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纳古墓女俑,描眉画眼身段窈窕,手上动作令人惊奇,见证小麦的“阶层逆袭”

恒进观点 2024-08-21 16:45:03

在新疆火焰山下的阿斯塔纳古墓群,这片古老的土地隐藏着丰富的历史秘密。

该墓群位于吐鲁番市东南部,距离高昌故城约6公里。

阿斯塔纳一词源自古回鹘语,意为“京都”。

这里曾是晋唐时期当地官民的公共墓地,主要安葬汉人,同时也埋葬着车师、匈奴、月氏、鲜卑及昭武九姓等不同民族的居民。

墓群东西绵延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左右。

由于吐鲁番地区特有的高温干旱气候,墓室内的文物得以完好保存,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

然而,自发现以来,阿斯塔纳古墓群频繁遭受盗墓者的侵扰,尤其是在晚清时期,外国探险队多次掠夺珍贵文物。

据统计,日本龙谷大学收藏的7000多件古文书资料中,有不少是从吐鲁番非法获取的。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自1959年起,考古学家们对阿斯塔纳古墓群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系统性发掘,至今已清理出近400座西晋至唐代的墓葬。

1972年,考古队在阿斯塔纳古墓群中清理出一座编号为201号的墓葬,这座墓葬属于一位女性贵族,随葬品包括木碗、剪纸、木车牛等,以及几份极为珍贵的文书,如《唐咸亨三年(672)西州都督府下军团符》、《唐咸亨五年(674)只为阿婆录在生及亡没所修功德牒》等。

这些文书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还揭示了这位女性贵族的身份背景。

更引人注目的是,墓中还出土了四位女性陶俑,这些陶俑身着华丽服饰,面容精致,手中各司其职。

第一位女俑穿着淡绿色长袖衫,正站在石臼旁舂粮;第二位女俑跪坐在地上,正仔细挑选粮食中的杂质;第三位女俑则在推动磨盘,似乎在研磨粮食;第四位女俑席地而坐,正在擀面。

这些场景生动再现了当时贵族家庭中的日常饮食准备过程。

通过这些陶俑,我们得以窥见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饮食习惯和社会风貌。

据史料记载,高昌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多种作物,如小麦、大麦、青稞、黍、粟、水稻等。

同时,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各种面食制品,如粟米饭、麻子饭、高粱面饼等,显示出当时社会对面食的普遍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小麦在古代的地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起初,由于缺乏有效的加工工具,小麦口感较差,被视为粗鄙之食。

然而,随着磨盘等加工工具的出现,尤其是转磨技术的发展,小麦逐渐成为贵族阶层喜爱的食物。

在201号墓葬中,这位贵族女性携带的女俑正在制作面食,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面食的偏爱,也证明了小麦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01号墓葬的主人是张君行的母亲,张氏家族在晋朝时期是河西地区的显赫势力,建立了前凉政权。

张氏家族的影响力遍及黄河以南、秦州、陇西郡等地,直至前凉最终被前秦吞并。

张君行在军中任职,并在母亲去世时担任当涂校尉。

墓葬的位置和布局进一步证实了其贵族身份,因为阿斯塔纳古墓群中的墓葬按家族种姓分区,且有明确的等级秩序。

这些珍贵的发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新疆贵族的生活细节,还揭示了小麦作为农作物在社会阶层中的“逆袭”。

在新疆博物馆中,保存着许多千年历史的面食制品,如馕、饺子、混沌等,这些都是小麦地位提升的有力证据。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贵族家庭中热闹非凡的饮食场景,以及小麦如何成为他们餐桌上的重要成员。

0 阅读:9

恒进观点

简介:探寻历史的足迹,发现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