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被司马懿掌握大权后。司马懿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一次在路边的石头上发现了“牛马”二字的刻痕,突然想起了一个预言,心中惊慌。这个预言早在一本广为流传的《玄石图》中有所记载,即“牛继马后”。
面对这个不祥的预言,仅仅是这简单的两个字,就让他决定要杀掉自己的一个忠臣,这个忠臣就是牛金。
事实证明,司马懿的确是一个富有权谋且多疑的政治家,这一点在他的处理方法和对待权力的态度上显露无疑。司马懿得知这一预言后再三思索,认为这“马”字指的正是他司马家,而“牛”则极有可能指代某个将来会夺权的人,他不允许任何潜在的威胁。于是,已经开始处于偏执状态的司马懿,不惜以极端手段来清除任何对自己不利的因素。魏国的后将军牛金因此成为他目光的焦点。
牛金在魏国的地位相当重要,他被列为后将军,这在三国时期是一个有实权的职位,这也正是司马懿忌惮的原因之一。尽管牛金并未表现出任何夺权的迹象,然而,对于一个极度敏感的权力狂来说,任何可能的威胁都不容忽视。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懿设下毒计,将毒药掺入牛金的食物中,牛金毫无防范之心,最终惨死在自己的“主公”手中。
其实,早些年司马懿对权力的渴望是异常强烈的。就像曹操生前预示的一样,尽管曹操做了三马食槽的梦,却误将马腾当作威胁对象,殊不知真正的威胁来自身边的司马懿。他在乱世之中,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有人通过类似手段颠覆他的统治。当年曹操梦见三匹马共同进食的景象后,果断挥军铲除西凉马腾家族。三国时的政局异常复杂,每个野心勃勃的政权掌握者都深知,要稳固自身地位,离不开对于任何潜在威胁的果断铲除。
司马懿之所以坚定地相信“牛继马后”的预言,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有历史的警示。他的多疑在某种程度上是迫于生存的无奈。无论是诸葛亮这样天资聪慧的对手,还是内部潜藏的权力野心者,司马懿都必须小心谨慎。曾经他批评诸葛亮过于谨慎,而实际上自己比诸葛亮还要小心翼翼和多疑,这是权谋政治中的必然选择。面对诸葛亮的智慧和权谋,稍一疏忽就会落入对方设下的陷阱。这就与他后来的对手关系密切,警惕和防范不得有丝毫松懈。
事实上,司马懿尽管在战争和政治上显示出极高的智慧和手腕,却也深受预言和风水的影响。即便后期的司马懿掌握了权力,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对不祥预言的恐惧和忌惮。在牛金被杀之后,他可能睡得香甜了一晚,但预言带来的影响却远未消退。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牛金之死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后来的种种验证了预言的基础。司马懿的一位后代司马觐,娶了夏侯渊的后人,后者却与一个叫牛金的小人物生了一个孩子,该孩子赋名司马睿。虽是司马姓,但其血脉却源自牛家,从某种角度上看,预言中的“牛继马后”似乎应验了。
司马懿和曹操有着诸多共通点,二人皆是多疑但都具有卓越的权谋手段。曹操曾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贯穿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极具狡诈和残忍的他在乱世中游刃有余。而司马懿,尽管多疑中饱含谨慎,但在某些时刻同样以毒辣手段应对所有威胁。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敏感多疑且权谋深厚的司马懿,他注定会采取极端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地位,牛金的死只是其中一例。历史中每一个乱世人物都具有正反两面,没有绝对的正义者,也没有完全的坏人。司马懿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