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香港行翻车?748万观众背后为何差评如潮?

爱分享的鱼大大 2025-04-05 20:11:33

4月4日,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在香港街头,飙重庆话、打小人、吃蛇羹进行直播,创下了748万观看量的数据。

不过在这场狂欢的背后,争议声却此起彼伏——有人骂他“文化碰瓷”,也有人嫌他“表演过火”。一边是流量爆表,一边是口碑滑坡,这场跨国网红与东方城市的碰撞,到底哪里出了错呢?

当甲亢哥在铜锣湾鹅颈桥下,抄起拖鞋猛抽“小人”的时候,围观群众的表情比他的表演更精彩。

本地阿婆眉头紧锁:“打小人是用于驱邪的,怎么能把它当作猴戏一样来玩耍呢?”年轻游客却笑到捂肚:“老外学民俗够抽象”。这场传统仪式被解构成一场“文化快闪”,成了甲亢哥香港行的缩影——热闹有余,敬畏不足。

有学者指出,跨文化交流最忌“符号挪用”,而且就像把功夫片当作搞笑素材一样,看似很接地气,实际上却浮于表面。

他的癫狂人设这次也撞上铁板。在电车上他将身体伸出窗外,与粉丝击掌这一行为,差点令保安吓得想要拨打报警电话;在海洋公园中,他朝着大熊猫高声问道:“能不能进去摸一下?”如此举动使得饲养员冒冷汗,心里反复犯起嘀咕。

网友吐槽:“隔着屏幕都替他尴尬,这是真性情还是没素质?”对比他在北京穿大花袄逛故宫、成都学川剧变脸的“适度疯狂”,香港行的表现更像一场失控的真人秀,毕竟东方城市对公共礼仪的敏感度,远高于流量至上的互联网逻辑。

更扎心的是地域差异的隐形雷区。甲亢哥在那内地进行直播的时候,“我爱中国”这一句话,就能够收获满满一屏幕的点赞;不过当他来到香港街头讲起重庆话的时候,居然被误认为是“内地游客”。

在维港游轮上,当他勉励浙江女孩说“莫在意娃娃音”的时候,弹幕悄悄地飘过“暖心老外”;接着他用美式幽默去戏谑本地的美食,不过却遭到批评,被说成是“不懂装懂”。他很悠然自得地与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他的这些举动虽然引发了争议,但是也展现出了多元的一面。

这种“双标”反馈,暴露出不同地域观众对文化包容度的微妙差异——内地网友更看重热情互动,香港市民则对“外来者是否尊重本土性”格外敏感

深挖差评背后,还有层更隐秘的情绪。甲亢哥在直播期间,不经意间触发“梅西C罗之争”。而且当香港小孩高呼“C罗最强”的时候,他接梗玩梗的这一行为,意外地点燃了足球迷的怒火。

评论区瞬间沦陷:“蹭完传统文化又来蹭体坛争议,吃相难看!”这种“万物皆可流量化”的创作惯性,让部分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毕竟,真诚比套路更打动人——就像他送患病儿童玩偶的温情瞬间,反而收获零差评。

当甲亢哥的抽象艺术,与东方城市的千年沉淀相撞之时,这场狂欢注定充满裂痕。或许问题不在于文化差异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跨文化交流——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符号消费,还是深度共情的双向奔赴?

互动提问:

你觉得网红跨界玩文化该不该有“边界”?甲亢哥中国行的下一站,你希望他体验什么?评论区等你神评!

声明:

本文是通过查找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梳理成的专业、可靠的内容,全文的数据都是有据可依。

本文旨在用中立态度,客观事实,来描述事件,不涉及任何激进偏颇的观点。图片、素材都是来自真实的素材,本人承诺真实有效。

0 阅读:23

爱分享的鱼大大

简介:读书、看报、爱分享,欢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