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罕见选择坐南朝北,背后有什么寓意?

商贤老侯 2024-02-07 09:48:03
毛主席纪念堂罕见选择坐南朝北,背后有什么寓意?

197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阴霾的一段岁月。

在短短的9个月内,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毛泽东主席相继离世,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集体的逝去让整个中华儿女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之中。

毛主席辞世后,中共中央应广泛人民呼声,决定在北京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将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在水晶棺内,供后人瞻仰。

在多次比对和深入研讨后,最终确定主席纪念堂选址于天安门广场,这其中蕴含着何种深意?

与传统建筑南北朝向不同,主席纪念堂的正门选择朝北开设,这又寓意着什么呢?

选址天安门广场 1976年9月14日,北京、天津、上海等八个省市的建筑专家齐聚北京前门饭店,受中央计委邀请,他们的任务是为毛主席的遗体安葬和建筑选址提供方案。

专家们在参加毛主席的追悼大会后,一致决定设计主席的陵墓,他们辛勤工作日夜,提出了30多个方案。

然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否决了这一构想,并明确反对与封建时代“通过陵墓彰显统治者地位”的理念。

因此,有人提出效仿北京大学斯诺墓,寻找一处风景秀丽之地,为主席竖立一座纪念碑。

然而,这一提议立即被否定,因为已经决定主席的遗体不安葬,而急需的是一座供后人瞻仰和祭奠的建筑。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纪念堂”方案应运而生。

这座庄严肃穆的纪念堂,既能显现主席的崇高伟大,又能让后人近距离瞻仰主席的容颜。

因此,为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和建造成为建筑专家们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专家组最初的设想是:毛主席毕生操劳,纪念堂应建于风景优美的山水之地,让主席在此安息,提出了“水上日出”的设计方案。

然而,选址人员走遍了北京的各处,却未找到一处能完美展现“浩荡碧波、霞光万顷,红日跃升、光芒万丈”景象的地点。

就连北京最著名的山水胜地昆明湖、中南海也难以满足这一理想。

在面临困境之际,专家组推陈出新,提出了“山顶红星”的构想:将纪念堂建于一处山峰之巅,满山花开、苍松翠柏,犹如一颗红星永远照亮中国未来的征程。

选址人员展开新一轮考察,然而结果却并未如人所愿。

香山、玉泉山、景山,这些风景胜地固然美丽,但总觉得不够引人入胜。

况且,将纪念堂建在偏远幽静的山巅,并不利于后人的瞻仰。

再经深思熟虑,众人一致认为最佳的选择是将主席安放在人民之间,这必定也是主席最期望的。

基于这一原则,专家们最终确定了四个可行的选址方案,其中三个与天安门有关。这并非无缘无故,天安门是北京的象征,也是全北京最热闹的地方。

第一处选址设在天安门前,类似于苏联人在红场旁边建立列宁墓的做法。

第二个方案是在天安门的北面,原来的端门位置。

这个位置宽敞,前面是天安门,后面是午门,东西连接中山公园和文化宫。

在天安门广场举办集会或检阅活动时,有一种毛主席在一侧引导后人前进的亲切感。

第三个方案是将主席的遗体安置在香山公园。

香山是毛主席解放战争后期的指挥所,也是主席最钟爱的住所。

在半山腰的玉花山庄建造纪念堂,可以俯瞰整个北京城。

最后一个选址位于天安门广场纪念碑的南侧,这是中国的政治核心,群众来到天安门参加集会就仿佛置身于毛主席身旁,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充分讨论,中共中央最终敲定了第四种选址方案。

在天安门前兴建纪念堂可能影响到天安门的雄伟景观,而且金水桥以北的空间也相对狭窄,可能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虽然在天安门北面建设也是一种选择,但这样一来,故宫午门就必须被拆除,第二个方案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香山公园虽然是一个理想的选址,得到了专家们的推崇,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也违反了“将主席安卧在人民群众中间”的原则。

选址在纪念碑南侧可能面临“纪念堂朝向不好处理”的问题,甚至可能违背坐北朝南的建筑传统,但与前面几个地点相比,最后一种方案显然缺点较少,而且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在11月6日,毛主席纪念堂选址方案终于得以敲定。

然而,具体的位置和规模仍未确定。

专家组迅速提出三种可行的方案:

一、毛主席纪念堂紧邻纪念碑,使两者相辅相成。

然而,这样的建筑方式可能使两者融为一体,原有的独立意义可能会受到削弱。

二、纪念堂建在接近正阳门的位置,但正阳门高达42米,可能在气势上超过纪念堂,显得不太协调。

三、直接拆除正阳门,由纪念堂取而代之。

虽然这样可以使纪念堂以纪念碑为中心,与天安门南北形成对称布局,但这一方案可能严重影响纪念堂南侧的交通。

经过反复测量,最终确定纪念堂的位置位于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间。

为何选择坐南朝北的方向呢?

三天后,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由北京市建委牵头筹建,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主导工程建设。

在11月24日的下午,天安门广场的工地上竖立起了一尊巨大的毛主席全身雕像,上面鲜明地刻着一行字:毛主席纪念堂奠基。

各类施工机械,如大型推土机、打桩机、吊车等,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各个工程点。

总理谷牧、北京建委、解放军指战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共计8000余人齐聚施工现场,共同见证了主席纪念堂的奠基典礼。

下午三时左右,中共中央主席、政治局委员华国锋发表了奠基讲话,紧接着,北京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的工人们以有力的步伐来到天安门城楼前。

代表所有工程人员向毛主席宣誓后,纪念堂建设工程正式展开,如火如荼。

从这一刻开始,纪念堂的建设工地在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昼夜不停地忙碌着,所有人都不辞劳苦。

到了1977年5月4日,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这座纪念堂建筑完工,所有建筑标准和规格均达到当时国内最高水准。

纪念堂的形状呈现出一个长宽各为105.5米的正方形,高33.6米,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巧妙地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

对称的建筑形式给人一种稳重平衡的感觉,美学效果和谐一致。

这座仅有两层的建筑与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相隔不远,高度相当,色调相近,风格相得益彰,完美地融入了原本的天安门建筑群。

纵观全局,纪念堂的布局极其整齐规范,既符合中国建筑学传统,又展现了挺拔有力的特色。南北各设三座大门,简洁通畅的路线为观众提供便捷的入馆和瞻仰体验,完美契合了纪念堂建造时制定的原则。

关于毛主席纪念堂,有一点让人感到有些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它的正门选择了北面,打破了坐北朝南的传统惯例。

事实上,在专家组和工程组初次选址时,他们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坐南朝北虽然违反了传统,而且当群众集结在天安门广场时,将会背对着纪念堂的正门,看上去或许有些不协调。

但是,坐南朝北并非毛主席纪念堂首次采取的朝向。毛主席纪念堂旁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样也采用了这一朝向,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在五十年代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兴建委员会曾多次征求社会各界对“碑面朝向”的意见。最初的设计中,南面被设为正面,但由于纪念碑与天安门城楼南北相对,若让纪念碑正面朝南,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活动时,就只能看到碑的背面,这并不理想。

因此,工程队决定将纪念碑上毛主席所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面朝北侧,作为其正面。

此外,纪念碑朝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天安门中轴线的对齐和长安街的贯通有关。

中轴线从永定门开始,经过正阳门、中华门直至天安门,南北贯通。古代官员上朝时都要沿着这条路线走。

然而,自清朝灭亡后,天安门前的长安门逐渐对百姓开放,整个长安街变得通行无阻。

新中国成立后,正阳门箭楼和前门被关闭,原来的南北通道被切断,长安街变成了主要道路。

人民英雄纪念碑打破了坐北朝南的传统,寓意着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扭转乾坤、翻身做主人。

因此,毛主席纪念堂也选择了与纪念碑相同的朝向,背后同样彰显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逆转乾坤的涵义。

纪念堂的朝向问题解决了,但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时,人民群众背朝纪念堂的困扰依然存在。为了规避这一不利情况,纪念堂设计组提出了一项创意:通过将纪念堂庭院的东西两侧收紧、减少绿化带,同时扩大两侧广场的面积,实现了纪念堂东西南北都有足够的空间供人站立。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将会在集会时呈现出将毛主席环绕在中间的场景,背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977年8月18日,毛主席的水晶棺被安放进纪念堂,两天后主席的遗体也被迁至此地。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前,纪念堂的主体建筑、内外装修以及设备安装全部完成。

进入纪念堂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国锋主席亲笔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几个大字。顺着往南走,依次是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

北大厅作为纪念活动场所,其天花板装饰着110盏葵花灯,四角矗立着四根红大理石方柱,柱子顶端嵌有和田白玉石。地面由灰大理石铺设,覆盖着一层红色绒毯。大厅正中央摆放着主席的汉白玉雕像,由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雕塑工作者共同制作完成。

北大厅两侧的雕像名为“丰功伟绩”,在毛主席浮雕像下方,共刻有36位革命先辈的形象。而南大厅的雕像主题为“继承遗志”,展现了海陆空三军守卫边疆、革命老干部教导青少年、少数民族宣传员、各族人民共同为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场面。这两组雕塑是由全国100多位雕塑家耗时7个月创作完成。

踏入纪念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国锋主席亲笔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庄重大字。

深入内部,自北至南依次为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

北大厅作为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天花板点缀着110盏葵花灯,四角耸立着红大理石方柱,柱顶嵌入和田白玉石。

地面由灰大理石精心铺设,覆盖一层红色绒毯。

正中央陈列着主席的汉白玉雕像,这座雕像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雕塑工匠的智慧和心血。

在接到塑造毛主席雕像的任务后,雕塑家们提出了百余种设计方案,有展示主席站立姿态的,有穿军大衣向前挥手的,也有安坐椅子上的设计。

在经过层层遴选后,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成功入围,他的设计稿中,毛主席呈坐在沙发上的姿态,左腿翘、右腿挺,生动地表现出主席亲切、慈祥、潇洒、自然的神态。

方案敲定后,北京房山紧接着接到了为主席塑像开采1500立方米汉白玉石的任务。尽管房山过去每年的汉白玉开采量仅有2000立方米,但现在要求在4个月内完成1500立方米的开采任务,任务量之巨可见一斑。

然而,涉及到毛主席塑像,全房山的人们都展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开采工、农民、解放军战士日夜努力工作,共同挖掘了48000立方米的土层和4600立方米的石块,最终如期完成了任务。

运抵天安门广场的汉白玉得以完美利用,叶毓山等雕塑家精心打磨,终成了一尊神采奕奕、光辉灿烂的毛主席塑像。

毛主席塑像的背后,则悬挂着一副宏伟的《祖国大地》绒绣。这幅长达24米、高7米的绒绣作品,描绘着祖国山河大地的宏伟景象。画面展现出中华大地晨曦微露、烟雾袅袅的场景,两条万里江河横亘在画面中央,蜿蜒流淌至地平线尽头。近处山峦起伏,飞泉瀑布、奇山怪石点缀其间,呈现出雄浑明朗的画面。观赏者在这壮观景象前,无不感受到心潮澎湃、胸襟畅开,脑海中涌现出毛主席指点江山、逆转乾坤的豪迈形象。

这令人感动至深的绒绣作品同样是众人的集体心血结晶。接到任务后,所有参与者心头涌现着毛主席那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崇高理念。

因此,便产生了《祖国大地》这一杰作,然而此时的作品仅处于油画状态,随后山东烟台绒绣厂接手了后续的刺绣任务。

在层层筛选后,43名技艺高超的女工娴熟地接手了这项巨幅绒绣的创作任务。

这43双巧手齐心协力、一致步调,一边观赏油画一边飞针走线,将对主席的崇敬之情一针一线地绣进了壮丽的山河之中。

烟台绒绣厂过去使用的丝绒颜色最多不过300多种,而《祖国山河》却涵盖了1200多种颜色,女工们还首次使用了金线和彩线,这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加光辉灿烂。

在经过68个日夜的奋战后,43位女工用掉了500多斤丝绒,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件作品,并亲自将其运送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穿过北大厅,便进入了瞻仰厅。

厅中央陈设着一座黑色花岗石底座的水晶棺,四周则盛开着鲜花。

在水晶棺内,毛主席安详地仰卧其中,犹如一位安睡的长者。

抬头仰望,瞻仰厅正面墙上嵌有“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永垂不朽”几个大字。

从瞻仰厅走出,便是南大厅,厅内以15盏三组葵花灯、朱红色地毯进行装饰。

在最显眼的北面墙上,刻有毛主席的手迹《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步入南大厅上二楼,便进入了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革命功绩的陈列室。

这是后人举行纪念活动、缅怀瞻仰革命领袖的重要场所。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的竣工典礼在北大厅隆重举行。

伴随着激昂的《东方红》音乐,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共领导人相继来到主席坐像前,向毛主席敬献花圈。

典礼在庄严的氛围中,全场肃立进行默哀。

随后,一曲雄壮的《国际歌》奏响,典礼缓缓落下帷幕,人们纷纷步入瞻仰厅,凝视毛主席的遗容,向这位新中国的奠基人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

在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陪同下,社会各界代表以及首都群众依次进入瞻仰厅。

而后,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百姓也踏足北京,只为了远道而来,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据统计,毛主席纪念堂自竣工以来,吸引了超过两亿人次的国内外访客前来瞻仰。

结语

一座纪念堂的兴建,涉及到所有中华儿女的情感,因此,不论是选址、设计构想,还是大门的面向和内部的陈设,都蕴含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深思熟虑。

然而,对于这位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伟大领袖而言,一座纪念堂显然难以完全表达其卓越功绩和伟大精神。

作为后来者的我们虽未能亲身参与纪念堂的兴建过程,但时刻铭记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正是对先辈最深沉的敬意和怀念。

6 阅读: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