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将军,诚挚邀请您视察我军航空部队,期待您能提出宝贵意见。
“咱们这趟来,主要是为了长知识。”
王海将军和一位西方将领乘直升机飞向葱郁的山脉。起初,王海感到不解,随后不禁赞叹:“这体现了美军的智慧。”
【王海将军访美,昔日战场的老对手作接待】
1985年3月,在华盛顿一栋银灰色建筑的13楼会客室中,两位分别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将军进行了会晤。
尽管两位将领已接近六十岁,但他们此刻展现出的活力和干劲,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
王海陪同国防部长张爱萍接受美国国防部长邀请,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历史资料表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级军事领导人首次踏上美国领土。值得一提的是,自中美两国军队建立以来,历经50多年的对峙,这是双方首次实现和平交流。
加布里埃尔首先说道:“王将军,我也曾在朝鲜战场上……”显然,这位美国的高级指挥官对王将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重要角色非常了解。他们的共同经历成为了对话的起点:“当时,我担任中队长。”
“嘿,我的职位好像比你高那么一点点。”这位通常被外国人认为缺乏幽默感的东方将军突然灵光一闪,轻声说道:“那时,我担任的是大队长的职务。”
两位将领再次用力握手,同时放声大笑。
随后,两位将领继续就朝鲜战争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王海,加布里埃尔有个问题想问你:
王将军,根据你的经验,在朝鲜战场上,咱们的哪款飞机表现更出色?
王海差点没忍住直接说出来。
带有黄色条纹的飞行器,具体型号为F-86。
加布里埃尔微微一笑,说道:“等一下。”他走进内室,取出一个飞机模型,机翼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纹,“是这个吗?”
王海认同地点头,回答道:“没错,就是这个。它动作敏捷,勇于应对挑战。”
加布里埃尔接着说道:
我负责驾驶这种型号的飞机,隶属于第五飞行大队。
王海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五大队装备的都是这种型号的战机。你们这个飞行大队实力相当强。
加布里埃尔对“厉害”这个词感到困惑。翻译员迅速察觉,并解释说:“厉害意味着让人感到敬畏。”说完,翻译员望向王海,王海点头确认了这一解释。
加布里埃尔展开双臂,一脸无奈地说:
你们确实很强大,连我这样的对手都被你们击败了。
王海听完,立刻斩钉截铁地回应道:
“你们发动的是一场不义的侵略战争,只要你们继续侵略,我们必将再次击败你们。”
加布里埃尔察觉到局势有些紧张,立刻露出笑容,轻松地回应道:“别误会,我们是朋友,不会对你们采取任何敌对行动。”
王海的神情缓和了下来,他赞同地点头回应:“没错,咱们要一直保持这份友情。大家永远都是好伙伴。”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中方将领提出要实地考察全球顶尖的空军力量。对王海将军而言,这趟美国之行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深入了解美方空军建设。他坦言,此次访问的初衷就是抱着虚心求教的心态,旨在借鉴和学习美方的先进经验。
在加布里埃尔的安排下,王海和他的团队搭乘直升机前往美军基地。飞行途中,加布里埃尔和王海一边欣赏高空景色,一边回忆起他们在朝鲜战场的经历。两位将军身着整洁的军装,言谈举止间尽显军人风范。
那段时期,仿佛再次重现了两位将领及其麾下军队激烈对抗的场景。
【美国空军“老油条”被中国空军“新手”打得措手不及】
在朝鲜战争中,我方年轻的空军飞行员操作米格-15战机时,平均飞行经验仅为15小时。而他们的对手是拥有二战实战经验的美国飞行员,双方的差距显而易见,战斗的艰巨性不言而喻。
当时,美军空军常以大规模编队出击,有时多达几十甚至上百架飞机同时升空,形成一片密集的机群,几乎遮蔽了半边天空。这种战术由联合国军指挥官李奇微提出,被称为“集团轰炸”,也被称作“绞杀战”。每当这些敌机飞过,它们所到之处,村庄和成片的树林瞬间被夷为平地。
美军飞行员的独行行为极为嚣张。他们常常操控战机紧贴房顶掠过,机舱内的飞行员有意让地面人员看清他们的西方面孔,并听到他们的喊叫和笑声。
在严峻的考验中,才能看出真正的英雄本色。王海和年轻的空军战士们面对强敌毫无畏惧,他们心中燃烧着对侵略者的愤怒,立誓要打破美国空军的空中优势。当时,王海的战友们大多二十岁左右,而作为营级大队长的他也只有26岁。
在动员会上,王海用浓重的山东口音说道:“美国人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天空这么广阔,我就不信打不下他们这些家伙。”
王海之所以这样讲,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同伴们的士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自身确实具备过硬的能力。
1946年6月,王海首次接触到航空领域。当时,他被派往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参加了第一期机械班的培训,主要学习飞机维修和保养技术。
这个领域,说白了就是每天跟老旧飞机打交道。拆了又装,装了再拆。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培训,王海在理论和实操两方面都表现出色,顺利毕业,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飞机维修技师。
1948年4月,航空学校启动了第二期飞行训练课程。原本担任机械员的王海,在体检中发现自己具备飞行资格,便决定转行学习飞行。他被安排专攻歼击机驾驶技术。
王海觉得,相比机械班,飞行班显然更厉害。于是,他暗自下定决心,必须把飞行技术练到最好。
在飞行训练中,通常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员一般从初级教练机开始,逐步过渡到中级,最后才接触“九九”高级教练机。然而,王海和他的同伴们却直接跳过了前两个阶段,一开始就面对高级教练机。这种情况就像让一个还没学会走路的孩子直接学习跑步,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生死考验,王海毫不畏惧。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他成功战胜了重重困难。经过长达16个月、累计飞行100多个小时的艰苦训练,他于1949年8月顺利完成了飞行班第二期的学业。毕业后,他被正式分配到航校飞行队,开始了新的征程。
1949年11月11日,新中国正式组建了空军部队。第二年5月,王海报名参军,经过训练成为了一名战斗机驾驶员。朝鲜战争打响后,王海带领自己的飞行中队奔赴前线参战。
八架战机首次组成作战编队,飞越长达三千里的领空。王海专注地凝视远方,目光紧紧锁定前方。
王海的僚机紧急通知他:“左前方发现12架敌机,代号‘小狼’。”
王海立刻下达指令:“正面出击,歼灭敌人!”
八架战斗机如疾风般迅猛出击,敌方飞行员完全没料到这一手,立刻陷入慌乱,原本整齐的编队顷刻间土崩瓦解。
王海看到情况,立刻用大拇指死死压住发射按钮,高声下令:“开火!进攻!”话音未落,一连串炮弹已经飞向目标。尽管敌机机翼上冒出了火球,但并未造成致命打击。就在王海调整飞机姿态,准备发动下一轮攻击的时候。
他的同伴通过通讯器提醒他:“注意,你后面有只狐狸跟着。”
王海听到"明白"的指令后,迅速操控飞机向左闪避,成功避开了来袭的曳光弹。与此同时,我方7架战机立即对偷袭王海的敌机展开反击。结果,这架企图偷袭的敌机不仅未能得手,反而陷入我方战机的包围之中。
敌军战机遭到击落后,剩余的战机瞬间陷入混乱,纷纷仓皇逃窜,试图脱离战场。
王海望着那些仓皇逃窜的敌机,不禁高声喊道:“这些参加过二战的飞行员也不过如此!”虽然他觉得这一幕挺有意思,但心里也有点遗憾:自己没能多击落几架,让太多敌机溜走了。
不久之后,王海再次带领他的六架战斗机执行任务,目标是拦截正在清川江区域进行轰炸的敌方飞机。当他们的编队抵达清川江大桥上空时,观察到大约六十架敌机正在对地面进行轰炸。
面对敌军飞机猛烈的轰炸,地面上硝烟四起,江面被炸出无数水花,清川江大桥岌岌可危。王海,这个以火爆性格闻名的人,立刻怒不可遏,他果断下令:“跟我冲!”
敌方战机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遭到突袭,瞬间陷入混乱,无法判断来袭敌机的具体数量。这种突如其来的攻击方式,使对手完全丧失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难以做出有效应对。
双方的战机在空中交织成一团。敌方在数量上占优,但受限于密集编队,难以展开有效进攻和相互支援。我军虽然战机数量有限,却像灵活的小鱼游进了大鱼群中,每次机动都能牵制到敌机的要害部位,令其难以招架。
王海心里明白,这种打法只能暂时应付,不能长期使用。经过一番激战,他果断下令:“迅速提升高度,抢占有利位置。”
六架战斗机如雷霆般迅猛出击。经过几轮猛攻,敌机纷纷受损或逃窜。看到这情况,王海立即下令:“紧追不舍,继续攻击!”
王海果断锁定两架仓皇逃窜的敌机,连续发射炮弹,成功将两架敌机击落。与此同时,王海的僚机也发挥出色,在600米的距离内,迫使两架敌机拖着浓烟,最终坠毁。王海的4号机更是近距离迎战,精准开炮,成功击落一架敌机。
王海心里有点疑惑,他们击落的飞机里,好像有几架机翼上画着两条黄线,说不准是不是加布里埃尔那支队伍的。
根据战绩记录,王海在两次战役中成功击落并重创了9架美国战机,因此被授予特等功和一等功各一次,并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1975年,王海开始担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一职。到了1982年11月17日,他又被提升为空军副司令员。三年后,也就是1985年,他进一步被任命为空军司令员。
身为空军总司令,王海清楚自己责任重大。1985年,他获得赴美交流的邀请,他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取经良机。
王海在考察完美国空军指挥中心后,内心泛起一丝忧虑。他发现美军在某些领域确实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王海参观美空军指挥所时,被一情报震动】
在加布里埃尔的陪伴下,王海慢慢从直升机上走了下来。随后,他们一行人到达了一片起伏的丘陵地带。
凭借职业军人的直觉,王海确信此处必是空军驻地。然而,放眼四周,却找不到任何与空军相关的痕迹。山谷中未见平坦的起降跑道,山脚下也看不到规整的营房建筑,更不见身着军装、闲散活动的士兵身影。
王海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还有几片挂满金黄橙子的果园。
王海意识到,美军这么做确实有他们的考量。他琢磨着,美军不可能让他这个来自他国的空军指挥官去查看那些隐秘的山林区域。
走了好一阵子,路边站着两位空军的军官,他们似乎已经等了很久。加布里埃尔简单交代了一句:“按计划行事。”
王海和同伴在校官的引领下,登上了一处高地。这地方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是观察周围环境的绝佳位置。对面连绵起伏的山丘环绕,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站在这里,地面的每一处起伏都看得一清二楚。
两声信号枪响后,绿色信号弹迅速升空,对面的山丘仿佛瞬间有了动静。地面开始向左移动,很快,两排排列整齐的洞口显露出来。每个洞里都停放着一架银灰色的飞机,而中间的掩蔽洞尤为显眼,其形状呈现出上宽下窄的梯形。
加布里埃尔向王海指明这是指挥中心,随后简单介绍了一下,便领着他进入其中。
指挥中心的设计充满现代感,四周墙面装满了显示屏,各种仪表的指示灯闪烁着红、黄、绿、蓝等颜色。王海和加布里埃尔刚坐下,一名士兵便端来两杯咖啡。加布里埃尔接过咖啡,礼貌地说道:“谢谢。”
在中国,我们经常听到并说出“谢谢”这两个字,但在这里,当它从一个美国将军口中说出,并且是对一个普通士兵时,王海感到了一丝触动。
加布里埃尔表示同意,指示按照标准程序向五角大楼汇报。随后,他转向王海,评论道:"你们北边的邻居管控得相当严格。"
王海对这个消息感到有些怀疑。加布里埃尔告诉他,这类情报通常会直接上报给军方高层和美国总统。
回到家后,平时睡眠质量很好的王海,那天晚上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对美国空军能够这么快就探测到地球另一端发生的爆炸,感到非常震惊。
王海回忆起朱德总司令在动员大会上曾强调:“勇气和技能是赢得战斗的关键。”但如今,他意识到这句话已经不够全面。他认为,现在的胜利要素应该更新为“科学知识和勇气”的结合。
1988年9月,王海晋升为空军上将。他担任空军司令员长达七年,期间撰写了大量关于空军现代化建设的文章,对中国空军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