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中越两国曾有着一段 “同志加兄弟” 的蜜月期。
上世纪50—60年代,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与中国关系密切,胡志明本人在中国开展革命活动长达 12 年,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情同手足。
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中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军事支持以及宝贵的人力支援,为越南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胡志明的离世、黎笋的上台,越南的对外政策发生了 180°大转变。
在苏联的影响与怂恿下,越南将中国曾经的援助统统抛诸脑后,逐渐从中国的盟友转变为了敌人。
他们不仅在国内大肆排斥、迫害华人华侨,还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衅,制造流血冲突,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战争一触即发。
1978年12月,在这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下,中央军委迅速做出了作战部署,决定兵分东西两路展开对越自卫反击作战。
之后,邓小平亲自点将:“东线作战,非许世友莫属!”
虽然当时许世友已经73岁高龄了,但接到命令后,他毫不犹豫表示:“请中央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8岁时,许世友踏入嵩山少林寺,开始了长达8年的习武生涯。
在那里,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飞檐走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少林寺的艰苦训练,不仅磨砺了他的身体,更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21岁那年,他参加了黄(安)麻(城)起义,自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7次参加敢死队,两次担任敢死队队长,4次负伤。
凭借着一股勇往直前的狠劲和精湛的武艺,他屡挫强敌,让敌人闻风丧胆。
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任八路军 129 师 386 旅副旅长,参与指挥香城固伏击战,亲率新编第 1 团出击,切断日军退路,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
随后,他在山东地区领导抗日斗争,多次挫败日伪军的 “扫荡”,巩固和发展了胶东抗日根据地,成为令日军胆寒的抗日名将。
解放战争中,许世友更是大放异彩。
1948 年,他被毛泽东亲自指定为济南战役攻城部队总指挥。
面对济南城防工事坚固、纵深长、碉堡多的难题,他提出 “牛刀子战术”,集中兵力兵器实施重点突破,直插敌人心脏。
在他的指挥下,东、西集团实施向心突击,仅用 8 天时间就攻克济南,创造了城市攻坚战的经典战例 。
许世友的指挥风格以勇猛果断著称,他作战时身先士卒,总是冲在最前面,而且他敢于打硬仗、恶仗,面对强敌从不退缩,有着 “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亮剑精神。
邓小平之所以选择许世友指挥东线作战,就是看中了他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雷厉风行的指挥风格,对越作战,要求速战速决,能给予越南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许世友的作战特点与这一要求高度契合。
1979年1月,许世友抵达广西南宁,正式接手东线兵团的指挥权,他一到任,就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战前筹备中。
他深知此次作战意义重大,必须制定出一套既能有效打击敌人,又能最大限度减少我方伤亡的战略计划。
经过深思熟虑,许世友提出了第一个作战方案 ,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大胆的构想。
该方案计划让东线兵团正面对敌,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吸引越军的主力部队,将其牢牢牵制在东线战场。
而西线兵团则采取迂回战术,借道老挝,从越南的侧翼发起攻击。
老挝与越南接壤,且老挝的地形复杂,多为山地和丛林,越军在此处的防御相对薄弱,我军可以利用这一地理优势,秘密派遣部队进入老挝,然后从侧翼对越南发动突然袭击。
接着,西线兵团边打边向北推进,与东线兵团形成合围之势。
在许世友的设想中,这样的合围能够将越军的有生力量尽数包围,使其陷入绝境,从而实现大量歼灭越军的目标。
按照他的估计,这一方案若能顺利实施,应能歼灭 30 万左右的越军兵力。
这不仅能给予越南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还能确保越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再无足够的军事力量在边境地区挑起事端,为我国边境地区赢得长期的安宁 。
从战略意图上看,这一方案的核心在于通过迂回包抄,打乱越军的战略部署,避开正面战场的硬拼,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越南军队在中越边境地区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正面进攻必然会遭遇顽强抵抗,造成较大的伤亡。
而借道老挝的迂回战术,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攻击,使越军陷入混乱。
一旦合围成功,越军将腹背受敌,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我军就能在有利的态势下,对其进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
此外,这一方案还考虑到了国际形势的因素。
当时,苏联在背后支持越南,若战争陷入长期僵持,苏联可能会加大对越南的援助,甚至直接介入战争,这对我国将极为不利。
因此,许世友的方案强调速战速决,通过大规模的歼灭战,迅速结束战争,不给苏联插手的机会。
同时,大量消灭越军有生力量,也能削弱越南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打破苏联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利益 。
尽管许世友的这一作战方案看似能够给予越南致命一击,但中央军委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一方案。
首要原因就是避免战争过度扩大化。
一旦借道老挝迂回包抄越南,战争的规模将难以控制,很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地区冲突。
中国的目的是教训越南,而不是陷入一场全面的、长期的战争泥潭。
如果战争规模失控,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另外,我国也要考虑到国际舆论和外交影响。
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保持良好的形象。
如果借道老挝发动战争,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指责为侵略行为,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
再加上,当时苏联已与越南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我军的行为,很可能被苏联视为中国对越南的大规模战略进攻,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旦其介入对越战争,中国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这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将是巨大的挑战 。
而且,中国一直秉持和平外交政策,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这样的行动可能会破坏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不利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
从战略目标上分析,此次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惩戒越南的侵略行为,保卫中国的边境安全和领土完整,而非彻底消灭越南。
中国并不希望将战争无限扩大,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
借道老挝实施大规模合围的方案,虽然能够大量歼灭越军,但这与中国既定的战略目标不符。
一旦实施,战争的规模和性质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一场自卫反击战演变为一场全面的侵略战争,这与中国的初衷背道而驰 。
从作战风险评估的角度来看,借道老挝的作战方案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老挝的地形复杂,丛林密布,道路崎岖,军队在陌生的地形中作战,容易迷失方向,遭遇伏击,增加伤亡风险。
综合以上多方面的因素,中央军委经过慎重的权衡和考虑,最终否决了许世友的第一个作战方案。
之后,中央军委确定的作战方案是命令东西两线兵团都从正面推进 ,东线部队由许世友指挥,西线部队由杨得志指挥。
1979 年 2 月 17 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东西两线兵团如同两把利刃,从正面插入了越南境内。
在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下,东线部队迅速突破了越军在边境地区精心构筑的防线。
一时间炮火轰鸣,硝烟弥漫,越军的阵地在我军强大的火力攻击下土崩瓦解。
仅仅用了几天的时间,东线部队就攻克了高平、同登、谅山等多个重要城镇,逼近了越南的腹地。
与此同时,西线部队也在杨得志将军的指挥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他们克服了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重重困难,成功地突破了越军的防线,与东线部队形成了强大的攻势。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军就占领了越南北部的 20 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直逼越南首都河内。
越南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士气低落,整个越南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在战局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刻,许世友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他认为此时我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士气高昂,应当审时度势,暂缓撤退,一举将侵略柬埔寨的越军主力一举击溃。
1978 年底,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集中了 18 个步兵师及 15 个团(旅)、1 个航空兵师,共约 20 万人的兵力,兵分五路入侵柬埔寨。
越军仅仅用了 19 天,就控制了柬埔寨的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实现了对柬埔寨全境的控制。
许世友提出这一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从军事角度来看,当时越南在柬埔寨投入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战斗力较强,是越南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军能够进入柬埔寨,对这些越军精锐进行打击,必将大大削弱越南的军事实力。
这不仅能有效减少越南再次挑起战争的有生力量,还能打乱越南的军事部署,使其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
从政治角度而言,这一行动能够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维护地区和平与正义的决心。
柬埔寨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在其遭受侵略时伸出援手,符合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国际道义。
同时,这也能对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行径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阻止越南在中南半岛的进一步扩张,维护地区的政治平衡 。
此外,从地缘战略角度出发,削弱越南在柬埔寨的势力,有利于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
如果越南在柬埔寨站稳脚跟,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将对中国的西南边境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
通过打击在柬越军,能够消除这一潜在威胁,确保中国边境地区的长期稳定 。
许世友的这一建议,其思路和目标与第一次提出的借道老挝迂回包抄的计划有相似之处,都是着眼于大量消灭越军的有生力量,从根本上降低越南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然而,这一计划还是被中央军委否决了 。
一方面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我国并不利,另一方面,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关键时期,国家需要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入柬埔寨,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 。
在第一套方案下,东西线合围会让越南 30 万精锐部队陷入绝境,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歼灭,军事装备被摧毁,越南的军事防御体系将濒临崩溃。
越南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军事力量瞬间瓦解,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威慑力荡然无存,自然我国与越南长达10年的中越边境拉锯战,也就不会发生了。
若第二套方案得以实施,越南在柬埔寨的军事力量被削弱,其对柬埔寨的占领将难以为继。
柬埔寨将得以摆脱越南的控制,重新恢复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柬埔寨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发展,重建国家,其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越南扩张的受害者。
而对整个东南亚地区而言,越南的衰落将使地区的战略平衡得以重塑。
原本因越南扩张而紧张的地区局势将得到缓和,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
其他国家不再受到越南的威胁,能够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加强合作。
而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将受到削弱,苏联投入到越南的大量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付诸东流,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在此基础上,美国可能会对中国的态度发生微妙的变化,加强与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合作,以期共同对抗苏联。
许世友将军提出的作战方案强调快速突破、多点进攻和穿插迂回,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展现出一种“猛打猛冲”的风格。
与之相比,我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行动显得更为谨慎和克制。
这种克制不仅展现了我军的军事素养,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态度:我们不想打仗,但也不怕打仗。
我们只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一旦目的达到,就会立即停止军事行动。
这种克制,既是一种力量的展示,也让世界看到了我国的理性和智慧。
参考文献:1、胡居成. 许世友的最后一仗[J]. 党史纵览, 2004(02):28-32.
2、徐焰. 中越战争: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5:145-168.