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1个被封王的宦官,连杀了3个皇帝,却不得善终

肖邦青史谈 2020-03-02 15:06:58

看过电视剧《锦绣未央》的人都知道,剧中有一个宦官宗爱,深受皇帝器重。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被封王的,一生担任过许多官职,比如大司马、大将军、太子太师等,最后还被封为冯翊王。

他在太武帝拓跋焘去世后,拥立了拓跋余为帝,但是不到一年,他又杀了拓跋余,他就是北魏的宦官宗爱。他为什么要杀,自己拥立的拓跋余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拓跋余不理朝政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是大分裂的状态。朝廷内外的争斗不断,而此时,北魏内部的矛盾众多,帝王的在位时间都很短,且更替频繁。

其中,拓跋余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他在位不到一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他不理朝政。

拓跋余天天喝酒、打猎,国家大事一概不问,边关军情吃紧,他也不管,导致了百姓对他的怨恨。

因为宗爱拥立拓跋余做了皇帝,所以拓跋余把国家事务,都交由宗爱掌管。作为大将军的宗爱,专横跋扈,因为他手中握有军权,所以朝廷官员都很怕他。

朝中大臣都认为,宗爱迟早会篡权。而拓跋余也怀疑宗爱要造反,心中不安,总想夺去宗爱的权力,结果导致了宗爱的怨愤。

最后宗爱下定决心,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时候,派人暗杀了拓跋余。

因为拓跋余不理朝政,才让宗爱有机可乘,权力越来越大。等到拓跋余看清形势后,宗爱的羽翼已经丰满,再想夺权,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反而害得自己被杀。

所以拓跋余的死,可以说是他自己造成的。

2、宗爱贪权

宗爱是一个贪权的人。而宗爱是如何走上,争权夺利的道路的呢?这就要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说起了。

早年,宗爱因为犯罪成为了宦官,因此心中常有愤慨不平,但这也给了宗爱成为权臣的机会。

因为北魏沿用了东汉的一些制度,比如,中常侍由宦官担任。我们知道中常侍,是皇帝的近臣,受皇帝的信任,也最接近皇权。

而宗爱被太武帝任命为中常侍,因此他开始掌握一部分权力。掌握了权力的人,很容易膨胀。就像宗爱,时常干预太子拓跋晃的事情,但这也让宗爱担心,太子将来会对他不利。

于是宗爱陷害太子,对太武帝说太子要谋反,害得太子拓跋晃忧愤而死。但宗爱无法停止担心,他害怕太武帝查出真相,降罪于他,于是又刺杀了太武帝。

这两件事的成功,使得宗爱胆子越来越大,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他假借皇后之命,杀了朝廷拥立为帝的拓跋翰,并排除异己,拥立拓跋余为帝。此时,宗爱的权力到达了顶峰。

尝到了权力带来的甜头,当然不愿意被拓跋余夺去权力。本来他之前,也杀了好几个皇室成员,也不嫌多杀一个,于是再次刺杀了拓跋余。

宗爱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再杀害皇室成员,已充分说明了,他对权力的掌控欲,达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当然,贪恋权力的人,必死于权力之下。最后宗爱被文成帝拓跋濬所杀。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皇帝要有皇帝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换句话说,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拓跋余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不理朝政,把国事交给宗爱打理,这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为“昏”。

他想夺去宗爱的权力,又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反而害自己被杀。这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是为“庸”。一个昏庸的人,是不适合做皇帝的。

而宗爱不是一个合格的臣子。他把持朝政,霍乱朝纲,这就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为“狂”。

他为了掌握更高的权力,屡次杀害皇帝,这就是得意忘形目中无人,是为“妄”。一个狂妄的人,是不适合做臣子的。所以,拓跋余和宗爱都没有好下场。

了解古人的历史,增长我们的智慧。从拓跋余和宗爱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作为领导不能昏庸,作为员工不能狂妄。

一个合格的团队领导,应该要准确掌握团队的整体情况,要会识人用人,懂得合理分配下属的工作,安排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

一个合格的员工,应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不居功自傲。只有领导和员工互相配合,才能使工作正常进行。否则,像拓跋余和宗爱这样本末倒置,终会害人害己,两败具伤。

和谐有序的上下级关系,才是事业顺利的保证。

参考文献:

《魏书·帝纪第四/列传第六/列传第二十八》

《北史·列传第八十》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