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罗定蔡廷锴故居后,就惦记着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这天在老朋友的陪同下来到了沙河顶。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俗称十九路军坟场,是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由十九路军主要将领发起并筹建,得到了社会各界主要是爱国华侨捐资,由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并监造,于1933年建成,主体建筑均用花岗石砌筑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特色的陵园。
十九路军是日本入侵中国后,第一支正面抗日的正规军队。
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万余人的兵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轻而易举的占领了东三省。
尝到甜头的日军,于1932年1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妄图复制“九一八事变”的成果。然而这次他们的对手是驻守上海的他们始料未及的粤军—十九路军。
十九路军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国民政府的撤退命令,毫不犹豫的奋起反击,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就此打响。
他们和之后到达增援的张治中第五军,共计4万余人,他们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面对近10万装备精良的日军,还有飞机大炮不间断的狂轰滥炸,与日寇血战,历时33天,激战100多次,打得日军4易主帅,始终无法占领上海,粉碎了日军“四小时占领上海”的狂言,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淞沪抗战在上海,而纪念陵园却建在广州,是因为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组建于1920年底,大部分由广东籍人士组成,总指挥蒋光鼐是广东东莞人,军长蔡廷锴是广东罗定人,所以在先烈中路和水荫路交汇处,建了这座雄伟的专属于十九路军英魂的凯旋门。凯旋门中间是一个圆拱门,门楼正面上端镌刻着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则镌刻着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题写“碧血丹心”。
凯旋门是希望在淞沪抗战阵亡的将士英魂荣归故里,得到世人的崇敬与缅怀。
整个纪念陵园由凯旋门、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和先烈纪念碑等组成。
中轴线的最北端竖立着19.2米高的先烈纪念碑,犹如宝剑出鞘,是陵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
纪念碑上有一立体方形的花岗岩石底座,其上竖立一个威武雄壮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在塑像前的正面台阶,则卧伏着2对铜狮,还有8个铜铸立鼎,寓意着“一•二八”——淞沪抗战开战日。
纪念碑由李济深题字。
纪念碑两侧分别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立法院长胡汉民撰写的碑文。
陵园中间的英名碑,四面刻着1983位阵亡将士英名的题名碑。
南端抗日亭,为淞沪警备司令戴戟题字。
西边的战士墓,李济深题字,墓碑前左右两边有190座水泥棺。
东北的将士墓,蔡廷锴题字。墓前整齐排列着182个石棺,墓的后方是蔡廷锴亲自撰文的《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
陵园除了安葬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外,指挥淞沪抗战的三位将军,去世后也先后迁葬这里,和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长眠在一起。
陵园中的雕塑,栩栩如生,将那段峥嵘岁月展现在世人面前,眼前仿佛看到90万粤军义无反顾的奔赴全国抗日战场,多少忠魂葬他乡,广东家家户户挂白绫。直到今日,广东还有很多地方,门口贴的对联上面留有小段留白,也叫白头联,就是为了纪念抗日战死沙场的粤军将士。
铁血粤军,抗日忠魂,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