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里的冰雹 ■素材:陈志强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我叫陈志强,黄梅县马垱乡人。1988年那年,我23岁,刚从县城的罐头厂下岗。说实话,那时候日子过得真是苦啊。我爹娘走得早,留下我这个没出息的儿子,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乡下租了一间破瓦房栖身。
那间瓦房,破得连个遮风挡雨的功能都快没了。屋顶的瓦片缺了好几块,每到下雨天,雨水就顺着瓦缝往下滴,我只能搬着床来回躲。日子过得连村里的那条老黄狗都不如,至少它还有个暖和的狗窝。
我隔壁住着个寡妇,叫张月琴,32岁,带着个5岁的闺女小荷。她男人三年前上山采药,不小心从悬崖上摔下去,留下她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不过这张月琴也是个能干的,每天凌晨4点就起来,去镇上摆摊卖面条。
记得那是个雨天,我正在屋里躲雨。那时候我瓦房漏得厉害,我只能抱着被子缩在墙角。突然,门被敲响了。
“陈志强,出来!”
我一听是张月琴的声音,赶紧开了门。
“你咋不去我家躲雨?在这破房子里,会感冒的。”张月琴站在门口,手里还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我有些不好意思:“这。不太好吧。”
“有啥不好的!快去我家,这碗面给你暖暖身子。”
就这样,我住进了张月琴家的堂屋。说是堂屋,其实也就是个放杂物的地方,但至少不漏雨。那晚,我喝着张月琴煮的面条,觉得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香的面。

“你这面条,怎么这么好吃?”我一边吃一边问。
张月琴笑了:“家传的手艺,我爹以前是镇上最有名的面馆老板。可惜啊,那场病把他带走了,连带着面馆也关了。”
“那你现在卖的面条,也是照着你爹的配方做的?”
“差不多吧,就是有些配料现在买不到了,只能用其他的代替。”张月琴一边说,一边看着在角落里睡着的小荷,眼里满是心疼。
从那天起,我就跟着张月琴学做面条。凌晨三点多,我就起来帮她准备配料。说来也怪,我这个五谷不分的人,却对做面条有着异常的兴趣。
“面条要有韧性,和面的时候水要控制好。”张月琴一边和面一边教我,“面团要醒够时间,揉的时候要用力均匀。”

村里人都说我们不清不楚,背后不知道编排了多少闲话。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啊,什么“年轻人定力不够”啊。可我和张月琴都不在乎,我只想把面条技术学好。
慢慢地,我也掌握了些做面的门道。有时候张月琴身体不舒服,我就代她去摆摊。虽然我做的面远不如她的好吃,但总算能维持生计。
一天,张月琴突然对我说:“志强,你要不要自己开个面摊?”
我愣住了:“开面摊?我哪有本钱啊!”
“我这里有些积蓄,借给你。”张月琴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布包,“这是我这些年攒的,也不多,刚好够买个推车和些锅碗瓢盆。”
我不敢接:“这。这怎么行?这是你的养老钱啊!”
“你先别推辞。”张月琴把钱塞到我手里,“我相信你能做好。等你赚了钱,再还我就是。”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面摊生意。刚开始的时候,真是苦啊!有时候一天只能卖出十来碗面,赚的钱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那时候,张月琴就是我最大的支持。每次看我愁眉苦脸的,她就笑着说:“生意慢慢就会好起来的,你要有耐心。”
她还教我很多做生意的门道:“面要趁热吃才香,所以你要掌握好火候。再说了,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做人,要让客人觉得你这个人实在。”
小荷也经常帮我摆摊。那小丫头虽然才五岁,但特别机灵,每次看到生意不好,就会跑到路边喊:“叔叔的面可好吃了,比我妈妈做的还要香呢!”

慢慢地,我的面摊有了些回头客。他们都说我的面条筋道,汤头鲜美。其实这些都是张月琴教我的,只是我加了些自己的想法,把配料的比例改良了一下。
可是好景不长,一场大雨把我的面摊给冲垮了。那天晚上下着大暴雨,我的推车停在路边,被山上冲下来的洪水给卷走了。不仅如此,我存放面粉的仓库也进了水,几百斤面粉全都泡汤了。
我蹲在地上,看着被冲得七零八落的面摊,眼泪就下来了。这些可都是借的钱啊,现在全完了,我拿什么还给张月琴?
正当我绝望的时候,张月琴又来了。她二话不说,摘下手上唯一的金戒指:“这是我结婚时候的戒指,你先去当了,东山再起。”
我一把推开她的手:“不行!这是你最珍贵的东西,我不能要!”
“你先别推辞。”张月琴硬是把戒指塞到我手里,“我知道你是个有出息的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到时候,你再给我买个新的就是。”
看着手里的戒指,我突然感觉鼻子一酸。这些年,要不是张月琴一直在背后支持我,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就这样,我又重新开始了。这一次,我学聪明了,把面摊开在了街市中心的店铺里。为了纪念张月琴对我的帮助,我给店铺取名叫“月琴面馆”。
让我没想到的是,“月琴面馆”的生意出奇的好。不到半年,我就开了第二家分店。一年后,我的面馆在全县都有了名气。
我开始改良面条的配方,研发新品种。什么“红烧牛肉面”、“三鲜汤面”,每一种都成了街坊热捧的美食。
三年后,我的面馆已经开到了省城。十年后,“月琴面馆”成了远近闻名的连锁店。

可是张月琴,依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在老店里擀面条。
“你都这么有钱了,就让我妈歇着吧。”已经上大学的小荷常常这样对我说。
我摇摇头:“你母亲妈说了,只要还有人爱吃她的面,她就会一直做下去。”
2008年的一天,我站在新开的总店门口,看着霓虹闪烁的“月琴面馆”招牌,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那个雨天。那时的我,还是个连住处都没有的穷小子,是张月琴给了我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给了我重新开始的勇气。
我掏出口袋里的戒指盒,里面躺着一枚精致的钻戒。这是我特意让人定制的,和当年张月琴当掉的那枚金戒指一模一样,只是换成了钻石。
可我却迟迟不敢把它送出去。
那天晚上,我又梦到了1988年的那个雨天。梦里,张月琴还是那个32岁的寡妇,而我,还是那个23岁的穷小子。
我们之间,是否只能保持这样的距离?
那些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或者说,我们还有机会重新开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