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AI动画是否会在这一年内替代大部分的动画公司?

创业者李孟 2025-02-24 00:25:11

AI动画能否在一年内替代大部分动画公司?

一个动画公司要分很多岗位的,AI可以代替一些具体的画师岗位,但很难取代一个动画公司,因为动画公司也需要脚本需要文案需要运营、需要发型,需要串联故事线,也需要整合最终来完成作品呈现!

我觉得是很难取代的!

目前的AI动画是有缺陷的,就比如说,现在的 AI 绘画有“概念坍缩”的情况:在生成那种复杂又连贯的好多帧画面时,系统常常会把一开始设定好的艺术风格还有角色特点给弄丢了。再比如说:物理引擎模拟是有局限性的:像头发飘动、布料褶皱这些得进行精确物理计算的地方,AI 生成出来的结果经常会有违反物理规律的走样。还比如说:情感表达的维度是缺失的:人类画师能通过笔触的用力程度、线条的弯曲程度传递出的那些细微的情绪,现有的算法很难去抓住并且重现。

目前的AI效果是由提问取决的,AI效果可以辅助,但需要人为去校正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而创意最关键的就是剧本,剧本创作里有个“灵感涌现”的情况:厉害的编剧在创作的时候会有那种非线性的思维跳跃,现在的 GPT 这类模型因为受到概率预测机制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还有世界观构建的拓扑完整性:要构建像《进击的巨人》这种多层嵌套的复杂世界观,得靠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和系统整合的本事。再有文化符号的语境理解这方面:不同文化背景里的隐喻和象征,AI 很容易出现跨文化的误解(就像日本“逆光”镜头那种特殊的美学意义,AI 就容易理解错)

整个完整的制作流程是ai做不到的

工业化生产流程有刚性的需求,像动画制作的瀑布流工序:从分镜表到 Layout 再到原画的一层一层细化的过程里,有好多地方需要人工来干预进行质量控制;资源协调有混沌系统的特点:同时管理好几百名制作人员的时候,出现的那些突发状况要处理,这远远超出了当前 AI 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艺术风格还有量子纠缠的现象:多个原画师一起协作的时候会产生风格上相互影响和自适应调整,AI 系统很难模拟出这种动态的平衡。

在持续的风格统一化商业元素上,AI是有缺陷的

商业模式存在生态位锁定的情况,还有 IP 运营的长尾效应:就像迪士尼通过衍生品创造出来的持续价值,这得靠人类对文化趋势有敏锐的把握才行;观众共情有镜像神经元机制:人类创作者和观众之间通过作品建立起的情感共鸣,AI 现在还没办法构建这种神经层面的连接;行业标准存在路径依赖:现有的制作规范、交付流程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网络效应,短时间内很难被推翻。

在内容版权上是很难有产权认定的

伦理和法律存在量子纠缠的状况,还有版权认定的模糊边界:AI 生成的画面元素很难追溯来源,这容易引起法律方面的纠纷。创作责任存在不可分割性:要是 AI 作品出现了伦理方面的争议,责任的主体很难确定。文化安全有维度渗透的问题:过度依靠 AI 有可能让特定的文化特征变得同质化,然后消失掉。

那么未来AI动画会发展成什么样呢?未来演进的可能路径

短期(1-3年):AI主要作为"数字实习生"角色,承担色彩指定、中间帧生成等辅助工作;

中期(3-5年):可能出现AI原画师与人类作画监督的协同工作模式;

长期(5年以上):或形成"创意引擎+人类策展"的新型制作范式,但核心创意仍由人类主导

动画产业的真正价值不是画面有多精细,而是通过视听语言传递出来的人类集体潜意识。就像宫崎骏讲的:“动画得展现出手能够碰到的真实”,这种能碰到心灵的真实感,正是 AI 和人类创作者的根本区别。未来的动画公司更有可能变成“人类智能加上人工智能”的共生体,而不是单纯的谁替代谁的关系。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0 阅读:1

创业者李孟

简介:一起聊互联网创业、互联网科技资讯以及科技营销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