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15%-20%。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数据看起来太吓人了。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出来辟谣了,根据权威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大概只有2%,远远没有谣言那么高,总算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问题来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而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却只有2%。为什么这两者相差会这么大?难道是中科院心研所在制造焦虑吗?还是国家卫健委掩盖事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d4bbd9ab8c7341e95f33120ce13576.png)
其实这两组数据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要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而且抑郁症的诊断是非常严格的,"抑郁情绪"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体验过或者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正常情绪,可以理解为"抑郁状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fff9804d718ce1bc2b783eb3126b25.png)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比较大的或者比较多的困难、挫折、打击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抑郁情绪,情绪很低落、不爱说话、很容易唉声叹气甚至容易哭,用网络语言来说也相当于"emo"了。但这其实并不等同于抑郁症,而且关键在于除了抑郁症患者之外,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创伤后抑郁障碍、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等等。
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抑郁情绪甚至重度抑郁发作,但是它们不属于抑郁症。所以国家卫健委所发布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是正儿八经被诊断为抑郁症的青少年的比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c49ba760b59d992a9d53a1530b5f70.png)
抑郁症是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的,简单来说就是某个体出现的抑郁情绪久久未能缓解,而且还不断加重,不但出现抑郁症状达到了诊断标准,又排除了其它精神心理障碍的可能性,那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希望你可以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尤其要学会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也要区分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有抑郁发作但不一定是抑郁症,这样就不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误导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79122cfca511a479a338b1826a34b6a.png)
·2.警惕"微笑型抑郁症"。说到抑郁症,我们不得不提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类型:"微笑型抑郁症",也叫"阳光抑郁症"。这不是精神科临床中的规范诊断,而是对有特定特征的抑郁症的一种俗称。
微笑型抑郁症的患者,表面上看很乐观很开朗,而且成绩非常优秀,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们内心实际上非常痛苦,甚至有强烈的自杀倾向。
为什么这种情况容易被漏诊?因为一方面孩子们容易隐瞒自己的情绪,而另一方面,其实很多家长和老师只看到孩子表面上开朗乐观,而忽视了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就算父母有所觉察,带孩子去看精神心理科医生,医生也未必能够识别出来,很可能会漏诊。这部分青少年也就不会被统计到抑郁症的患病率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1b9738f70021c0b4ea5e269d7776a8.png)
也就是说,虽然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国内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看起来不高,社会大众也不需要太恐惧和焦虑,但这其实也并不代表父母不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即使孩子看起来开朗乐观,表现良好,父母也要警惕孩子是否有"微笑型抑郁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c04328d22b1d96042ab7bc0222e657.png)
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发现,抑郁症的真正病因其实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患者后天形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他们不断自我否定,也就是遇到挫折就完全内归因所致。所以国内外现在主流精神科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尤其是情绪,但实际上还是解决不了心理根源上的问题,自然而然就很难把患者彻底治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93b2c90758d33d18f775a150522192.png)
如果说父母发现孩子得了抑郁症,一定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要了解抑郁症的真正根源,尽快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
最后我想说,不管我们国家青少年,真正的抑郁症患病率有多少,但是放在孩子身上就是100%。但是父母也没有必要去恐惧,因为抑郁症不是洪水猛兽,完全是可防、可治、可康复的,关键是在于父母一定要掌握相关的高效知识。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2018年主编陆林。
2、《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
3、《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英文版)2018年。
4、《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文版)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