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消费贷提额延期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在金融领域和消费市场激起层层涟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这一通知,本是希望借助金融杠杆的力量来提振消费,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政策却像是一场难以解渴的及时雨。

从银行的风控角度来看,政策似乎有些“悬空”。虽然政策允许银行提高个人消费贷额度,延长贷款期限,但银行的风控标准却依旧严格。就像我们看到的某股份制银行,优先授信对象仍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500强企业员工,还要求提供公积金、个税等收入证明。而那些中小企业主、灵活就业者,却因为征信或者收入不稳定等原因被排除在外。

有数据表明,2024年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了63.5%,银行出于风险考虑,更愿意把资源给负债率低的优质客户。这就导致了一种尴尬的局面:需要贷款的人拿不到贷款,能贷款的人却不需要贷款,政策变成了少数人的“信用游戏”。
再看需求端,也是困难重重。居民消费呈现出“哑铃型”结构,高收入群体已经没有太多的消费需求,中低收入群体虽然有想法,但是收入增长缓慢、就业不稳定等因素就像一道道枷锁,让他们不敢轻易负债。
就拿某消费金融公司的调研来说,信用良好的客户里只有18%有大额消费计划,其他人更多是把贷款用于应急或者理财。而且,政策鼓励的长期消费需求和市场现实并不匹配。比如说新能源汽车,贷款期限延长看似月供降低了,但是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太快,车还没还完贷款就可能已经被淘汰了,这也让消费者对借贷望而却步。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隐藏的债务风险。部分银行为了抢夺市场份额,降低利率、简化流程,但是贷后管理却没有跟上。2024年某银行消费贷不良率从1.2%上升到1.8%就是一个警示。贷款期限延长可能会让风险暴露的周期变长,一旦借款人收入出现波动或者经济下行,长期贷款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部分机构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放松审核标准,可能会出现“冒名贷款”“虚假用途”等违规行为,这不仅破坏金融系统稳定,还会加剧社会信用危机。
总的来说,消费贷提额延期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刺激消费市场。但是由于供需错位、风险暗藏等问题,实际效果可能难以达到预期。要想真正让消费市场活跃起来,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杠杆,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信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市场这片土壤真正得到滋润,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否则,这一政策就只能是镜花水月,看似美好却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一个工人的工资应该至少供养得起六个不工作的家人
政府不能让在岗工人一直拼命 就像不能让士兵一直打前锋一样
全民加班会让这个社会万劫不复
文章分析得很有道理,也让中小资产家庭认真考虑这个贷款的风险点在哪里,不要贪图一时快乐背上一个包袱给自己日后的生活埋下隐患,贷款消费还是量入为出的好!
首先解决三个问题,1,解决企业拖欠工资。2,解决企业随便裁员不赔偿、变相降薪逼你走等现象。3,破除35岁就业歧视。。。。不解决一切以上三个问题,就无法提高普通民众的收入期望,收入期望不提高,没有多少人愿意贷款去消费。哪怕0利息都难,因为只要是贷款,都需要还本付息。。。。没有稳定的收入期望,谁敢消费。解决以上三点,居民收入期望值自然会提高。[得瑟]
要调动工人的休息积极应 要让他们知道工作是毫无意义的
拼了命的工作 结果媳妇还是得去工作 你说这拼命还有什么意义
最低工资8000起步
人最可悲的就是总以为人家是为你好[笑着哭]
禁止加班应该被写入刑法 就像禁止酒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