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钟声即将敲响,全国的小学和初中生将迎来一套全新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在这次更新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版历史课本的封面选择了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何尊有何特殊之处,为何它能够成为新教材的封面?
故事要追溯到1963年夏天的一个暴雨之夜。陕西宝鸡贾村的农民陈堆在自家后院的一场坍塌中偶然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铜器。起初,这个青铜器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甚至一度被当作废品卖给了回收站。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1965年底,一位来自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在回收站中发现了这个被忽视的青铜器,并敏锐地意识到它的价值。最终,经过专家的鉴定,这件青铜器被确认为一件珍贵的文物,并被命名为“何尊”。何尊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内底所铸的122字铭文。这些铭文记录了周成王对一位名叫何的人的训勉,以及赐予他的贝币数量。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铭文中出现了“余其宅兹中国”的字样,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关于“中国”一词的实物证据。这一发现使得何尊在学术界的地位迅速攀升,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何尊不仅仅是一件文物,它还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在它的身上,我们能够窥见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例如,它揭示了“中国”这一概念的早期形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认同的认知。此外,何尊还帮助我们理解了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礼仪、祭祀等方面的应用。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物也因其独特的铭文而成为了国宝级的存在。如在新疆尼雅遗址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这块护臂上绣有的八个字,不仅展现了古代织锦工艺的精湛技艺,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又如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的铸客大鼎,鼎身上的“安邦”二字则彰显了古人对于安定团结的追求。何尊作为历史课本封面的选择,不仅因为它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与自豪感。通过学习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学生们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希望未来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够走近这些珍贵的文物,聆听它们讲述的古老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辉煌与荣耀。何尊不仅是一件见证了历史变迁的艺术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提醒着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