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中旬,我在佛山雷岗公园、万达四季花城还看到了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它的花与刺桐的花一样,也是旗瓣明显,但显得更为宽厚,且瓣尖儿的朝向与刺桐相反,刺桐的旗瓣都像火苗,瓣尖儿朝上,而鸡冠刺桐的旗瓣都像吐着的大舌头,瓣尖儿朝下。另外鸡冠刺桐的翼瓣比刺桐还要短小,基本藏到了花萼之中,难以看到。


鸡冠刺桐的旗瓣鲜红宽厚,有鸡冠的质感,但样子并不像鸡冠。那它为什么叫“鸡冠刺桐”呢,可能是台湾引入时直译了它的学名Erythrina crista-galli,在拉丁文中Erythrina意为刺桐属,crista-galli意为公鸡的冠。那它原来的中文名字呢?没有,因为它是外来植物。


《中国植物志》说,鸡冠刺桐原产巴西。我国台湾、云南西双版纳有栽培,可供庭园观赏。“鸡冠刺桐”之名出自《台湾植物志》。

据华南植物园官网的文章介绍,鸡冠刺桐还有一个名字叫“美丽刺桐”。这个名字什么人起的也不知道,感觉起得也一般般,没啥特点。


关于鸡冠刺桐引入中国的时间,没有找到具体资料。1959年出版的《上海植物名录》收载了Erythrina crista-galli,并标明用途为“观赏”。由此可以断定,上海最迟于1959年已引入鸡冠刺桐。不过那时上海不叫鸡冠刺桐,而叫“鸡冠豆”,因为《上海植物名录》收载时的中文名字就是鸡冠豆。

鸡冠刺桐属于豆科,就叫“鸡冠豆”,上海和台湾起名的思路差不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