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盟27国防长在布鲁塞尔密谋组建"乌克兰志愿军"时,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下的三原则犹如一盆冰水。7月2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在安理会维和行动公开辩论会上,用"当事方同意、中立、非自卫不使用武力"三大铁律,为后俄乌时代的维和行动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
这场维和规则之争的导火索,是欧盟试图绕开联合国框架组建所谓"自愿联盟"。根据《金融时报》获得的内部文件,该计划拟在俄乌停火后部署5万人规模的部队,其中2.4万战斗人员由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提供。这个明显倾向乌克兰的方案,遭到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强烈反对:"这不过是北约东扩的变种"。
中国此时亮出的三原则精准刺中欧盟方案要害。首先,俄方已明确拒绝第三方军事存在,欧盟强行部署将违反"当事方同意"原则。其次,计划中部队指挥官来自北约国家,违背维和行动中立性。更致命的是,欧盟草案中"必要时可先发制人"条款,直接踩踏"非自卫不使用武力"红线。这三个维度形成的制度防火墙,让欧盟的"志愿军"计划尚未出世便胎死腹中。
这场规则博弈背后,是2014年《明斯克协议》的惨痛教训。当年欧安组织派遣的维和团,因未能保持中立导致协议破产。俄外交部解密档案显示,法国军官曾向乌军提供顿巴斯民兵的布防情报。这种前车之鉴,使得莫斯科此次坚决要求联合国主导维和行动。
中国方案获得俄美罕见共识。俄罗斯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表态支持"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问题",而美国务院发言人米勒也承认"任何维和行动都需要安理会授权"。这种微妙变化,反映出中国提出的三原则实际上为各方搭建了谈判台阶——既保障俄方安全关切,又维护联合国权威,同时给欧盟保留了参与空间。
当前全球43项维和行动中,有26项陷入"授权模糊"困境。中国此时强化维和规则,恰逢联合国维和预算遭遇27国拖欠的关键时刻。据安理会报告显示,2023年维和行动经费缺口已达23亿美元,而欧盟"志愿军"单日耗资就高达3800万美元。这种对比凸显出中国方案的现实价值:用制度约束替代军事对抗,以多边合作取代集团政治。
当德国防长皮斯托留斯仍在鼓吹"欧洲必须展现军事决心"时,安理会已用掌声通过中国提出的维和改革路线图。这场没有硝烟的规则之战证明: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制度性权力比军事投射更具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