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重启对欧关税战,将跨大西洋关系推向冰点。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近日发文直言"欧洲不愿再做美国附庸",而中国正成为稳定欧洲的关键力量。这场地缘政治变局中,中欧关系的走向牵动全球格局。
美欧矛盾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全面爆发。3月6日生效的《美国竞争法案》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直接影响欧洲每年320亿美元出口。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测算,此举将导致大众、宝马等企业北美业务利润缩水18%。更令欧洲寒心的是,美国绕过北约与俄罗斯密谈乌克兰问题,法德领导人直到协议草案曝光才获知内容。
中国的战略定力在此背景下愈发凸显。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达成重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的共识。该协定若落地,可释放中欧服务贸易领域1.2万亿美元潜力。空客公司随即宣布将在天津增设第二条A320生产线,预计2027年实现月产12架目标,这是欧洲产业界用脚投票的最佳例证。
中欧经贸纽带的韧性经受住了考验。尽管欧盟去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但中欧贸易额仍逆势增长2.3%,达8560亿欧元。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投资百亿欧元的一体化基地提前投产,其CEO薄睦乐坦言:"中国市场的确定性与欧洲的政策波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务实合作正在消解部分欧洲政客的意识形态偏见。
安全自主成为欧洲的战略痛点。法国牵头组建的"欧洲军"计划获得14国响应,其"未来空战系统"研发投入增至800亿欧元,明确排除美国军工企业参与。德国更是在对美F-35采购案中附加严苛条件,要求必须开放火控系统源代码。这些举动标志着欧洲防务自主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国政府的立场始终清晰连贯。新任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卢沙野在布鲁塞尔明确表示:"中国乐见强大自主的欧洲,这符合多极化世界发展趋势。"这种超越传统地缘博弈的视野,与美式"非友即敌"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欧盟对外行动署内部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对欧政策展现出"罕见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历史经验为欧洲提供镜鉴。2018年特朗普发动对欧贸易战时,中欧携手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共同向WTO提交改革方案。如今面对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欧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领域的合作空间不断扩大。荷兰ASML公司顶住压力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正是市场规律战胜政治操弄的明证。
欧洲的觉醒或将重塑世界格局。当冯德莱恩公开表示"中欧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伙伴"时,德国总理舒尔茨正率12家隐形冠军企业访华,在氢能、人工智能领域签署47项合作协议。这种政策调整虽显迟滞,但预示着欧洲战略界开始正视现实:在单极霸权衰落的时代,独立自主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