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的《变形金刚》第一部电影,可谓是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中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其特效制作的精良程度,即使放在 13 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过时。影片中,第一个出场的变形金刚 —— 眩晕变形时,那机械化以及复杂的变形方式,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以及激动难以言表。
电影中对于变形金刚的变形特效处理相当精致到位,镜头清晰,看不出任何破绽。小时候动画片里的变形金刚变形很简单,而电影里的变形过程如同鬼斧神工般复杂构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例如擎天柱,从彼得比尔特 Peterbilt 389 牵引卡车头的载具形态,到高大威武的机器人形态,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情节奏方面,电影处理得非常出色。一开始设了三条线:男主女主、美国大兵以及盗取信息的两人,最终在胡夫大坝交汇,迅速引发决战。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完全不会感到无聊。
此外,电影对擎天柱这个经典角色的塑造也较为成功。作为汽车人的领袖,擎天柱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领导力。他的发言不圣母,智商在线,虽然武力值稍显不足,但依然是观众心中的英雄。
总之,2007 年的第一部《变形金刚》电影以其精彩的特效、紧张刺激的剧情节奏以及成功的角色塑造,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为整个系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逐渐走下坡路(一)故事模式僵化从第一部《变形金刚》开始,观众就被其精彩的剧情所吸引。然而,随着续集的不断推出,这种新鲜感逐渐消失。前五部电影基本围绕着固定的叙事模式展开,缺乏创新,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变形金刚 7》虽然引入了 “超能勇士”,试图给故事带来一些新意,但实际上仍未摆脱旧有模式。影片中的外星神器变成了超曲速钥匙,正派力量增加了巨无霸团队,反派力量则换成了更为强大的宇宙大帝和天灾。人类团队率先发现钥匙,追随正派,经历战斗,最终拯救世界。这种模式化的剧情让观众感到失望,主题思想 15 年来一成不变,正邪对立缺乏深度,使得战斗变得索然无味。相比之下,漫威电影中的反派 “灭霸” 拥有复杂的心理和情感羁绊,为整个故事赋予了更多深度。
(二)角色塑造不足电影版变形金刚在角色塑造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除了擎天柱、大黄蜂等少数几个标志性角色外,大多数变形金刚缺乏个性和突出特点。观众很难对这些角色产生共情,也难以记住他们。此外,电影中变形金刚的造型设计不稳定,这也增加了角色辨认的难度。例如,在不同的电影中,同一个变形金刚的造型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让观众感到困惑。相比之下,漫威电影宇宙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三)重特效轻故事迈克尔・贝导演对视觉奇观的过度追求,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走下坡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电影中充满了宏大的场景、爆炸的场面和炫目的特效,但故事和人物塑造却相对薄弱。剧情大多简单粗暴,缺乏深度和内涵,除了 “汽车人保卫地球,霸天虎企图毁灭地球” 的主线外,几乎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人物形象方面,除了擎天柱和威震天这两个标志性角色之外,其他角色都显得相对单调,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动人的情感。观众在经历了最初的视觉震撼之后,会逐渐意识到电影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却缺乏灵魂。
(四)商业属性掣肘“变形金刚” IP 诞生之初是为了推广玩具产品,这一商业属性在日后成为了真人电影系列的掣肘。与拥有深厚漫画基础的漫威电影宇宙不同,“变形金刚” 的创作缺乏故事性根基。虽然动画片为其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但相比起动辄数十年的漫画积累,它的故事底蕴还是太单薄了。孩之宝和派拉蒙急于模仿漫威构建电影宇宙,往电影里面塞更多角色,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尝试效果不佳。巨无霸团队的加入并没有给原本就略显混乱的剧情带来多少新意,反而让观众感觉有些莫名其妙。终极反派宇宙大帝更是沦为了一种符号化的存在,缺乏深度和魅力。
(五)审美疲劳迈克尔・贝的 “重金属” 审美风格在初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渴望看到更精彩的故事和更丰富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刺激。2018 年上映的《大黄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 “重金属” 审美,更加注重角色情感的表达和故事的叙述,获得了比前几部作品更高的口碑评价。然而,这种创作风格未能延续下去。观众在经历了多部变形金刚电影的视觉轰炸后,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这种缺乏深度和内涵的电影不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