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GPS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国北斗卫星实现独立组网之前,GPS在国内占据垄断地位,主流设备市场都是采用GPS。
使用GPS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关大国重器,重要的基建项目必须掌握在手里。于是我国自建北斗,在实现独立组网的同时,也和137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产值4000亿市场将全面爆发。
那么北斗该如何把握4000亿市场呢?北斗实现独立组网有何意义?
137国与中国北斗签订协议建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卫星定位市场话语权,那么很多关键的产业技术都在对外保持依赖。能不能使用到定位服务,参与到各项监测,勘察和导航等日常活动,都得用上卫星定位。
提到卫星定位,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GPS。有仔细观察的人会发现,以前的手机开启定位导航等服务时,手机提供的功能明显会显示“GPS”,但是现在不再显示这个名称,而是“位置信息”或者“定位服务”的名称。
出现这些名称则说明支持的定位系统不仅仅是GPS,同时重点还包括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
目前市面上的手机都支持这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看似平平无奇的功能背后,殊不知我国用了几十年才将北斗建立在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体系当中。
回顾北斗的历程,1994年正式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到2020年6月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自此实现北斗的全球独立组网。
虽然实现独立组网,但是关于北斗的发展征程才刚刚开始。好消息是,137个国家与中国北斗签订合作协议,这也意味着我国北斗将迈入全球化,国际化。
不仅是在国内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服务,更关键的是和GPS,GLONASS和GALILEO一起参与全球市场布局。随着北斗不断加快部署,其产值也在不断上涨,已经达到了4000亿产值的市场水准。那么北斗该如何把握这4000亿市场呢?
北斗该如何把握4000亿市场?北斗的发展时间其实并不短,得益于中国科学家,航天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成功将北斗送上了全球舞台。
到了这一层次,投入市场运营,普及民生服务还有开展海外合作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都会展开。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会不断体现北斗的生产价值。至于该如何把握这4000亿市场,或许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第一个:建设完善的产业链。
北斗实现独立组网只是将舞台搭建完善,要想让这座舞台绽放光彩,就必须有更多的人登台演唱。也就是完善相应的产业链,使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生态更加丰富。
比如从终端设备,芯片模块和软硬件技术服务入手,让北斗在各个领域场景中投入使用。做到能够像GPS一样,有完整的生产端,供应端以及消费端。
第二个:在消费市场中进行大力推广。
北斗的使用范围是非常广的,电力、交通、能源、港口等重要的基础建设都可以投入使用。
但同时消费市场也不能忽略,因为消费群体每天都有各种出行,导航服务。一些地图公司也会专门基于北斗系统开发导航功能,不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汽车,在这些消费市场中都可以加大北斗的普及力度。
如果能在消费市场实现大力推广,对北斗占据市场地位是十分有利的。好的一点是,截至2021年年底,支持北斗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达到了3.24 亿部,这说明北斗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了。
北斗实现独立组网有何意义?4000亿产值的市值不可小觑,想要把握肯定是需要长期耕耘和努力的。也许不止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提高北斗基础建设能力以及加速全球化步伐等等都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但具体如何实施,就需要看产业和全社会的一起努力了。
北斗走到这一步美国肯定是始料未及的,仗着掌握GPS便各种有恃无恐。我国曾经参与欧洲伽利略的项目,却受到各种阻碍。直至中国定下北斗的研发项目并取得独立组网,才真正摆脱对外依赖。
而实现北斗独立组网的意义同样十分重大,不仅打破美国GPS垄断地位,还让我国在必要时刻,有更多的准备。
美国动不动就采取各种措施,目前隔壁邻居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不是他们也有自己的GLONASS,如果美国停止供应GPS,可想而知会发生什么。好在我们有了北斗,根本不用担心会出现这些问题。
写在最后北斗和全球137国签下协议,4000亿市场将全面爆发,在北斗的作用下,国内位置信息服务将实现自主可控,不需要再依靠GPS。虽然不会舍弃GPS,但手中有自己的底牌,就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和转发。
完善各项设施,将GPS赶出中国
还是防着特斯拉防着马斯克吧,别到时候中国本土卫星都总部了
就吹吧,反正我现在还是看到GPS导航,没看到北斗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