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360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为什么有些人道理都懂,但就是难以作出改变?
02、AI时代,认知行为治疗(CBT)该如何发展?
01、为什么有些人道理都懂,但就是难以作出改变?
在西方国家,认知行为治疗(CBT)已经跻身一线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流派;在国内,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认知行为治疗对于精神心理问题的积极效果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而言,更属于科学心理学范畴。对比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它更科学、更有效。
而且,认知行为治疗(也就是传统的CBT,也有人称其CBT2.0)不断发展,目前已经结合东方冥想、辩证思维等发展到了第三代CBT,即CBT3.0,正念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承诺疗法(ACT)就是典型。
但是,即便如此,认知行为疗法对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这导致它还是有很大局限性,效果还是不够高效。
比如,主流的第二代认知行为治疗注重于识别、纠正患者或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会认为这就是在讲大道理,解决不了问题。
有些患者、来访者认同这些道理,也知道自己应该调整认知,但还是感到有心无力,知行难合一,“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
其实这种感觉很多大众在生活中都经历过,在情绪平静的时候,讲道理都能讲通,可一旦情绪来了,或者处于某个情景中了,就忍不住回到老路上了。
为什么会这样?有学者从脑科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出,大脑的运行分为两个系统:
“系统1”以大脑的边缘系统为主,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主要处于自主控制状态,主要掌管情绪、条件反射等。这相当于大脑运作的短路径。
“系统2”以前额叶为主,它的运行以逻辑为基础,个体能有意识地用它处理信息,主要掌管思考、计算等理性功能,这相当于大脑运作的长路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有严重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是“系统1”出了问题,他们表现得缺乏理性,情绪波动较大、甚至是剧烈,还会引发过于灾难化、或过于乐观的单向思维;
而这种单向思维又导致个体感到更痛苦或者更兴奋,甚至变得万念俱灰或者狂妄自大,进入恶性循环。
而认知行为治疗(CBT)主要是在“系统2”层面进行处理,引导患者利用大脑的理性功能、即大脑的“长路径”去察觉心理问题,并用调整认知、行为的方法来缓解、解决。
一个人要改变一种习惯,尚需要较长的时间,更别说是牢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了。
所以,在认知行为治疗(CBT)中,心理咨询师/治疗师需要反复提醒和指导,引导患者多次练习、强化,中间还容易出现效果不稳定的情况。
整体来讲,认知行为治疗(CBT)还是相对比较低效的,耗时较长。
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CBT3.0),对于自己的情绪变化,虽然添加了“带病生存”的观念,而且通过正念疗法提高了自我觉察能力,并引导使用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动。但是,它们并没有告知使用者情绪变化尤其是比较剧烈情绪变化的真正原因,也没有告知使用者的价值观的背后实际上有病理性记忆的影响,没有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而且,很多患者某些认知和行为根深蒂固,根本不愿意接受调整和改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用了很多方法都说不动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大脑“系统1”的运行中,首先产生的是强烈的情绪,然后才是错误的认知和不理性的行为。
这三者之间的连接非常牢固,如果强烈的情绪得不到缓解,想直接处理认知和行为的话,效果是大打折扣的,甚至可能没有明显效果。
那强烈的情绪又是怎么来的呢?精准精神心理学发现,它来自于患者后天形成的大量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很多病情严重的患者几乎完全被病理性记忆引发的强烈情绪控制了,有很多扭曲认知和不当行为,有的甚至出现偏执性人格改变,恶性循环非常严重。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先修复病理性记忆,缓解强烈的情绪,那也难以改变他们的认知,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CBT2.0以及3.0)甚至起不到明显作用。
有的患者在接受认知行为治疗时,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
可一旦认知行为治疗师触碰到患者的情绪敏感点,激活他们的心理创伤。患者的强烈负性情绪会占上风,理性往往荡然无存,很难听进认知行为治疗师的引导。
在AI时代,尤其是DeepSeek横空出世,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CBT2.0以及3.0)的这种局限性将会更加凸显。
因为很多儿童、青少年从小接触和使用AI,知识面广,信息获取能力强,一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所说的知识、道理,他们早就知道了,甚至知道得更多。
他们更难对认知行为治疗师产生足够的认可,信任关系难以建立,认知行为治疗(CBT)就难以进行下去。
02、AI时代,认知行为治疗(CBT)该如何发展?
新时代已来,尤其是在AI时代,认知行为治疗(CBT)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

此图为AI生成
一个心理学流派无论怎么发展,它的最终目标都应该是深入而高效地解决精神心理问题,帮助来访者、患者恢复真正的心身健康,甚至比出现问题之前更健康!
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我们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提出我们的想法,认知行为治疗应该发展到CBT4.0,也就是第四代认知行为治疗。
首先,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要理性看待认知行为治疗(CBT2.0及CBT3.0)的利与弊,扬长避短!
如果想实现“避短”,精神心理从业人员不能再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而要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
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要深入了解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同一回事,是病理性记忆不断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且,有很多病理性记忆储存在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人们对此难以觉察。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不能只从人们记得的事情来分析和解决精神心理问题,还要意识到,很多问题的根源其实隐藏在人们不记得的事件里。
那这些事件人们不记得了,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要怎么找出来并解决?
一种方法是利用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3PT),直接进入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并进行高效的修复。
这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核心技术。
在这之后,我们还会进行“高维度认知行为家庭治疗(HDCBFT)”,把找到的病理性记忆告诉患者的父母等家属,针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导他们提升认知维度,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不过,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3PT)目前还难以大量复制,绝大部分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还无法掌握。那怎么办?
这也并非无路可走。
精神心理从业人员可以积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精准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不同问题和症状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哪些类型的病理性记忆,然后引导患者和家属加强自我觉察、改变。
这种方式也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令认知行为治疗(CBT)往“高维度认知行为家庭治疗(HDCBFT)”的方向发展,即CBT4.0。
举个例子,如果青少年和家属掌握CBT4.0,至少掌握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就消除了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强迫症等的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消除了,家庭氛围改善了,心理问题自然就减轻了。
现在的认知行为治疗(CBT2.0和CBT3.0)就不太重视来访者、患者的家庭治疗,而是着重于对来访者和患者的治疗。
其实,很多心理问题、精神心理障碍的部分根源甚至很大程度来自于原生家庭,这一点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中尤其明显。
如果他们原生家庭中的问题解决了,他们能在融洽的家庭中收获幸福感,拥有坚实的社会支持体系,复发风险会大大降低,拥有真正的心身健康可能性就更高。
也就是说,传统认知行为治疗(CBT2.0和CBT3.0)还要补上这个短板——要注重“病、人、家”(即疾病、个人、家庭)的理念,从整体上理解问题和症状,提供系统化的治疗。
当然,认知行为治疗(CBT2.0)、尤其是现在的第三代的正念疗法,它也有可取之处,应用在适当的领域和阶段时,能够更大程度地“扬长”,它能够提高青少年和家属的自我觉察能力。
而第四代认知行为治疗(CBT4.0)如果应用在精神心理问题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重视、早干预,效果自然更显著。
当个体刚刚出现心理问题、情绪问题,还没有达到精神心理障碍的地步时,就比较适合接受第四代认知行为治疗(CBT4.0)。
因为此时他们的病理性记忆比如心理创伤还不算很多,扭曲的认知和不良行为也还不太牢固,求助意愿也往往比较强。
这个时候用第四代认知行为治疗(CBT4.0)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觉察能力,提升认知层次,变得更加理性,是更容易实现的,家属也能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
在这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我所创立的“ASRPAS法”(中文简称“六六大顺法”),帮助来访者更快地从负性情绪中抽离出来,进一步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和积极的行动力,避免形成新的心理创伤。
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还要有意识地引导来访者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及时调整出积极的思维模式,将坏事变好事,实现自我提升。
如果这样的“二级预防”能够实现,第四代认知行为治疗(CBT4.0)能帮助很多来访者及早解决问题,不至于发展成精神心理障碍,实在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