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骛过,山陵浸远。”
在这匆匆而逝的时光里,究竟该如何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意义?
自私的极致是无私
人活于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能体会到让自己快乐是多么重要。车房、帅哥、美女、金钱,这些外在的诱惑在真正的快乐面前,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
活得自私些,让自己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有时“自私”并非贬义,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下这个词。
在佛教的理念中,有“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说。
要达到无私,需先去除这四相,而无私的对立面正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私。
当我们把自私做透,或许无私便会悄然降临。
李白一生豪放不羁,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一种对自我快乐的执着追求。他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看似自私,实则是对生命本真的坚守。
致良知其实就是自私的极致。
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良知并非仅仅是道德层面的善良,而是一种内心的觉悟与判断力。
致良知,就是在这种灵敏的状态下,从不同的选择中选出对自己最有意义、内心最认同的行为。
比如熬夜,在没有觉知的时候,我们只是习惯性地熬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头疼欲裂,却又在晚上重蹈覆辙。而当我们深刻意识到熬夜的后果,主动选择早睡,虽然过程煎熬,但第二天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是阳光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便能做出真正符合自己良知的决定。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向王阳明请教如何成为圣人。王阳明告诉他,人人皆可成圣,只要能致良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年轻人听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从每天早起、认真工作、关爱他人等小事做起,逐渐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与快乐。
当一个人真正学会了自私,学会跟随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快乐,他便会做出许多有益他人的事。
因为他会考虑自己的感受,明白坏的情绪如生气、憎恨、陷害会对身体不好,会让人堕落。所以,他会选择做对自己有益的事,而这些事往往也能惠及他人。
比如做了好事,不会因为别人不说谢谢而愤怒,因为他这么做是为了自己,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这便是自私到了极致,无私也就显现出来了。
正如王阳明所说:“人人皆可成圣,只要能致良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人生何妨自私些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一棵大树,因其无用而得以保全性命。在世俗的眼光中,这棵树似乎毫无价值,但庄子却看到了它的大用。它不被砍伐,得以自由自在地生长,享受着生命的快乐。这正如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有用,而是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独特之处,让自己快乐地生活。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外界的标准所束缚,忘记了自己的内心需求。我们努力追求着别人眼中的成功,却忽略了自己的快乐。
王阳明曾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只有当我们真正关爱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才能让心灵之树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祝福我们:活成自己生命中的那束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