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黄金比例绘画的先驱,他的画作里如何传承不朽?

书生爱丽丝 2020-10-24 11:38:44

维特鲁威人这幅素描是在1492年,达芬奇按照古罗马时代一位建筑师所留下的著作中提到的比例原则,所绘出具有完美比例的人体结构,因这位建筑师之名所以命名为维特鲁威人,后来的人又加上一个名字:“神圣比例”。那么为什么称为神圣比例,达芬奇在这张素描中体现他自己所说:“简单就是终极复杂”,提出了你我都很熟悉的黄金比例1:1.618。

但是这些只不过是表面,要深究就得回到文艺复兴时期,去探讨那个时期的文化意涵。追求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以及探索所在宇宙之间的关系,远远比起宗教经典更为重要,也成为许多当时艺术作品选择的题材之一。

达芬奇本身就是个很特立独行的存在,在当时观念对于解剖学还有很深的误解时,认为人是依据上帝的样子所造,不能像是机器一般遭到大卸八块的处理。突破传统禁忌与教条主义质疑的他,抢在尸体冷却前的珍贵时刻进行令人为之厌恶的解剖,可以想见他的勇气与毅力有多么强大。达芬奇的行为当然也受到阻碍,并也曾写下在1515年时与教会对立。

达芬奇对于解剖学表现出强烈兴趣的时期还是在米兰。1489年开始,他陆续绘制八幅与头骨有关的画作,除了以多种角度绘制外,最特别是以形而上学方式理解,特意强调的“各种感觉交汇之所”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曾经假设的“共通感”。很快他又把目光从头骨转移到人体的肌腱与肌肉,也就是人体的形态。

因为这个转变出现了许多的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是这时期最为出名的一张。马尔库斯生活年代大约是公元前80年或前70年到公元前25年,同时是古罗马的作家、建筑师和工程师,虽然如此,当时并非是个名流,甚至可能汲汲无名。

但即使如此,对于达芬奇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他以拉丁文写下献给罗马首任皇帝奥古斯都的《建筑十书》,提及为建筑定下三个主要标准:持久、有用、美观。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者认为完美的圆圈象征着上帝,通过身体循环运动所形成的圆圈,是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至于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象征着突破物理世界的局限。

提到达芬奇,就很难避开的《蒙娜丽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大约有十多件摹本流传到今天,其中有一幅年轻版的《蒙娜丽莎》,经过瑞士蒙娜丽莎基金会在2013年2月宣布,这张的构图完全符合达芬奇惯有的维特鲁威式的几何构成创作手法,使得这张作品成为第二幅《蒙娜丽莎》真品,当然是真是假我们也不用太去计较了。

维特鲁威人应用在现代中,最有名我想莫过于《达芬奇密码》电影中,第一个等待解开的谜团就是法国罗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索尼耶被人杀害在艺术大画廊的地板上。馆长临死前他将自己身体完全相似地摆成《维特鲁威人》的样子,以此开启这部小说的推理旅程,实在是很好的想法。

其实我们学过的黄金比例,就是从《维特鲁威人》而来的,当然这些人体黄金比例在我们这些凡人身上很难体现全部,但是却能以那些光彩耀目的模特、明星身上找到一点印证,也许这也是他们能够身在镁光灯下的先天优势吧。

为什么要从这幅画来切入解剖学,以前的人总认为科学与美学是分家的、不相关的,但是达芬奇打破这个定见,把科学的发现应用在美学上,他之所以不朽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0 阅读:24

书生爱丽丝

简介:历史揭秘,分享史事,从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