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安全,是衡量政府公共治理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关系着我们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以数 据、算法和算力为核心要素的AI技术,正为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注入前所未有的新活力。系列报道《AI来了!一切皆有可能》,今天一起来看看身边的AI应用如何让生活便利又平安。

前不久,苏州工业园区某小区内,一名居民正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电梯立即停止运行,通过AI识别系统报警,信息被同步传送到物业值班室和社区警务室。民警、网格员赶到现场,指导居民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到集中停放点进行充电。
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斜塘派出所社区民警张民:"电梯AI识别系统能够24小时识别安全隐患,有效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等隐患。同时,我们借此对居民进行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

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州共建成5097个高标准智慧安防小区,邻里间纠纷“扫码”报警、小区停车位“一键”知晓、居家安防隐患超前感知,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实时感知预警隐患,为辖区纠纷化解、社区服务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南京浦口公安分局情指中心办公区内,当班民警目不转睛地盯着各自电脑机位上的信息数据,即时处理各类报警信息。自2024年6月该分局实行警务协同系统平台的试点应用以来,一线民警普遍感受到,推诿扯皮的事明显变少,工作节奏明显加快。
民警赵腾霄告诉记者,以前一些警情发生后,接处警民警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反复汇报案情;现在通过在警务通发动协同群,真正实现“扁平化”,在同一个平台各类信息都共享可见,有效减少了信息流转的内耗问题。

记者在民警配备的警务通手机上看到,每一个警务协同,既类似于一个微信工作群,又相当于一个“短平快”的小专班,被拉入的协同岗民警在AI数据支撑下,按照指令各司其职、深挖彻查,实现秒级响应、步步留痕。
赵腾霄介绍,民警可以在警务通手机端对疑难警情处置、重大案件侦办等高频实战场景发起协同,范围拓展到了大型活动安保、防汛抗灾救助等勤务工作,通过发起协同提升指挥调动效率。
为保障春运期间大客流、大车流安全同行,我省各地交管部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各显神通。无锡交警创新推出“一键救援”二维码,民警能第一时间掌握车主发生抛锚或者交通事故等意外的精准位置。在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后宰门等派出所内,通过智能交互式影像实战训练系统,可以模拟持刀抢劫、盘查冲卡等上百种应急处突和常见警情场景。科技强警,民警“足不出所”即可开展警务实战训练。

围绕智能警务、智慧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安全,相关智慧化产品和技术应用,正为护航江苏城市公共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博士樊佩佩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AI为解决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手段,由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警将成为公共安全未来重大发展趋势之一。
"AI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可以实施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全方位监控,提前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AI技术与5 G结合,可以使智能安防设备的数据传输更加快速和有效,因此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未来AI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樊佩佩说。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缪鹏程 索浩阳 编辑/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