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毛泽东主席说:“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所大学校。”这所大学校培养了许许多多文武兼备、军地两用的合格军人。现转发丁怀华战友采写的《从军事老兵到文学新星》一文,让我们从中感悟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的培养教育之恩。
军队转业干部大都要经历从社会青年到军人、从士兵到军官、从一专到多能、从部队到地方等工作和人生的转变。在实现这些转变中,要学习,要吃苦,要奋斗,要拼搏,要坚持。原步兵第77师作训科张殿礼就是靠这种精神,从军事干部成长为作家、剧作家,有的影视作品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既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又为老部队增添了荣耀。张科长孜孜不倦、拼搏向上的精神值得学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祝愿曾在部队大学校学习锻炼过的战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我的战友我的团》编辑部
2025年2月23日
从军事老兵到文学新星
——原七十七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张殿礼印象记
文/丁怀华
刚过罢蛇年春节,喜庆的气氛还弥漫在心头,欢乐的心情还沉浸在新春之中,我欣喜地收到老战友、原七十七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转业到安徽亳州市工商局任副局长的张殿礼寄来的无价之宝——他新出版的巨著《槐花飘香》长篇小说和原出版的长篇小说《欧阳五姐妹》,翰墨之香顿时沁人心肺。

张殿礼(在部队留影)
(一)
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打开翻阅,一口气游览了前言、序言、简介、章节、编后等,对小说概况有了总体把握,书中描写的社会变迁、时代发展、风土人情,人生磨难、人物情感等栩栩如生,一幅幅画面生动形象地浮现在眼前。我对老战友、大作家张殿礼,更加肃然起敬!油然按捺不住急待采访、欲罢不能的激动心情。

张殿礼(右)与原77师师长张明友合影。
他的家乡亳州市与我的家乡永城市虽分居于皖北、豫东,但两城才相距仅50余公里。古代同属谯郡,如今村连村,地连地,亲戚连亲戚,乡亲们互相来往,风土人情一样。这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年,他从亳州农村走来,我从永城农村走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我们先后来到胶东半岛英雄部队二十六军七十七师。相近的地缘关系,同样的风俗口音,自然拉近了战友情感。

原七十七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张殿礼(前中)与全科人员合影
他在师司令部作训科当参谋,我在师政治部组织科当干事,同在一个办公楼上下层,天天上下班,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俩和时任师作训科参谋的程作华老同志,经常在一起谈笑风声,相互学习,交流思想,常随师首长下部队调研,检查工作。一起总结师党委加强对军事训练领导的经验,被济南军区推广。
我们在部队的关系不一般,性格、爱好、志向相投,有着共同的思想、语言和感情。逢年过节,都相互走动,欢聚一堂。家乡来客,都互相作陪。在山东海阳师部,同住一个家属区,两家相距很近,家中有事,相互关照,谁有困难,相互帮助。
他干练利索,英俊帅气,很勤奋,很谦虚,很内秀,人缘好,有气场,有才华,不张扬,年轻有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很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喜爱欣赏。

张殿礼(中)与老战友程作华(左)、丁怀华(右)在安徽亳州古城留影。
那时我们虽然接触相聚交谈较多,只知道他能写会画,军事素质过硬,是军事领导干部的好苗子。要不是他为了尽孝,要求转业,在部队大有发展前途。但我没发现他有文学创作的爱好和潜力,想不到他转业后华丽转身,焕发了第二青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十几年前,我就收到他寄来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军嫂》、小小说集《婚礼如期举行》及他主编的《影视天地》画刊多期,如丰盛的文化大餐,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有年春节期间,他携带家属子女,专程从亳州带着特产,来看望我家及其他战友。平时我们电话常联系,微信天天见。后来我又陪同老战友、原七十七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转业到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宣传部任副部长的程作华及家人,专程去亳州看望他。见到他还是那样热情朴实,内秀厚道。交谈中他从不夸夸其谈,一点也看不出他大作家的样子,他的彬彬有礼无不令人敬佩!

张殿礼(中)与儿子、儿媳(左),女儿、女婿(右)合影,转业前都是部队营连级干部。
那次相见,我很想采访他是怎么从部队军事干部、转业干部,到地方工商干部,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可是因为时间短暂,相聚事多,没法静下心来问他。一晃又是十来年,这件事一直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这次我又收到他的两大本长篇小说,激起了我立即用电话采访他的激情。听了他的成长历程和创作心路,使我对他又有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的认知,他在我心中又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形象。

1990年春,张殿礼在山东海阳营房留影。
(二)
张殿礼战友,安徽亳州市古井镇人。千年古井贡酒的醇香浓郁,孕育熏陶了他的醇厚、诚实、热情的品格。他1970年12月,怀着伟大理想和美好憧憬,来到胶东半岛黄海前哨,分配到原七十七师二三一团,下到二营四连当通信员,第二年当副班长、文书。第四年提干,任团司令部测绘员(排级)。他先后在师、军举办的司令部″参谋六会"比武中,成绩名列前茅。又代表77师参加济南军区比武,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不久他被提拔为司令部参谋(连级)。

张殿礼创作出版的长篇、短篇小说。
1979年2月,他被调到师司令部作训科。当时正值对越反击作战,师首长和科以上机关干部,每天都集中在大会议室,听取师参谋长传达当日战况。他在黑板上先画出中越战场地形图,然后根据参谋长口述,快速标出敌我双方态势及每天激战的进展战况,一目了然,准确无误,受到师首长和机关干部的好评。

张殿礼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部分作品。
当年11月,机关干部评级。他被定为副营级参谋,可带家属子女随军。这在当时71年兵中定的算是高的。
1980年初,二十六军组建教导大队,调他去大队训练处担任副处长。在军教导大队,他工作成绩突出,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受到军区表扬和推广。1983年2月,他被提为教导大队处长(副团),当时在同年度兵中也是快的。第二年,他被提为副大队长。1985年下半年,撤销军教导大队。77师首长把他要回担任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

张殿礼(前右一)与原二十六军教导大队领导合影。
到师后,不久赶上集团军组织的三个师实兵演习。当时七十七师参谋长是刚从导弹某部调来的,对陆军司令部业务正在熟悉中。集团军导演组发来“敌情”通报,下达了我军迎敌战斗的指令。师司令部接到后,基本上都是作训科科长张殿礼根据敌我双方以及上级的部署进行分析判断,提出本级的作战决心和建议,被师首长一一采纳,并及时上报下达,确保了演习顺利实施,使得这次演习很成功,受到集团军表扬。
他父亲早逝,母亲把他扶养成人。母亲随军后,一直想老家,不太习惯外地生活,两年后执意回了老家。几年后,老母亲年迈多病,又无人照顾,他放心不下。为了尽孝,1990年他请求转业。此时,军司令部想调他去军作训处当处长。但他主意已定,尽忠不忘尽孝的观念铁了心。师首长只好忍痛割爱,批准他转业。首长和战友们对他的激流勇退,深表惋惜。
他从军二十年来,多次立功受奖。在很难评功的团级职位上,就两次荣立三等功。受军、师嘉奖数次。
他有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底,自上学起,语文基础就好,在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前茅,作文很多当范文在班校宣读,曾获县教育局作文比赛一等奖。
在部队,他的军事论文以及有关军事训练的报道,近百篇在军队和地方报刊上刊登。

张殿礼出版的小小说集《婚礼如期举行》。
(三)
张殿礼在部队确定转业、待地方安置的闲暇之余,找来几本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关起门来翻阅研学,充实自己的文学素养。他深深被中外的优秀文化所打动,萌生了搞文学创作的念头。
无巧不成书,他结识了一位作家朋友,鼓励他发挥自己的文化基础及丰富阅历等特长,可搞些业余文学创作,拓展新的人生之路。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正值年富力强,说干就干,就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他为部队干部随军家属,那种贤妻良母型的东方女性美德而感动,为军嫂的那种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地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而泪流满面,促使首次创作激情喷发。他以耳闻目睹的部队干部随军家属为原型,把她们在老家,白天辛勤耕耘着农田,晚上守在婴儿的摇篮边,并肩负着全家的重任,侍候老人任劳任怨,为支持丈夫安心服役而无私奉献的故事融进作品里,开始练习创作电视文学剧本《军嫂》。

张殿礼主编的《影视天地》……(封面大多是亳州籍演员,如仲星火、徐风、周牧茵等)
初学搞文学创作,对于半路出身没经过专业培训的门外汉来说,谈何容易?他从军事学术上的老兵,转身为文学创作上的新兵,那真是隔行如隔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写了撕,撕了写,大热天拦路虎接撞而来,几次写不下去,想打退堂鼓。但他转念一想,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侦察英雄杨子荣“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打虎上山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写作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同爬山涉水,不能半途而废。军人的作风,就是只能往前冲,不能往后退。他想起文盲军旅作家高玉宝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浑身又来了劲头。他反复琢磨,精心构思,巧设悬念,几易其稿,终于在惜别部队前脱稿,浑身轻松愉悦,这也是他向部队致敬的最后一次军礼。
1990年10月,张殿礼满怀建设家乡的壮志,带着《军嫂》创作初稿,转业到安徽亳州市(当时县级)工商局任副局长。2000年初,亳州升格为地级市,他任谯城区(原亳州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下半年任市(地级)工商局助理调研员兼谯城区工商局长。2002年任市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10年底退休。
铁杆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经过几次修改打磨润色,他的《军嫂》一书,于1990年底闪亮出版,又于2004年底再版。

张殿礼创作出版的电视文学剧本《军嫂》。
《军嫂》电视文学剧本,引起了安徽省委宣传部及省文化厅的重视,由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孙清国执导。拍出后经时任省委宣传部主管文化工作的沈培新副部长及文化厅陈发仁厅长审查,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军嫂》电视剧于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亳州市填补了由亳州人编剧在亳州实地拍摄电视剧的空白。该剧故事切中时局,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情节曲折,生动感人,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军嫂》电视剧在央视的播出,在亳州市及他的老部队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老首长、老战友收看后纷纷打电话给予祝贺鼓励。
《军嫂》电视剧又次拨动了社会各界拥军爱兵的心弦。张殿礼的名声大振,引起了央视和影视界的关注。央视《星光大道》专门邀请他去当评委。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李佩奇与他合影留念。

张殿礼(站立者)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担任《星光大道》评委留影。
一炮打响,引起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极大兴趣,从1992年始,一发而不可收。三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在《百花园》《短篇小说》《厂长经理报》《中国工商报》《新安晚报》《新作家》《大时代文学》《安徽文学》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百余篇小小说。2004年结集出版了小小说集《婚礼如期举行》。有二十多篇获奖或被知名文学杂志转载。

演过《离开雷锋的日子》《大宅门》《无悔追踪》《和你在一起》等多部影视剧的著名演员李佩奇(中),在八一厂同琴斯高娃一起拍摄《我的极品妈妈》时,与张殿礼(左一)等人合影。
2017年3月,创作出版35万字的小说《欧阳五姐妹》,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多年来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突破。
他生长在历史名人华佗、曹操的故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创作了《华佗五禽戏》《工商所长》等五部影视剧,先后在地方台和网站上播出。战友们夸赞他:“化茧成蝶,华丽转身,从一个军事战术上的老兵,转变为一颗文学创作上的新星,为军转干部添了光彩!”

张殿礼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欧阳五姐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24年7月,他又以长期积淀的皖北农村生活体验,创作出版了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槐花飘香》。这部小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活灵活现的爱情话剧,是一本现实版的人生教科书,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皖北《清明上河图》。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把他的文学创作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受到了安徽省作协主席、亳州市作协主席的高度评价。
他退休前曾在亳州市担任影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亳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为亳州市影视协会和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张殿礼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槐花飘香》。
1995年他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2011年加入中国电影家协会。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亳州市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亳州市书法协会会员、亳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他告诉我,自己写作纯属业余爱好,为勤劳诚实的家乡人民树碑立传,歌颂真善美,鞭打假恶丑,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并无名誉和金钱的追求。同时也是想预防思想僵化和老年痴呆,丰富自己的人生而已。


张殿礼的绘画作品。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几年来,他沤心沥血,废寝忘食,耗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白天按时上下班,夜晚加班写作,总是一熬就是大半夜,有时灵感来了,不知不觉写到大天亮。他不沉伦于官场、酒场,不热衷于迎来送往,而是一有空就钻进书房,辛勤耕耘在文学创作的沃土上。那时,人都瘦得变了样,一米七几的身材,体重还不到一百来斤。这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退休后,他除了继续写作之外,还兴趣广泛,勤奋练习书法和绘画。为了使退休生活更充实,他决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写作不辍,奋进不停。创造出一些对社会有参考价值、对下一代能起到教育启迪作用的好作品,无愧于党和部队的培养,无愧于个人的初心,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之路。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右三,代表作《归心似箭》《大宅门》《骆驼祥子》《康熙王朝》等)在八一厂拍摄《我的极品妈妈》时,与张殿礼(左二)等人合影。
几次电话采访交流之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夜不能寐,浮想联翩。退役军人转到地方,面临着新环境新考验,不同的心态和行动,决定着不同的发展前途。一些人往往相信命运,但命运最终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好的命运是靠努力奋斗出来的!老战友张殿礼下半生的新追求、新跨越、新蝶变,不正是现实版的人生奋斗教科书吗!




张殿礼的书法作品。

本文作者:丁怀华,原77师秘书科科长。
来源:我的战友我的团美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