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悲伤,表面上看都很云淡风轻

菇凉十日 2024-03-25 09:02:47

最近重温了一遍《请回答1988》,有其中有一集是德善的奶奶去世,德善和弟弟非常伤心,与德善和弟弟形成对比的,恰恰是德善的爸爸和姑姑们,他们似乎只是在参加一个长辈的丧礼。

德善爸爸还不断陪着亲友欢快饮酒用餐,期间甚至还和亲友们开玩笑而表现得十分兴奋;姑姑们也自顾自的说着自己的事情,完全看不出他们有悲伤的情绪,仿佛灵堂里躺着的那个人,与他们无关。

后来,德善的大伯才终于赶回来,兄妹相见那一刻,大家抱成一团,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故去,人生只剩归途。

那一刻,德善仿佛才明白了爸爸和姑姑们这么多天的隐忍,他们用招待亲友、聊新话题来麻痹自己,只是不想让自己的悲伤情绪表现出来,亲人已逝,悲伤毫无意义,总要有人将母亲的后事打理好。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六6年前,奶奶去世时,爸爸那看似坚强的悲伤,那时我还不理解爸爸,还为此质疑爸爸是不是太过铁石心肠。

6年前,我的奶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得了脑溢血,疾病突来,全家人措手不及,从奶奶感觉不舒服到她撒手人寰仅仅2个小时。

那个时候,爸爸还在外地,因为事发突然,那两天的火车票机票都卖光了,后事准备工作只有我和爷爷在家先支撑着,当时我奶奶的妹妹赶到后,她告诉我不能哭,至少别在爷爷面前哭,爸爸还没到家,爷爷强忍着悲痛,不能再哭打击爷爷了。

第三天的时候,终于熬到爸爸到家了,爷爷仿佛松了一口气,我也终于可以大哭,爸爸则和其他亲友商讨殡葬事宜,对相关细节逐一落实。

那几天的他,晚上不肯休息,只跪在奶奶的灵前,也没哭,面无表情的烧着纸,白天招呼帮忙做事的好友,又要与前来吊唁的亲友唠家常,他的一切表现我看在眼里,真的觉得他好像以为故去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长辈。

上山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我突然发现,爸爸一个人蜷缩在奶奶的灵柩旁,头埋在双腿之间抽泣着,那是我第一次看爸爸哭泣,我总算明白了什么叫无声哭泣。

奶奶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一家人本来正打算做汤圆吃,原本还好好的,突然爸爸说想去卫生间。

我感觉不对劲,跟着爸爸过去,发现他去了奶奶遗像面前,低声念叨着,儿子好想你,想吃你亲手搓的汤圆,早知道你会走得这么突然,我就不该离家那么远,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

这些话,爸爸是憋着哭腔说出来的,原来,爸爸的悲伤一直没有消逝,只一份汤圆,也能勾起爸爸的伤痛,爸爸还是很介意他没能见到奶奶最后一面,这大概是他一辈子的心病了,只是,表面上他永远是云淡风轻的样子。

或许这是成年人的通病,大概是知晓了生活的现实,只能坦然面对,成年人的悲伤,往往不值一提吧。

有人说,成年人的悲伤只有七秒,因为七秒过后,生活的重担依然在你肩上。

因为成年人不能像孩子一样,因为想要某一件东西得不到时只管大哭一场,长大后的世界是极端残酷的。

残酷到你再也无法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你只能学会一个人舔舐伤口。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奶奶去世的场景,哭了好几次,继而又擦干眼泪继续写,或许我也长大了,我也开始学会把情绪隐藏,但我怎么有种孤独感一下子涌了上来的感觉呢。

孩童时候的时光多么短暂啊,可笑的是小时候的我们居然盼着长大,殊不知长大后每天一睁眼就要思考生活的柴米油盐,就要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

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公交车上、公司大楼门口,每个人都是面无表情,甚至是一脸倦容,成年后的我们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伪装自己的情绪。

这个社会对现在成年人其实并不宽容,什么都讲究迅速,没有钱就不能谈恋爱,没有房子车子就不能结婚,这些东西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谁还有精力去照顾别人的情绪,去宽慰悲伤的人。

成年人早已看清了现实,然后抱着积极的想法,为了不辜负生活而努力生活,我们已经到了小时候羡慕的年纪,只是还没能成为羡慕的那个人,还需要继续努力。

0 阅读:0

菇凉十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