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底,我再次游览佛山雷岗公园时,看到一种三米多高,非常茂密的大灌木,它的花怪模怪样,都是红色的长管儿,扎堆地开在不断分叉的枝头上。看单朵的花,像红爆竹,看一堆儿花,像红珊瑚。它的花枝、叶柄、叶芽和新叶基部也是红色的,只是带一点儿紫头儿,让整个花丛都带上了红晕。



花丛下面有说明标牌,说它是长隔木Hamelia patens。标牌介绍说,长隔木是茜草科长隔木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植株高2~3米,分枝能力强,树冠广圆形。茎粗壮,红色至黑褐色。叶四枚轮生,长披针形,长15~17厘米,宽5~6厘米,纸质,腹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叶面较粗糙,全缘。花期5-10月,果期7-9月。生长非常快,便于修剪,观赏价值非常高,所以,在南方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为极佳的园林配植树种。




199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每七十一卷第一分册收载本植物,说它原产巴拉圭等拉丁美洲各国,我国南部和西南部有栽培。





关于长隔木引入中国的情况,我在《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修订版》(1982年出版)中发现了线索,书中说:“Hamelia Jacq. 长隔木属,茜草科,40种,分布于中、南美洲,我国引入有长隔木H.patens Hance 1种,栽培于华南植物园内。”

知道了中国最初引入长隔木的是华南植物园,我便查了一下1959年10月出版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名录》,果然有记载,其本园編号为0038,中名为希茉莉,学名为Hamelia patens Jack,来源地点为广州。

该《名录》收载的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筹建以来所引种栽培的植物,而该园建于1954年(其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的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所以可以确定,长隔木引种于1954年至1959年这段时间,如果编号是按引种先后排序,那它就在这段时间的前期。

虽然《中国植物志》中本植物的中文名字是“长隔木”,但华南植物园官网在介绍本植物时仍沿用《名录》中的“希茉莉”。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官网在介绍本植物时,用的中文名字则是“希美莉”。




1984年台湾出版的《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介绍并解释了本植物的一些中文名字,说它的中名是哈眠树,是以属名特征代表名之,以属名音译缩称之。说它的园艺名为醉娇花,是以花株性状形象名之,出自《台湾外来观赏植物名录》。别名为希美利,似以属名Hamelia音称之,出自《香港植物名录》。书中还提到,本植物于1967年由張碁祥氏由香港引入台湾。

“希茉莉”、“希美莉”与《香港植物名录》中的“希美利”很相近,似乎都是音译,不知它们是什么关系,有无互相参考。台湾的长隔木是从香港引入的,大陆的从何处引入,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果也与香港有关,那名字相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至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修订版》中“长隔木”名字的由来,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猜测着和本植物的形态有关,但看不出是哪一部分。有知情者,务请告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