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合作,利用自愈合大孔微球(Cap)装载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获得了一系列可在眼内缓释外泌体的创新剂型,为治疗慢性眼底病带来新思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近年来,细胞疗法在眼科疾病治疗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然而,该创新疗法仍存在体内细胞存活率低、病理环境下细胞表型不稳定、细胞产品保存条件苛刻等一系列难题。
已有研究表明,旁分泌是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科研人员开始思考利用Exo等更为稳定的细胞分泌成分作为药效组分,对眼部相关疾病进行治疗,特别是临床上常见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研究人员首先基于独创的Cap负载Exo构建了ExoCap体系,可以在尺寸、内部结构、分泌行为等方面实现对功能性细胞的模拟;当在玻璃体腔内注射后,ExoCap可以在眼内向下沉降并滞留于玻璃体腔底部,避免了活细胞注射后悬浮于玻璃体腔而影响视线的问题。ExoCap还可进一步缓慢降解并持续释放其内部装载的活性外泌体,有利于长期发挥药效。
研究人员认为,鉴于该体系构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治疗需求负载不同细胞来源的Exo。研究人员表示,该成果仍属于动物水平的临床前研究,实际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他们正在按照相关要求合作推进临床个体化治疗的研究。(甘晓)
《医学科学报》 (2023-11-10 第6版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