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何早早驾崩?2008年专家验出真相:38岁光绪死得太惨

若愚史话 2024-12-24 10:10:27

1908年10月21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驾崩。

仅仅过了22个小时,实际执掌大清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去世,终年74岁。

大清两位掌门人竟在一天之内接连去世,这不禁让人疑窦丛生,二人的死真的只是巧合吗?

慈禧年事已高,可光绪皇帝正值壮年,而且生活一向节制,他为什么会突然驾崩?

清皇室对外称,光绪是因病而死,可坊间却纷纷传言,他是死于谋杀。

可胆敢在宫中谋杀皇帝的人,是谁呢?

百余年来,光绪帝的死一直是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

直到2008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等四个单位联合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专家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这才破解了这一桩悬案。

光绪皇帝的死因果真不寻常!

一、囚徒天子

1875年1月12日,19岁的同治皇帝无子而终。

按照祖制,下一任皇帝应从同治皇帝的下一辈——“溥”字辈的孩子中选一个,来继承同治的皇位。

比如说,历史上宋仁宗无子,就过继了堂兄濮王之子赵曙,是为宋英宗。

可这样一来,慈禧就变成了太皇太后,无法再继续掌控朝政了,思来想去,慈禧力排众议,决定改变“父死子继”的祖制,采用“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从宗室中选一位“载”字辈的孩子,过继给咸丰帝当儿子。

最后,慈禧挑来选去,选中了醇亲王奕譞年仅四岁的儿子载湉。

从血缘关系上说,载湉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所以,载湉既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子,也是她的亲外甥。

双重血缘关系,再加上年龄小、方便控制,就使得载湉成了慈禧心目中,最合适的大清王朝接班人。

在听闻儿子被选为皇帝时,醇亲王奕譞当即瘫软在地,哭声震天。

不过,他不是高兴的,而是伤心的。

他清楚儿子的秉性,更清楚慈禧这位寡嫂的手段。

尽管满心不愿,尽管满心不愿,1875年2月25日, 年幼的载湉还是被下旨正式接到宫中 ,成了大清第十一位皇帝,年后“光绪”。

为了避免同治帝的荒唐事在光绪身上重演,慈禧从小便对光绪严格教育。

不过,比起将光绪教育成一位贤明的君主,慈禧更在意如何将他培养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儿子。

为此,慈禧不仅切断了光绪与醇亲王夫妇的日常联系,还令翁同龢在给皇帝教书时,格外侧重孝的教育。

她不断提醒光绪,自己才是他唯一的母亲,除此之外,便没有旁的母亲了。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小时候哪有不淘气的?可慈禧却见不得光绪表露一点孩子的心性,走路时光绪不能左顾右盼,谈话时不能玩闹嬉笑,就连吃饭也不能吃太饱。

光绪稍有不从,慈禧便动辄训斥罚跪,“(太后)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罚令长跪。”

慈禧的霸道和专横,给幼年的光绪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暴躁、偏执。

一方面他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打人,另一方面,他一看见慈禧就全身战栗,惊恐不已,仿佛见到了什么吃人的怪兽,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曾不无担忧地写道:“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按照大清祖制,皇帝14岁大婚之后就可以亲政了,可慈禧迟迟不愿归政,光绪的大婚也就一拖再拖,直到19岁时,慈禧才做主为他选了叶赫那拉·静芬为皇后。

对于这个面貌丑陋、时刻像间谍一样监视自己的皇后,光绪压根就不喜欢,可他不敢拒绝,也不能拒绝,因为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

生活上不自由,爱情上不能做主,等到好不容易亲政后,光绪这才发现,自己在事业上也没有任何决策权。

在光绪“亲政”的11年中,他曾先后三次向慈禧发出挑战,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第一次:高调迎战日本。

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面对日本的主动挑衅,光绪不顾慈禧和李鸿章等人的阻扰和反对,颁布了对日宣战诏书,坚决迎战日本。

结果,威海卫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30多年的“洋务运动”成果付之东流,光绪皇帝借机立威的愿望也随之落空。

战后,慈禧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光绪皇帝大为恼火,以割地太多为由,拒绝在条约上用印,并向慈禧提出了迁都的要求。

结果可想而知,慈禧不仅没同意,还要挟光绪帝批准了条约。

第二次:施行“维新变法”。

甲午战败后,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决定学习西方的经验,变法图强。

1898年,光绪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支持下,颁发《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为了尽快看到成效,光绪在戊戌变法的103天中,共颁发了286件谕旨,平均每天就要颁发3件,还顺便裁撤了一万多名官员的岗位,这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慈禧的亲信。

慈禧在颐和园坐不住了,她见光绪的变法来势汹汹,就准备废掉光绪。

光绪心中也很慌,为了保证新政的施行,康有为等人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围园劫后。

8月初三这一天晚上,谭嗣同找到了新军首领袁世凯,希望他能找机会杀掉慈禧的心腹大臣荣禄,并带兵进京,包围颐和园。

结果,袁世凯表面上答应,等谭嗣同走了之后,立即找到荣禄,把光绪皇帝给出卖了。

慈禧勃然大怒,当天夜里便返回紫禁城,废除光绪帝的一切权力,并将他囚禁于瀛台,同时宣布重新“训政”,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第三次:在“庚子之变”中,主张求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光绪认为,当时的清政府没有与外国决战的实力,力劝慈禧应该迁都、讲和。

然而慈禧却执意向八国宣战,结果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惊慌失措,当即就要带着光绪西逃。

可光绪却泰然自若,还命宫人取来了皇帝的朝服和朝冠,想要亲自到使馆里,与列强谈判讲和。

慈禧当然不允,就在这时,光绪的宠妃珍妃也极力劝说慈禧,希望能让光绪留下来。

他们认为,只要光绪留下来,他就有机会摆脱慈禧的控制,在列强的支持下重新掌权。

可慈禧视权如命,怎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为了打消光绪留京的念头,慈禧果断下令,将珍妃推入井中,任凭光绪苦苦哀求,慈禧依然没有收回成命。

”珍妃昂然进曰:‘皇帝一国之主,宜以社稷为重,太后可避难,皇帝不可不留京。’太后怒甚,视之以目,忽厉声顾命内监曰‘可沉彼于井’…… 皇帝哀痛己极,长踞恳求……太后怒不可遏。”——《清稗类钞》

事业上的失败和生活上的失意,让光绪皇帝陷入到了极大的痛苦中。

在长达十年的囚禁生活中,光绪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据宫廷女官裕德龄回忆:

“每天早上,他(光绪帝)依旧还穿着全套极华贵的朝服,巍巍地高座在太后的右边,接受着群臣的朝拜。外表完全和先前一样,只是他从此不再发言了。开口说话和批阅文件,都由太后一人应付,他仅仅是陪着太后一起坐坐而已”。

下朝后,他又像犯人一样被宫人送回瀛台,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二、突然驾崩

在度过了煎熬的十年囚禁生活后,1908年10月21日,光绪帝突然暴崩。

据《清德宗实录》和《清史稿》记载,光绪帝从小就体弱多病,到了中年后,更是每况愈下,在他驾崩的前一年,光绪已经疾病缠身、病入膏肓了。

从清宫留下的光绪脉案来看,光绪的身体确实很不好,在被囚的十年时间中,他召见御医的次数高达900次,堪称“清朝皇帝之最”了。

光绪自十三四岁就患有严重的遗精症,他在《病原述略》中自述:

“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

除了遗精症之外,光绪还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肺结核、心悸、失眠等多种病症。

再加上,长时间的压力和抑郁,光绪的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他在38岁这一年突然驾崩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重病而亡外,还有一部分人坚定地认为,光绪是被人谋杀的。

屈桂庭认为,光绪的病是突然一下严重起来的,而且他临死前表现出来的病症,与之前的疾病毫无关系。

更奇怪的是,按照祖制,皇帝死后要由内务府装殓、供王公大臣凭吊一番。

可光绪的入殓却是由太监全权办理的,而且,整个过程讳莫如深,许多王公大臣连光绪的遗容都没看到。

一个是官方消息,一个是坊间传闻,这两个消息,孰是孰非?

三、真相大白

为了彻底搞清光绪帝的死因,“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光绪帝的遗体和遗物进行检测,终于弄清了这一史实真相。

经过检测,光绪的头发里含有高含量的砷。

一提“砷”,想必很多人没听说过,但提到“砒霜”,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是一种含有剧毒的毒药,而砒霜的主要成分就是“砷”。

光绪头发里的砷高达2404毫克/克,而当代正常人头发里的砷含量是 0. 14毫克/克,两者竟相差了17000多倍!

即使跟同时期的隆裕皇后相比,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也高出261倍!

就这还是在百年之后检测的,可以想象,光绪帝刚刚去世的时候,头发内的砷含量会更高。

为了更加准确的验证心中的猜测,专家们接着又检测了光绪帝墓葬周围的环境和他随身穿的衣物。

结果发现,光绪帝墓葬周围的砷含量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这说明,他头发内的高含量砷并不是由于周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

而光绪随身穿的衣物中,胃肠部分的砷含量异常高。

至此,专家才得出结论:光绪帝系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死亡。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毒杀了光绪呢?

根据史料和野史的记载,目前可能杀害光绪的凶手,主要集中在这三个人身上:

第一个:袁世凯。

这个说法主要来自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在所著《我的前半生》中说:

“我亲耳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众所周知,袁世凯与光绪早有恩怨,光绪帝之所以被囚禁,他发起的戊戌变法之所以持续了103天就失败,都是因为袁世凯告密。

所以,光绪对袁世凯恨之入骨。

在庚子之变西逃途中,有人曾看到光绪和太监在一起玩游戏,光绪在纸上画了一只乌龟,龟背上写着袁世凯的名字,而光绪就拿着弹弓射击“袁世凯”,以此来发泄心中对他的愤恨。

袁世凯害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掌权不放过自己,于是,便先下手为强,给光绪进了一副毒药,毒死了他。

可学者们对这种说法却纷纷存疑,先不说光绪驾崩的时候,袁世凯压根就不在京城,没有作案的时间和条件,单说,外臣向皇帝进药这一个环节,就存在诸多纰漏之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说:

”皇帝吃药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有宫廷定制的规矩,必须由太医院的御医和太监在御药房里面一起互相监视熬制,皇帝吃一副药要煎两幅,煎好后合在一起,分成两杯,一杯御医先喝下确认没问题,皇帝才会喝另一杯。配药的每一味药名、剂量稍有差池都是要以大不敬论罪的,所以袁世凯从外面送药毒死光绪的可能性极小”。

据《清光绪帝死因鉴证》所述,袁世凯在光绪帝死前的确向光绪帝进呈过药物,可他进呈的外敷药,外敷药是不可能造成光绪帝体内那么多砒霜的。

第二个:李莲英。

这个说法主要来自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龄。

据她在《清宫二年记》中的记载,李莲英此人仗着慈禧的宠爱,在宫中嚣张跋扈,有时甚至连光绪也不放在眼里。

光绪被囚禁之后,他还为了讨好慈禧,故意捉弄和克扣光绪的吃食和衣物,惹得光绪在日记中写道:“老佛爷死后,我一定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

据说,这篇笔记不幸被李莲英看到,李莲英担心日后遭到报复,于是便在慈禧病重的时候,提前下手,毒杀了光绪。

可有一些史料,却与裕德龄的记载完全相反。

另外,清末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回忆录》中说,光绪与李莲英的感情其实是很好的,光绪西逃的时候,李莲英见光绪被褥单薄,还将自己的被褥拿来给光绪盖上,光绪不止一次对人说“若无李安达,朕恐怕活不到今日”。

据说,光绪病重的时候,他还嘱托醇亲王和皇后,日后要善待李莲英。

由此可见,李莲英毒杀光绪的理由并不成立。

第三个:慈禧。

提及慈禧可能毒杀光绪的史料,那就太多了。

内务府大臣增崇之子察存耆在《关于光绪之死》中口述说:

“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又正好赶上光绪多多少少像有点病,便叫李莲英给光绪送了药去,叫他看着光绪吃了再回去,光绪吃药的当天下午就死了。”

而书画大家启功先生在《启功口述历史》一书中也记载:光绪驾崩的当日,他的曾祖父礼部尚书溥良在太后住所外侍疾,亲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

溥良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酸奶)。”

结果,这名太监送后不久,太监小德张就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

早在1904年,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就对日本公使内田康哉透露:

“皇太后驾崩诚为皇上身上祸起之时,今围绕皇太后之宫廷大臣,及监官等俱知太后驾崩即其终之时。于太后驾崩时,当会虑及自身安全而谋害皇上。”

从上述记载来看,慈禧毒杀了光绪,似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那么慈禧有没有毒杀光绪的迹象呢?

别说,还真有。

其一、慈禧曾想废掉光绪而不得。

戊戌政变后,慈禧就动了要废黜光绪的念头,她一方面发布诏书称光绪生了病,不能理政,另一方面,立溥儁(jùn)为大阿哥,并将他接进宫中,安排在弘德殿读书,随时让他准备接替光绪登基。

“朕躬总未康复,……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继承穆宗毅皇帝为子。钦承懿旨欣幸莫名。 谨敬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为皇子。”——1900 年 1 月 24 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的诏书

可慈禧的这个计划,在朝野的舆论压力和列强的反对下,只能搁置下来。

其二:慈禧曾表示不能死在光绪前面。

光绪皇帝的起居注官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这年10月10日,是慈禧的生辰,宴席上,慈禧非常高兴,便多吃了几块奶酪,然后痢疾便加重了。

光绪脸上隐隐现出高兴之色,慈禧听说后,勃然大怒,对左右说:“我一定不能死在他前面!”

“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崇陵传信录》

其三:为光绪看病的大夫全部要看慈禧的眼色行事。

光绪驾崩前,江苏名医陈莲舫曾进宫为光绪诊病,许指严在《十叶野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医官不能直接问皇帝病情,症状都由太后代述。皇帝不时点头,或说一两字证实。……太后命令诊脉后,陈就抬手给皇帝诊脉,但仍跪在地上,据说根本无法确知脉象如何,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之后,太后又讲述病状,说皇帝舌苔如何,口中喉中生疮如何。既然不能亲眼看见,只能姑且听之。”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既然医生都不能直接向皇帝问话,那开出的方子,怎么会对症呢?

此外,还有人证实,给光绪看病的医生,不仅诊疗时要听慈禧的意见,就连给光绪配药,都要服从慈禧的安排。

其四:光绪驾崩前,慈禧已命人做好了相关准备。

慈禧先是命人将皇帝的梓宫提前停在乾清宫,时刻准备为光绪发丧,然后在光绪驾崩的前一天,封载沣为摄政王,并亲下懿旨,让3岁的溥仪于20日下午进宫。

从以上种种迹象可知,慈禧是最有可能谋杀光绪的人。

她很有可能预感到大限降至,深怕自己死后,光绪将自己的经营成果推翻,于是,便命人毒杀了光绪。

“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也”。——恽毓鼎《澄斋日记》

总结:

光绪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慈禧的强权控制和阴影下,虽试图反抗,却屡屡失败。

他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没有能力保护爱人,就连死,也被设计死在慈禧的前面。

他曾对裕德龄感慨说:“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为,所以外间都不大知道我。我不过是替人做样子的。后来再有外人问你,只告诉他我现在所处地位实在的情形。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凭心而论,在晚清五位帝王中,光绪帝是最有改革思想的一位,可他空有一腔志向,却手无实权、好高骛远,只能看着大清一步步走向衰败。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