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月27日,特朗普心腹特洛伊刚被提名为下一任空军部长,就在一场听证会上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鼓动美国对华备战。
换做往常,美国媒体都会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激化这种情绪。
可此时美媒彭博社却反常的给他们泼了盆冷水,表示美国此时对华开战为时尚早,因为美国还有一个致命弱点。
那么,美国的这个弱点究竟是什么?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又怎样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在被特朗普提名为下一任空军部长之后,特洛伊就忙着在场听证会上展示自己,还特地谈及了自己对中国与美国的看法:
过去20年美国急于反恐,可中国却一直在专注研究美国的弱点试图在军队的能力和规模上赶超美国。
而在特洛伊看来,面对这种所谓的紧迫局势,美军需要加速装备采购,以应对与中国之间日益缩小的军事差距。
这种言论,说白了就是老调重弹。
美国政客们总是喜欢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假想敌,借此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梅恩克此番言论的真实意图也不难猜测:
按照惯例,美国媒体往往会顺势推波助澜,进一步渲染紧张氛围。
要知道,彭博社可不是一般的媒体。作为全球顶级的财经信息提供商,彭博社以其数据的权威性和分析的精准度而闻名。
这样一家重量级媒体竟然没有随波逐流,难不成美国真有这么个弱点?
致命弱点
这些矿产可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涉及半导体、雷达、电动汽车电池等军事和经济命脉领域。
而根据彭博社提供的数据,美国有多达15种相关矿产完全依赖中国,其他重要矿产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但有29种重要矿产的依赖度超过50%。
不难看出,如果中国决定对这些矿产实施出口管制,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军事工业可能会瞬间陷入瘫痪。
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动作,在很早之前就宣布对镓、锗、锑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
或许有人说,美国地方也挺大的,而且也有很多盟友,他们美国能不能通过开发本土资源或者寻找其他供应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更何况中国在这些矿产上的优势不仅仅是资源储量,还包括技术。
以稀土为例,中国不仅拥有全球60%的稀土储量,还掌握了90%的加工产能。
即使美国能够获得稀土矿石,也难以独立完成加工,《华尔街日报》就曾报道,美国开采的稀土矿石最终还是要运回中国进行处理。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政府其实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曾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这些关键矿产,但效果并不理想。
而乌克兰从之前的表态上来看似乎也有些抗拒,他们会不会履行这个协议其实很难说。
除此之外,美国在格陵兰岛也进行过尝试,甚至动用了副总统万斯,来强行登岛考察矿产资源。
可结果遭到当地民众的强烈抗议,不仅没有帮助美国获得更多资源,反而加剧了丹麦与格陵兰对美国的不信任,使美国在国际上更加孤立。
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进一步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那面对这样的困境,美国究竟是一条路走到黑,还是另寻他法呢?
对华备战依旧是错误决策
其实上文咱也说过,即便美国能够在短期内奇迹般地解决矿产依赖问题,对华备战仍然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反制能力远不止于矿产领域。
从军事角度来看,中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区域拒止和反介入体系。
这意味着,即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保持军事优势,但在中国周边地区发动军事行动的难度和风险都将大幅提高。
一旦爆发冲突,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对美国实施经济制裁。
面对这种局面,彭博社提出了一个更为理性的方案:合作与创新才是出路。
具体来说,美国应该着眼于发展新技术,如锂金属电池、无稀土磁铁等,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虽然这需要长期投入,但却符合市场规律,更有可持续性。
同时,美国还需要重建与盟友的信任关系。
这些提议听上去还挺好的,而事实上,和平发展也确实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这些战争不仅消耗了美国大量国力,最终却无法达成战略目标,反而加速了美国霸权的衰落。
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军事还是外交角度来看,美国对华备战都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只有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这不仅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也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期望。
参考资料:
湖南日报-“抢夺中国主导地位,美国快走火入魔了”
观察者网-美准空军部长:再不加快速度,中国会进一步缩短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