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下旬,我游览了佛山仁寿寺。在寺中看到了九里香。这种花我认识,2016年在北京回龙观的鑫地市场花店我看过,开五瓣的小白花,样子很像我养的金橘(金柑)。老板说,它是南方的植物,北方只能盆栽在室内过冬。感觉它的性情也和金橘差不多。

我在仁寿寺看到的这棵,也是盆栽,但盆很大,植株长到了一人多高。它和许多盆景放在了一起,看来僧人也把视为盆景了。据说,九时香是制作岭南盆景的首选树种。


《中国植物志》说,九里香 Murraya exotica 是小乔木,高可达8米。多用作围篱材料,或作花圃及宾馆的点缀品,亦作盆景材料。它是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产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五省区南部。



都能长到8米了,还作盆景材料或宾馆点缀品,也算是大丈夫能伸能屈。不过要注意,《中国药典》确认九里香有“小毒”,我们不管给它派什么用场,都要注意安全。


另外,还要提醒一下,原来同科同属的千里香 Murraya paniculata,现已并入九里香 Murraya exotica。二者非常相似,只是叶子稍有差别,九里香大肚在上边,千里香大肚在下边。


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最早记载了九里香:“九里香,木本。叶细如黄杨,花成艽,色白,有香甚烈。又有七里香,叶稍大,其木皆不易长。广人多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盘盂之玩,有寿数百年者。予诗:‘风俗家家九里香’。”

成书于清康熙末年的《生草药性备要》最早作为药物记载了千里香:“千里香,味辛,性温。止痛,消肿毒,通窍。能止疮痒,去皮风,杀螆疥。叶圆,如指头大;其藤,生真香异味。又名满山香。”


《广东新语》的作者屈大均和《生草药性备要》的作者何谏都是广东人,他们几乎同时从不同角度记载下了自己家乡的植物。我既然来到了两位作者的老家,再看盆栽就没啥意思,怎么也得看自然环境下生长的了。没想到第二天我游览佛山祖庙时,就看到了。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其主殿紫霄宫的南边,灵应祠前殿与灵应牌坊之间,建有锦香池。该池开凿于明正德八年,原为土池,清雍正年间将池四周改为石砌并加栏杆。池内东西各有一座六边形石砌花台,花台中各栽一棵“九里香”。因九里香开花时香满池、院,故此池得名锦香池。据 2011年出版的《佛山市志》1979-2002第2册介绍,池中九里香已有500年以上的树龄。树边上的说明标牌说得更为具体,说是已有510年历史(立标牌时间为2015年)。




我很想体会一下锦香池边九里香“香九里”的感受,可惜树上只有花苞,没有开放的。同处佛山,为什么仁寿寺的开了很多,而祖庙的却没开一朵呢?我也想不出其中的原因。

关于九里香到底有多香,我们不妨看看《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提到的它的异名:五里香、七里香、十里香、满山香、过山香、千里香、万里香,那是香气越飘越远,要香满地球,冲向宇宙了。

这些名字无疑是夸张的,因为我多次看到开花的九里香(后来还在新加坡、厦门看到),从未闻到过很强烈的香味。我怀疑我的嗅觉不敏感,可我家养的巴西木开花时,我被熏得都睡不着觉,嗅觉挺灵的啊。



集美学村
有园艺爱好者实测,一株冠幅3米的九里香,在无风晴天的状态下,香味最远能被感知的距离约为12米,有风会更远一些。看来,我的感觉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