李左车比肩。后世奸妄擅国,以误大事者多矣,无所谓五楼之智也。
3.佞臣的特征在正式聊公孙五楼之前,不妨花费点时间,来总结一下佞臣的特点:
以个人利益为导向:往往不以国家或民众的利益为重,而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如此,他们的行为只会导向到自己的利益,外化出来,看起来没有任何原则可言。
精擅揣摩上意:为了能争取利益,佞臣必须观察和揣摩君主的心思。
没有底线地投其所好:通过奉承谄媚,他们在恰当的时机说出君主希望听到的话,做君主希望的事,以此来赢得君主的青睐,甚至影响君主的决策。而其根本目的还是为自己捞取利益。
4.公孙五楼其人参合陂之败,使慕容垂建立的后燕走向衰败。 乱世之中,慕容德扯出一支人马建立南燕,其疆域约为今日之山东及部分江苏。
南燕的二代目是慕容超,基于慕容家一向不能容忍自家人的优良传统,当上皇帝后,他没有重用宗室,而是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公孙五楼。 公孙五楼一掌权,就完美地展现了何为佞臣:
排挤贤良
(慕容)超新即位,害(慕容)钟等权逼……五楼欲专断朝政,不欲(慕容)钟等在内,屡有间言。 …… 五楼规挟威权,虑(慕容)钟抑己,因劝超诛之,(慕容)钟遂谋反。事败,奔于姚兴,兴拜始平太守、归义侯。
窃权专擅
乐意巴结公孙五楼的,就能上官发财。
尚书都令史王俨谄事五楼,迁尚书郎,出为济南太守,入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欲得侯,事五楼。”
广结党羽
公孙五楼一人得道,可以专总朝政,家人也得以大捞好处。
兄归为冠军、常山公,叔父颓为武卫、兴乐公。五楼宗亲皆夹辅左右,王公内外无不惮之。
简直就是把南燕当成自己家族产业了!
以上,说公孙五楼是个佞臣,完全不违和!
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前佞后贤?而他的老板慕容超为什么又会从言听计从变成坚决拒谏呢?
5.如鱼得水?不,更像蛇鼠一窝慕容超能成为南燕一代目慕容德继承人,仅仅因为他是慕容德的亲戚,而非有任何过人的业绩。 但是,他并非慕容德的儿子,而仅仅是个侄子。 这就意味着,即便已经贵为皇帝,不鸟他的臣属其实还是很多的。再加上慕容鲜卑独特的、绝不能容忍自家人的优良传统,想坐稳铁王座,慕容超必须打造只属于自己的班底。公孙五楼因此得以进入南燕的决策层核心的。他
足够聪明,能完全领会老板的真实意图;
足够有行动力,能彻底贯彻老板的想法; 算得上是另类的知行合一了!
在此期间,也不是没人弹劾公孙五楼,但慕容超哪里舍得放弃这么一把好用的利刃,对所有的谏言一概不理;相反,还不停给公孙五楼加官进爵,简单看一下公孙先生的title:武卫将军、领屯骑校尉、侍中、尚书、领左卫将军……
直到某次慕容超搞南郊祭天的时候,突然窜出一只头大如马、形似鼠、浑身赤红的怪物,随后天象大变,狂风大作,把旌旗与帷幄撕得粉碎。 太史令成公绥借机谏言:这种异象是上天的告诫,认为你信用奸吝小人,屠戮忠良之士,对百姓横征暴敛,徭役沉重,民怨沸腾。望陛下改之! 慕容超这才不情不愿地罢黜了公孙五楼。不过,他又实在离不开这样懂自己的佞臣,没多久便又重新启用公孙五楼。
相信小伙伴儿都注意到了,这对君臣之所以能不分彼此,完全是因为公孙五楼能满足慕容超的核心需求。 这就是前期言听计从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这一次,公孙五楼并没有能像之前那样首先从老板的核心诉求出发来谏言。
6.慕容超拒谏上策的问题
军费谁出?
先说一个背景冷知识:鲜卑人打仗是没有军费的,士卒们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打胜后的战利品。
你把国门给关上了,就算将来打赢了战争,来犯的晋军也能从容退回去,南燕的士卒是没有多少发战争财的机会的。 这就意味着士卒们的战斗欲望不会高,约等于战争很有可能打不赢。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作为南燕的皇帝,慕容超就得自己想办法筹措粮饷。 所以,在慕容超眼中,上策自然很好,可代价也大啊——一下子掏空六个钱包,就算是皇帝也肉疼啊!
中策的问题
坚壁清野不花钱吗?
本质上,中策的问题跟上策一样,都是需要慕容超自掏腰包的!
这么一看,下策是不是就眉清目秀了!
归根结底,慕容超始终认为晋军远来,必然无法打持久战。自己只要能抗住前三板斧,就能击败风头正盛的刘裕。 在这种情况下,慕容超的核心诉求就成了:花小钱,办大事!
所以,他是这么反驳公孙五楼的:
大原则
天降吉兆——吉星就在我南燕之上。 既然上天最大,那咱们根本就用不着真的作战,等着上天掉馅饼就好啦!
当初,无论群臣如何弹劾公孙五楼,都动摇不了慕容超的宠信;可一旦天降凶兆,公孙五楼立即就遭罢黜。 如今,无论群臣如何力挺公孙五楼,慕容超仅靠夜观天象,就一概拒谏。 真的是将迷信进行到底啊!
面子工程
我南燕雄踞五州之地,百姓富庶、骑兵精锐。 却为了避敌锋芒,就搞坚壁清野,咱们大国的脸面何在?
你看,
公孙五楼的献策的确没有契合老板的核心诉求——毕竟,作为佞臣,公孙五楼是不可能为老板掏自己的腰包的;
而慕容超的反驳则句句都在理上。 洪迈怎么能说南燕之亡实属天意呢?
7.终章尽管刘裕在出发时就向诸将保证:以慕容超的尿性,绝不会固守天险大岘关。 但当他发现南燕真的如此配合的时候,兴奋的指天长啸。而深入敌境后,看到沃野良田上居然长满庄稼,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于是,客场作战的晋军可以在敌境之上,与南燕鏖战八个多月,生生把身在主场的慕容超困到弹尽粮绝的地步,最终,
(慕容)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刘)裕军所执……送建康市斩之,时年二十六。在位六年。
敲黑板,干货需要多重复! 献策的不二法门:黄金圈法则。
One more thing容我多嘴一句:公孙五楼如何谏言才能被采纳?
可能的答案: 咱们坚壁清野不过是预付款,你看刘裕带来的人、马、车、辎重,加在一起可比那些暂时付出去的粮食啥的贵重多了!等咱们打败晋军,那些可就是咱们的收益了——值!
如果不对? 那我确信一定是你对,然后诚恳道歉并坚决不改!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
欧阳修【新五代史】
薛居正【旧五代史】
胡三省【通鉴音注】
黄金思维圈法则是什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725751577310861)
“黄金圈”法则:伟大领袖如何激励和影响他人(https://news.mbalib.com/story/251323)
洪迈【容斋随笔】
一个死刑犯的疯狂逆袭之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670979218911532)
房玄龄等【晋书】
南燕(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德建立的割据政权)_百度百科 (baidu.com)
特别声明: 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