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九月,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结束,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抗日统一战线领导者之一的共产党,本身也是中国抗日事业的重大功臣。
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以及新四军,在几年的时间里面,分别在晋察冀、晋绥、陕甘宁、华北、山东以及华东等地区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以及伪军,并且在这里建立了解放区,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可是在日本人全面投降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却下令所有的共产党武装只能原地待命,不允许接受任何日本人的投降,这也就意味着,蒋介石要抹杀掉共产党人抗日的成果,再继续抗日统一战线前的国共局势以及抗日战争这么些年,国民党所执行的摩擦战术。
蒋介石想要继续消灭共产党人的想法,暴露无遗。
在这样的情况下,快速进入东北并且耕耘东北就成为了共产党人未来保证和平的政治筹码。
从不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便蒋介石再次挑动内战,国民党也能够依靠东北强大的生产力以及日本人留下的大量武器立于不败之地。从乐观的角度来说,蒋介石或许会因为我军解放了东北,从而收敛作战的情绪,最终实行国共和平合作,建立联合政府,共同建设中国的愿景。
蒋瑞元
虽然在毛泽东等人眼中,获得了苏联以及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是根本不可能达成乐观之结果,所以共产党人要准备的,正如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七会议时所定下的纲领一样,随时要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所幸的是,国民党的主力在抗日战争多年的过程中一直萎缩,他们始终盘踞在南方以及西南一带,从根据地的角度来说,我党在北方的根据地就有不少靠近东北,这些根据地有着大量的干部以及武装,我党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展东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八月末,冀热辽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麾下的曾克林以及唐凯共同率领两个团以及朝鲜支队迈过山海关,挺进东北,而曾克林率先到达东北,他在东北的一系列见闻,以及他后来回到延安的报告,在阴差阳错之中,竟然奠定了一段传奇历史。
曾克林的见识日本人被驱逐出东北,客观来讲,是苏联人强大的火炮力量奠定的,所以苏联赶跑了日本人之后,以托管东北的名义,派遣大量武装驻扎在东北,苏联人将日本人在东北多年的工业建设全部拆除,大量的机械被运回苏联,至于日本人所留下的武器,苏联军队并不兼容,所以纷纷被保存在军火库中,等待中国军队接收。
关东军在东北所储存的军事家底究竟有多少?具体的数目难以追溯,但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在曾克林的部队到达了东北之后,他来到了沈阳这个核心地区,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核心地区,十几年之后,中国军队再次回到东北土地,难免有些感慨,但相比起感慨的,就是曾克林在东北的一系列发现。
因为八路军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苏联红军同样也是苏联共产党,在根源上来说,苏联人对于八路军是有些亲近的,于是,苏联人在沈阳的最高指挥官将位于苏家屯的一个军火库交给曾克林的部队看管,顾名思义,就是让曾克林在这里进行换装。
当曾克林打开了苏家屯的军火库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光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军火库,就储存了好几万支步枪,轻重机枪高达三百多挺,各种炮火多达一百多门,这种武器配置,是八路军过去没有一直部队拥有过的级别,所以曾克林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心里想着,如果我军能够全面解放东北,那么未来所有的战士人手一支枪,甚至拥有大量的钢铁集群都不是不可能。
除此之外,曾克林还在沈阳街头大规模招兵,在短短10天的时间,竟然招募了高达两万人的部队,只不过曾克林的一系列动作让当时的苏联人感到不安,因为苏联人要考虑国际影响,所以叫停了曾克林,而周保中将军当时在苏联军队里面担任职务,在他的联络下,苏联方面派出代表跟随曾克林一同前往延安。
曾克林
当曾克林回到了延安之后,除了前去重庆参加谈判的毛泽东以及周总理不在以外,所有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都听了好几次曾克林在东北所见闻的一系列汇报。
曾克林兴奋地说着在东北所看到的一切,而这种乐观的情绪深深地震撼了当时处在历史关口的共产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力进入东北,并且解放东北,就成了党中央的重要工作。
无奈的现实基本摸清楚了东北的情况之后,毛泽东在离开延安之前,将职务暂时交给刘少奇负责,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东北局立即成立,东北局书记由彭真担任,彭真立即带领着东北局的一众骨干以及领导,立即前往东北。
而到达东北之后,彭真对东北的情况进行一系列深入了解,他发现一个无奈的现实,那就是东北的真实情况跟曾克林所说的有很大的出入。
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9月21日,彭真给予中央的电报提到了几个重要的关键信息:现在我看守下的较可靠的军械库只有七五山炮11⻔,迫击炮70⻔,六五子弹500万发,曾在延报告数不确。沈阳兵工厂仍在苏军看守下,传有步枪60万支,大炮6000⻔不确。究有多少正调查中。已获得许多帮助,将来能否取得大批武器,还是个谜。
傅懋恭
彭真的电报内容不少,但其中绝大部分信息都是给延安泼冷水的,因为东北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好,可是党中央号召所有根据地轻装上阵,快速到达东北,很多地区的部队都已经把基本的武器弹药留在了根据地。各大地区分局的宣传都是,只要到了东北,他们就能换上新的武器弹药以及装备,人手一支枪都没有问题,所以当时许多根据地的战士以及干部们都是带着极高的热情前往东北。但是东北的情况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彭真对此表示担忧,因为接下来我党的军政数以十万计的人员不断涌入东北,在物质以及条件根本不达预期的情况下,怎么稳定他们的基本工作及生活,这是个非常大的难题。
而在所有前往东北的部队里面,黄克诚的部队是个例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初,⻩克诚率新四军3师返回苏北根据地。
在华中局驻地,他获悉我军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东北,当即向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建议:给中央发电报,要求派大部队到东北去。
黄时瑄
饶漱石认为这不属于他管辖的事,不同意发这个电报。为此,黄克诚直接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电报,提议进入东北,中央给黄克诚回电,让他率领着三师以及一些其他部队共同进入东北,黄克诚带进东北的部队高达三万多人,是组成东北解放军的核心关键,而在黄克诚进入东北之前,华中局对黄克诚百般劝说,让黄克诚跟其他的根据地部队一样,把武器装备都留在根据地,他们到了东北自然会有新的补给。
黄克诚对于宣传的“东北枪支弹药无算,人手一支枪,交通基本都是火车”这种情况并不确信,所以他坚持全副武装前往东北,而事实就是,黄克诚的判断没有错误。
黄克诚陈情中央:情况比华中还糟糕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11月26日,黄克诚大军进入锦西地区,因为急行军,在50多天的过程中,黄克诚部队的非战斗减员高达4000多人,成功到达东北的32000多人,同时也是疲惫不堪,而且在中途为了速度,还是无可奈何地舍弃了一些重型装备。
他们本以为到达了东北之后,就能够鸟枪换炮,焕然一新,但事实的结果就是,黄克诚的部队到达了东北之后,面临了无人接应,毫无补给的艰难处境。
具体原因就是,当时的苏联摇摆不已,在美国向苏联施压的情况下,苏联内部不断地向国民党摇摆,在答应了允许我党在沈阳发展东北局的情况下,又违背诺言,阻挠我党在东北的发展。
杜聿明
与此同时,蒋介石令杜聿明带着国民党的五十二军以及十三军挺进锦州,我军进入了东北地区的所有武装都遭到了巨大的压力,没有安稳的环境就无法发展根据地以及党组织,所以黄克诚才遇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
面对这样的环境,黄克诚非常无奈地给毛泽东发电报:部队50多天行军,极疲劳。自华中及沿途动员,均说坐火⻋汽⻋、到东北背好武器等乐观心理。现在处于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之困难情况,部队士气受极大影响。锦州至山海关以⻄地区土匪甚多,少数人无法通行,战场极坏。而顽已占锦,将直趋沈阳、长春。
黄克诚直言不讳,他对中央表示,目前部队所面临的情况,比起在华中地区的时候更加糟糕。
所以,我党在日本全面投降之后,经营东北的开局并不如后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东北解放军的发展在解放战争的早期不仅仅没有反哺其他的根据地,反而还因为各种方面的不协调,将其他各根据地输送到东北的力量效率耗费了许多。
只不过,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以及东北局在国际,国内以及党内不断寻找办法解决问题,同时不断深入基层,发展根据地以及建立军民一体的子弟兵体系。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难则强,也是在看破了难题,并且面临了绝境之后,东北局以及东北部队迎来了新生,不仅仅在东北站稳脚跟,而且在几年之后成功的击败了国民党的东北部队,成功解放全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