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里的冰雹 ■素材:李芳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我是李芳,今年38岁。十年前,我和丈夫小张结婚后住在县城,生了个可爱的女儿。那时候婆婆主动提出要帮忙带孩子,可我倔强地拒绝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决定让我后悔了很久很久。
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山区。她的确没什么文化,说话也带着浓重的乡音。我那时候觉得让她带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害怕孩子学到不好的农村习惯和口音。
记得女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婆婆特意从村里赶来医院。她带来了自己腌制的咸菜和煮熟的鸡蛋,说这些是她年轻时坐月子必备的补品。我嫌弃那些土气的东西,连看都没看一眼就让护士处理掉了。婆婆站在病房门口,眼眶里噙着泪水。
产后恢复期间,婆婆每天早早就来照顾我和孩子。她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打扰到我们休息。可我却对她百般挑剔:嫌她手脏要她反复洗手,嫌她说话声音大会吵醒宝宝,甚至嫌她身上有股农村特有的味道。
渐渐地,婆婆来的次数少了。最后一次来看我们,是在女儿满月的时候。她给女儿带来一个用红布包着的金锁,说是祖传的,能保佑孩子平安长大。我冷冷地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些封建迷信。
那天婆婆走的时候,眼睛红红的。她说:"儿媳妇,我知道你嫌弃我没文化,但我对孙女的心是真的。"说完就转身离开了。那时的我并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就该用科学的方法来养。
随后的日子里,我开始独自照顾女儿。没有婆婆在身边,我才真正体会到带孩子的辛苦。夜里孩子哭闹,白天要做家务,工作也耽误了。我累得像一台不停转动的机器,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三年后,我终于支撑不住了,想找婆婆帮忙。可当我打电话去老家时,才知道婆婆生病住院了。赶到医院时,看到的是躺在病床上消瘦了一圈的婆婆。原来她一直有高血压,去年更查出了心脏问题。
看到我来,婆婆虚弱地笑了:"你们总算想起我了。"我扑在她床前痛哭,为自己曾经的倔强和任性后悔不已。婆婆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现在懂了就好。"
那次住院后,婆婆的身体每况愈下。我想补偿她,但为时已晚。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婆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整理她的遗物时,我在枕头底下发现一个布包,里面是当年我嫌弃的那个金锁,还有一叠孙女的照片。
这些年,我终于明白:带孩子不只是科学育儿那么简单。老一辈的智慧和爱心,是任何育儿理论都代替不了的。婆婆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有着最朴素的爱和最真诚的心。
现在女儿已经上小学了,成绩很好,是个懂事的孩子。每当她问起奶奶的事,我就会讲述那些被我错过的温情时刻。我告诉她,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爱她的人,不要像妈妈一样,等失去了才懂得后悔。
日子还在继续,我学会了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也许婆婆的一些做法是老派,但那份真挚的爱是永恒的。如今,我常常梦见婆婆,梦见她还在那个小山村里,等着我们回家。
生活给了我深刻的教训:不要让傲慢和偏见,阻隔了最珍贵的亲情。那些看似落后的习惯里,可能藏着最朴实的智慧;那些粗糙的外表下,可能有着最温暖的心。
婆媳关系向来复杂,可是当我们放下成见,学会理解和包容,就会发现:原来婆婆也可以成为最亲密的人,成为带娃路上最得力的帮手。
现在回想起来,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我能放下偏见,多给婆婆一些机会,现在的生活会不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