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开始生发

楚然的笔记 2024-12-22 12:08:37

冬至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籍《恪遵宪度抄本》: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被称作“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也是从这一天起开始“进九”,我国步入严寒季节。冬至是入冬后的第四个节气,天气更冷,昼时更短。根据冬至的节气特点,中医认为应当顺应“冬月闭藏”的特性,养生方面应注意防寒保暖,宜勤搓手、常晒背、暖双足;饮食方面宜多食坚果,少食辛辣燥热食物;常做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以养生。

冬至三候

这一天,随着太阳的位置最靠南边,白昼变得最短,夜晚变得最长。

跟着自然的节律,感知时光脚步。

一年快要走到终点,终于有时间暂时卸下疲惫,奔赴团圆。

麋角解,熊深眠。一阳生,水泉动。白雪生炉烟,林园惊早梅。冬至大如年,纳履添新岁。

古代,人们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1一候丨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2二候丨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3三候丨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节气习俗

北方冬至宰羊、吃饺子;南方在这一天则会吃米团、长线面。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由于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气和节日,因此各地也都有不同的庆贺活动,美食是当天不必可少的。

北方的水饺、山东滕州的羊肉汤、江南的赤豆糯米饭、宁波的番薯汤果、台湾的九层糯糕、浙江台州的擂圆、苏州的冬酿米酒、闽浙等地的麻糍、合肥的冬至面、闽南潮汕等地的汤圆等等美食,都让冬至充满了热气腾腾的香甜味,哪个吃货不想一一尝个遍呢!?

1北方:饺子

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属饺子了,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2南方:汤圆

而南方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团圆的概念根植人心,由此衍生了重要的节气食物:汤圆。

冬至节气数九歌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盛行,至今民间还流行着各种版本的数九歌:

北方地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地区:

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

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

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冬至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如果在冬天被寒邪所伤,来年春天容易生病。所以冬天重视身体的养护,对于接下来一年里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那冬季要怎么调养呢?

1冬至防寒

三九寒天,阴寒天气最盛之时,阳气易为寒邪所伤,因此要增衣御寒,保暖护阳。

尤其注意对头、背、足的保暖。外出穿戴帽子、围脖、背心、护膝能挡风御寒,防止寒气伤体内正气。

2冬至起居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所以,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

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3冬至食补

冬季寒冷,应去寒就温,顺时养生。在饮食上应以温热的食物为主,如糯米、板栗、大枣、杏仁、核桃仁、香菜、韭菜、南瓜、葱、生姜、大蒜等,少食寒凉生冷,以保护身体的阳气。

进补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宜太过,结合自己的体质状态和平时的饮食习惯恰当进补。

多吃一些润肺、滋阴、补液、生津的水果,蔬菜,豆类等,如西红柿、柑桔、梨、萝卜、大枣、芝麻、银耳、莲子、蜂蜜、红豆等。少吃辛辣食品,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4冬至运动

冬季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防运动损伤。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运动有度,避免大汗淋漓,锻炼后及时擦干汗液,着干燥衣物。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冬至节气,一躲二养三补四防法

1“躲”

冬至前后养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寒的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提高警惕。

1、躲:暴饮暴食,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2、躲:寒冷,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3、躲:大汗,道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4、躲:是非,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建议: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

2“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至后养生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保养精气,做到养精蓄锐,有益于防治疾病。

冬至养生应以静为主,切忌过于运动出汗,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建议: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还可以通过午饭后适当打盹、多晒太阳、泡脚、天灸、膏方等方式,更好地养生。

3“补”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

生冷少食、燥热不宜,滋阴潜阳的食物最为上等。

建议: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4“防”

1、防流感流感,病毒拥有惊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

2、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心脑血管患者天冷时不要去晨练。

3、定期复诊,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

4、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冬至养阳,日常生活三件事

1冬至泡脚

脚暖一身热。冬至后,坚持泡脚是一种很好的养阳方式。人们常把脚称为“人之根本”,正因为脚是三阴经交汇的地方,冬至泡脚能起到暖脚暖身、保健的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主张简单的泡脚养阳,无需过于讲究泡脚的与原料与方式。从原料上说,简单的艾草和生姜,一起熬水,去渣取液,再稍微加一小勺食盐,就是最好的泡脚养阳方式。通过温养足少阴肾经,疏通经络与气血,对养阳是很有帮助的。

2冬至晒背

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鼓舞正气,防病祛邪。

从中医角度,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人体的阳经经过背部汇聚于头部,而风寒之邪易袭阳位,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

时间:选择上午9点至10点为宜。

这一时段阳光中的紫外线偏低,也可以在傍晚夕阳快落山之前,此时间段阳光温和,晒后背在40-60分钟左右为宜,出少量汗、微微困倦效果最佳。

3冬至艾灸

冬至是一个阴阳转折时期,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这就是“阴极而生阳”。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

万病皆损于阳气,而冬至初生的阳气显得很是宝贵,需得以艾灸而锁阳气。

艾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是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扶正祛邪的一种自然疗法。在冬至这个寒冷的节气里,艾灸能够帮助我们温暖身体,增强免疫力。

下面是冬至养生艾灸穴位分享,供大家参考。

1、关元穴: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关元穴乃人身元阴元阳关藏之处,艾灸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温补元阳,强身固体作用。

2、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气海穴乃先天元气汇聚之处,艾灸气海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的作用。

3、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在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阳池穴乃“三焦经源”,艾灸阳池穴具有生发阳气、沟通表里、疏调三焦的作用。

4、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乃人体重要养生穴,艾灸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

冬至虽为阴气极盛之时,但此时也是阳气初生之时,保护好人体阳气,使人体精气气充足,才能祛病延年,请大家务必注意。

冬至,过一段静心养气的日子

1冬至大如年,睡觉大过天

睡要睡好冬至夜,玩要玩好夏至天。

节气是一个坎,天地间有变,体弱的人会感觉不舒服,病弱的人,特别容易在节气的时候,挺不过去。因此,大节气,要从节气前一天开始养。

你可能听说过,抽烟,喝酒也长命百岁的人,(当然并不提倡,只是举例),但是你一定没听说过天天熬夜也会长寿的人,熬夜,对身体真的很伤很伤。

冬至别辜负老天的恩赐,早点睡觉。

亥时(21~23点)上床,子时(23~次日1点)深睡,如此阳气入阴,与一阳相合,便得一刻千金的好睡眠。

连续3天,深睡饱眠,让身体平安地度过阴阳转换的时刻。

睡前可以做做还阳卧。

睡觉时,身体自然平躺,髋关节放松,腿似环,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最好直对着会阴(如果能顶着会阴最好)两手心放于大腿根部附近,掌心向着腹部。

保持还阳卧15分钟后,再伸直腿,就很容易睡着。单独做还阳卧,因为姿势比较较劲,抻筋,很难放松下来,不容易睡着,但是好处是这个姿势会把气血往下引,我们平时想的太多,气血能量都在脑子这里,自然睡不着。

还阳卧的姿势,手放在肚脐处,两脚也相对。渐渐会感觉手心肚皮发热,脚心发热。但是大腿内侧很难放松,不要着急,保持15分钟左右,自然伸直大腿,这时候很快便会睡着啦。

用这3天,深沉充实的睡眠,让身体厚积薄发。

2冬至前后避开它,一个冬天不生病

冬至前后,有一种很可怕的东东,会不定时出没,那就是,风。避开他的物理攻击和魔法攻击,整个冬天都不容易生病。

避风是非常重要的。

神仙也怕脑后风,风者,百病之始也。

防范简单的风寒,相对容易。

降温的时候,几个穴位集中的关键部位穿暖了就行。

后脖颈:围巾,一定要多绕几绕,整个后脑,后颈都保护到,这是帽子和衣服之间的薄弱之地。

腰腹:艾绒肚兜,贴身背心。

膝盖,脚和脚踝:护膝,长筒靴,高腰袜子,厚底鞋子。

防风寒好办,冬至前后,更需要防范的,是“虚风”。

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圣人躲避风,需要像躲避射来的箭矢与投来的石块一样。这里的风说的可不是普通的风,而是在八个重要的节气前后,刮起来的虚风。

八个重要的节气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什么是虚风呢?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可以说,虚风,就是一种不那么正经的风。

对冬至来说呢,正常的风向,是西北风,寒冷而正经。而不正经的风呢,就是从南方或者东南方吹来的风,也就是虚风。

那么多大的风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呢?5级。《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居五宫之日,疾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

所以我们要躲避的就是这种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之风。起码为5级以上的风。

也就是说:在冬至当天和前后一天,如果发现5级以及更大的风,而且风向是南风或东南风。这种风主伤害,如果再逢人之虚,轻则感冒,重则大病。就算是身体健康,受了这个风都有可能给健康埋下隐患。

这三天(冬至前,冬至当天,冬至后一天)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这个冬季很多疾病都会避免于无形。

冬至,能不出门,就不要出门。本来冬至就应静养。

实在要出门的话:

1、尽量不要在户外停留,穿好防风的衣服 ;

2、头颈部重点防护:围巾、帽子;

3、不要出汗,如果出汗的话,更要注意避风;

4、如果是体弱的人,无论刮不刮风,都在家休息为好。

穿好防风的衣服,戴好围脖,别着凉,别着慌,早做准备,欣然前往。

3敲敲胆经,帮助生发

冬至一阳升,阳气生发的日子,冬至前后,多敲胆经,手动帮助阳气更好的生发。

方法:找到大腿外侧裤缝的位置,手握空拳,稍稍用力,自上而下地敲10分钟,从大腿敲到膝盖,最好是在上午的阳光底下,敲至身体发热。胆主升阳,这个时候,敲敲胆经,帮助气血更好的萌发。

整个冬至节气都很适合敲胆经,冬天进补多,如果身体的经络不通,相当于身体里的河流不够顺畅,那么进补来很容易上火。多敲敲胆经,让经络畅通,吃进来的食物才会更好的变成气血。而不是气有余便是火的火气,扰乱身体。

最后,在数九寒天里,愿你,饮下最温柔的一杯暖,把这个冬天过得热气腾腾。

惟愿,所有的善良,都被珍惜,所有的美好,都不被辜负。

愿你所有期待,都如约而来。

愿你的世界阳光温柔,希望在这个冬天,你能收获温暖与感动,与这世界温柔相拥。

0 阅读:11

楚然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