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德媒援引匿名"欧盟外交人士"爆料,宣称中欧正秘密协商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该报道迅速被法国BFM电视台、意大利《晚邮报》等媒体接力传播,均刻意模糊消息源并强调"中国可能出动工兵部队"。这种操作手法被国际观察家视为典型认知战模板——通过真假混杂的信息设置议程,将北约军事干预包装成"国际维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4小时内连续三次回应,从"纯属虚假信息"到"反对私相授受",再到反问"谁见过邀请函",用外交辞令中的最高规格否定彻底终结谣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同步阐明立场,强调任何维和行动必须符合当事国同意、中立性、非武力三项原则,直指欧洲方案的合法性缺陷。
这场舆论风波的深层,折射出欧洲在俄乌问题上的多重困境。法国总统马克龙2月提出的"欧洲自愿联盟"派兵计划,在欧盟内部遭遇波兰、匈牙利等六国明确反对。德国基尔研究所数据显示,欧盟对乌军事援助总额已从2023年1月的15亿欧元骤降至今年3月的2.3亿欧元,暴露出持续援乌的疲态。
欧洲试图借"中国参与"为单边行动赋能的算计包含三重动机:转移对北约军援缩水的批评声浪,测试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弹性,为即将召开的G7峰会制造对华施压话题。这种策略与2022年炒作"中国军援俄罗斯"如出一辙,本质是为自身战略失败寻找替罪羊。
根据联合国维和行动部数据,中国当前承担12.01%的维和摊款,累计派出工兵、医疗等专业部队5万余人次,全部行动均严格遵循安理会授权程序。反观欧洲提出的乌克兰方案,既无俄罗斯同意,也未经安理会决议,更涉嫌将排雷等危险任务外包他国部队,完全背离《联合国宪章》第六章规定。
俄罗斯外交部迅速响应中方立场,强调唯有全面停火协议达成后,才存在联合国维和的实施空间。这种中俄在程序正义上的默契配合,令欧洲试图架空安理会的图谋彻底破产。
这场舆论闹剧暴露出欧洲战略思维的深层矛盾:既想摆脱美国安全依赖追求"战略自主",又无法摆脱冷战思维制造对抗叙事。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分析指出,马克龙政府试图通过制造"大新闻"转移国内抗议压力,但其支持率已跌至23%的历史低位。
当中国用联合国框架内的清晰表态破解舆论陷阱时,欧洲正为自身矛盾付出代价——欧盟对外行动署内部报告承认,对华认知战反而强化了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媒体信誉的质疑。这场外交博弈的结局证明,国际秩序的重构终究要回归多边主义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