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蓝新能源与两方联手开发固态电池包技术

电池小站 2025-03-17 00:41:17

3月6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ELION)、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BASF)和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IOPLY)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开发和应用下一代固态电池专用电池包技术。

此次合作将专注于下一代固态电池系统的非金属零部件设计与开发,重点关注轻量化、热安全管理和功能性等关键领域,旨在推动电动汽车创新材料的商业化应用。合作方各有来头卫蓝新能源:卫蓝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孵化的固态电池技术公司,股东包括蔚来、小米和华为等。公司在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四大基地规划的产能超过100GWh,并拥有32项固态电池核心专利。卫蓝新能源目前已向蔚来交付半固态电池产品。公司在产能建设方面拥有四个关键生产基地:江苏溧阳(0.2GWh)、浙江湖州(22GWh)、北京房山(6GWh)和山东淄博(100GWh)。其中,湖州基地自2022年起全面投入运营,溧阳基地也已开始生产。巴斯夫:巴斯夫是全球领先的高性能正极活性材料(CAM)供应商,并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中提供支持。巴斯夫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德国启动了全固态电池材料的研发,并与杉杉于2021年成立了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巴斯夫杉杉的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机器人和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满足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2024年8月,巴斯夫杉杉推出了全固态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并在长沙基地成功完成中试规模生产。新材料有效解决了固态电解质界面兼容性问题,具有高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江苏省溧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科技成果转移和前沿技术研发,致力于解决华东地区企业在能源、信息、尖端仪器与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需求。2023年7月,巴斯夫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巴斯夫–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联合研究中心”,并邀请卫蓝新能源等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创新链条。此前,卫蓝新能源、巴斯夫和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还联合开发了一款概念固态电池包,采用了Ultramid®、Elastoflex®、Elastan®、Ultradur®、Elastollan®、Elastocoat®、Cellasto® 和 HED™等20多种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

0 阅读:0

电池小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